聽電影│02篇《地心引力》: 靜中聽雷

電影在序幕就開門見山表示:距離地球600公里上空,沒有任何事物能傳達聲音。既無氣壓,也無氧氣。沒有生命能存活於太空。作為一部科幻片,《地心引力》(Gravity)的故事仍然極盡寫實,至少九成場面都根據物理現象拍攝。當隕石群將太空站撞得四分五裂,當數百噸重的金屬互相撞擊的時候,情景驚天動地,但一切無從發聲。
那麼,這部聽不見聲音的電影,究竟如何擊敗對手,同時奪下第85屆奧斯卡最佳混音、最佳音效和最佳配樂?
答案在於,導演和製作團隊用了另一種巧妙的方式去表現聲音:無聲勝有聲。這並非故弄玄虛,而是他們懂得利用無聲的太空環境與有聲時刻做出對比,例如觀眾一直能聽見主角與其他太空人之間透過無線傳播的對話。
為了製造全立體的臨場感,音效師特別設計了全方位的環繞聲效,使整個感官體驗更完整。比如,當同伴位於主角後方遠處說話的時候,我們會聽見聲音也來自後置喇叭。當候斯敦基地回應主角的時候,語音又是另一種聲效。值得一提的是,只聞其聲而不見其人的配音員,還特別找來金球獎最佳男配角艾德哈里斯(Ed Harris)出演,可見這部片特別註重聲音所能表現的情感張力。
導演並沒有賣弄科幻片所慣用的視覺效果,而忽略角色之間的對白,反而讓他們的對話營造更豐富的張力,引導事件的走向。
不妨嘗試想像:當妳千辛萬苦抓緊了太空站外的門柄,卻眼見另一半的太空站正迅速被隕石撞得支離破碎,那種情景絕對震撼莫名,而更震撼的是,一切都在無聲中發生,好比看戲忘記打開揚聲器,但下一秒自己也將同歸於盡。
全賴7.1環繞音效系統的科技,讓電影呈現了巨細靡遺的音效,做到角色和事物在哪兒,聲音便出現在哪兒。這是導演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所特別強調的重點,亦是他選擇拍攝《地》的原因之一。因此越是細膩精準的音響系統,越能夠表現這電影的精妙之處!
想當然,電影是擁有配樂的,導演還不至於寫實得將配樂也摒棄,因此配樂在營造氣氛的同時與聲效化作一體,帶動了故事的節奏感。
《地》的故事平鋪直敘,讓人輕易代入主角史東博士的個人視角裏,而且開場不久即遭遇太空意外,孤身漂泊於廣袤無助的宇宙。透過她在太空服裏的聲音,我們彷彿與她同在,並且清楚的聽見她的求救、嘆息,甚至心跳。細膩至極處,我們能聽見她觸碰物件時,與太空服摩擦所產生的聲響。
少了黑,我們很難發覺白的存在。因此,若問如何才能夠表現無聲的存在?那自然是使用吵鬧作對比。尤其當音符消失在最高點的那刻,所凸顯的寧靜將格外顯著。如果觀眾還聽見聲音的話,那必定是回蕩在心裏的餘音。
故事開始不久,柯博士便問過史東:妳最喜歡太空中的什麼?她毫不猶疑回答:寧靜。我習慣寧靜。不料,之後她獨自展開宇宙求生記,所尋找的反而是聲音,尤其是人的聲音,因為這表示她的求助獲得回應。甚至,當她意外從無線電波收到狗兒的嚎叫聲,自己竟跟著忘情嚎叫起來,宛如臨終前對家鄉地球的最後呼喚。
將近一小時的戲份中,史東博士都孤身求存,演繹獨角戲,而能夠勝任此重要角色的女演員,我們有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而她在電影裏唯一的對手演員則是喬治庫隆尼(George Clooney)所飾演的柯博士。
團隊在製作音效部分時,早已決心要配合電影院的音響科技做出最精彩的一次演出,所以不難想像,當我們在家使用高端的家庭影音組合觀賞電影時,所能夠感受的音質與效果絕對非同凡響。
Cover Image: Allstar Picture Library / Alamy Stock Photo
文 / PEW
每星期必須看一本書一部電影和至少跑步30公里的寫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