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老匯 | 為何「黑寡妇」史嘉蕾喬韓森多累都要演百老匯?

這組「巨星登台」系列絮絮寫來,身邊不少朋友邊讀邊笑罵,戲稱這是「炫耀系列」。不過,炫耀之外,走進戲院「親睹」大明星的吸引力,確實是最讓戲迷悸動的一大誘因。
還記得在1990年代,自助旅行的風氣剛剛掀起,一直到千禧年之初,很多夥伴遠渡重洋「追劇」之際,最關心的除了能看到什麼戲之外,當然也包括了「能不能看到心儀的明星」站在舞台上。
利用這個「巨星登台」系列文章的篇幅,順便跟讀者解釋一下,大部份好的、傑出的優秀「明星」其實也有很強的責任感,他們愛惜羽毛,知道自己的名字高掛在海報、看板上,對於萬千觀眾具有多大的吸引力。他們知道自己需要「扛票房」、「扛成敗」,一檔幾千萬美金的大製作,能不能「成」、會不會「中」,明星要承擔的壓力,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真的很難想像。

Photo Credit: Broadway Tour / flickr
也因此,「敢」登上紐約、倫敦舞台的明星,他們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週八場——週三和週六還有下午、晚上,兩場演出的巨大壓力。要是沒有那個體力、精力、耐力,他們會在合約上載敘清楚,可能每週只演六場,哪幾場不演,或者每週照樣八場演出,不過為期可能十個月到一年的「長約」裡,會為明星留出完整的休假時段,可能一週兩週,可能半個月一個月,這些「明星不在家」的時間,對於劇組的行銷團隊而言,也需要審慎操作,以免觀眾因此要求退票,更有甚者,如果明星的候補人選或者休假期間的代打表演者能巧妙安排,還可能名垂青史,傳為佳話呢!
今晚Roxie Hart將由……扮演
1975、1976年,百老匯原版製作的《芝加哥》(Chicago)集合了音樂劇壇兩大舞后——關薇登(Gwen Verdon)和奇塔里薇拉(Chita Rivera),聲勢浩大。當年紀較長的關薇登因故有一整段的時間無法登台,劇組挖空心思,特別請來甫才因為同一位導演鮑伯佛西(Bob Fosse)電影作品《酒店》(Cabaret)勇奪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麗莎明尼利(Liza Minnelli)代打上陣,而且事前全無宣傳。
她上場的第一天晚上,觀眾知道關薇登因故無法演出,沮喪不已。通常,候補演員上場,劇組會在節目單中夾入小紙條告知觀眾,那一夜《芝加哥》沒有夾小紙條,只有舞台監督在開演前於場內的廣播。

百老匯《芝加哥》從70年代演到今時今日,出現多個版本,還被拍成電影,可謂歷久不衰。 Photo Credit: Broadway Tour / flickr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今晚Roxie Hart一角將由麗莎明尼利出飾。」
觀眾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序曲音樂已經下去,戲已經開演了。掌聲、歡呼聲、尖叫聲隨之疊上,這段麗莎明尼利代打上陣的「冷處理」,也就此名垂劇場歷史。
漫威黑寡婦主演經典話劇
話劇大師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作品質精量多,不過,筆者最喜歡的亞瑟米勒劇作並不是他名氣最大的《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而是《橋下情仇》(A View from the Bridge)。《橋下》有一種獨特的希臘悲劇式的「悲壯」感,濃濃的詩意,在短短的篇幅裡,把張力拉到最飽滿,台灣的觀眾這幾年拜英國皇家「國家劇院」節目高清轉播之賜,曾經欣賞過馬克史壯(Mark Strong)主演的《橋下情仇》,那也是這幾年在國際間知名度甚高的重要製作。
點擊觀看: 《橋下情仇》片段
2010年春天,掐指一算,距今竟然已經十二年了!但當時的記憶如今依然歷歷在目;當時整個製作的最大賣點其實是在戲裡的第二女主角: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喬韓森由童星轉型成功,於好萊塢正在逐步走紅,2010年她同時獻上百老匯話劇《橋下情仇》和《鋼鐵人》(Iron Man)第二集的「黑寡婦」角色,隨即登峰造極,攀上巔峰。
一開始我對她著實沒什麼好感,只覺得是電影明星想來百老匯插花洗資歷而已,沒想到她兩年半之後再次登台,一肩扛起另一齣經典名劇——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的《朱門巧婦》(Cat on a Hot Tin Roof);喬韓森領銜出飾「瑪姬」一角,就是當年在電影裡由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扮演的角色。這次的製作遠遜年前的《橋下情仇》,導演企圖以羶色腥的元素添多商業刺激,彷彿「黑寡婦」不足為奇,還非得要男主角當眾更衣,背面全裸來誘逗觀眾。
然而,每天晚上,史嘉蕾喬韓森獨撐大局,以她略帶沙啞且性感的嗓音連演3小時,一週8場,風雨無阻,沒有什麼下午場換候補演員上台的事。媒體訪問她,她回覆,自己兒時的夢想就是登上百老匯舞台,上次的《橋下情仇》、這次的《朱門巧婦》都是經典,她感謝、高興都來不及,不會想到肉體上的疲倦,而且整個大製作、每場近1700座位的商業運作,壓力其實全都在她身上,她自知有這樣的「明星責任」要擔負,也願意盡心盡力完成這樣的任務。
讀到她的訪談之後,我對這位女演員完全改觀,熱忱地擁護她絕大部份的演出作品,也希望她能早日再回到舞台,把更成熟的表演帶到我們眼前。
遙想當年,淡出電影銀幕一段時間的伊莉莎白泰勒為了重拾自己身為演員的紀律和尊嚴,決定走上舞台,演出經典話劇《小狐狸》(Little Foxes);現場演出的舞台對於這些大明星而言,正是最直接的藝術修煉場,沒有NG,不能重來,現場一千多個觀眾、兩千多只眼睛盯著你的一言一行,掌聲和嘆息都是最直接而且立即的回應和能量交換。
藝術修煉場:傑克葛倫霍演《點點隔世情》

傑克葛倫霍在《點點隔世情》裡的表演有層次。 Photo Credit: Jenny Anderson / Getty Images
傑克葛倫霍(Jake Gyllenhaal)大概是過去五、六年間,劇場界最大、最驚人的「發現」。他雖然2002年就曾在倫敦演過話劇,卻一直要到2010年代的中後期,才終於痛下決心,找了聲樂老師好好訓練。
在短期上演的經典音樂劇《異形奇花》(Little Shop of Horrors)公益募款演唱會,葛倫霍一鳴驚人,整個紐約劇壇為之震動,隔年的募款大秀安排他演出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的《點點隔世情》(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他的聲樂掌握、表演層次、咬字吐韻,幾乎無可挑剔,募款秀隨即改裝搬上百老匯舞台,限期上演,一票難求。當時心一橫,連機票都還沒訂就先下手買好了戲票,而且一口氣買兩場,親自體驗了兩回葛倫霍的音樂劇演出,感動到無法克制眼淚和歡呼、尖叫。
點擊觀看:《點點隔世情》預告
身為戲迷,我的「追星」歷程很長很久,也幸運地「追」過不少超級巨星。珍芳達(Jane Fonda)、凱薩琳麗塔瓊斯(Catherine Zeta-Jones)、安海瑟威(Anne Hathaway)、渡邊謙(Ken Watanabe)、裘德洛(Jude Law)、海倫米倫(Helen Mirren)……
布魯克雪德絲演《大城小調》感動觀眾
年屆四十的「漂亮寶貝」布魯克雪德絲(Brooke Shields)登上百老匯主演經典音樂劇《大城小調》(Wonderful Town),毒舌評論家比預定的媒體場提前幾天悄悄驗收,我們原本抱著要好好笑她一場的「看熱鬧」心情,哪知道雪德絲的演出自然深刻,在不知不覺之間,我們完全被她感動,評論人給予極高的讚賞,我當然也趕緊二刷三刷,深怕好戲被別人給看光了!

布魯克雪德絲主演經典音樂劇《大城小調》。Photo Credit: Gregory Pace / Getty Image
明星為什麼那麼好看?那麼「引人入勝」?想來是上帝造星的時候,多加了幾抹成份不明的「X factor」以致於結晶而成的「明星氣質」,能散發出無與倫比的光芒和能量。
從演員訓練班紅到舞台、紅到銀幕、紅到全世界,保羅紐曼(Paul Newman)紅了一輩子,在年近八十的時候,再次登上舞台,在索騰懷德(Thornton Wilder)的《小城故事》(Our Town)領銜。他在戲裡如此低調,毫不張揚,連進場都沒有掌聲,但他貫穿全劇的存在感,深深浸潤每分每秒以及每個劇場裡的瞬間。在上半場結尾,聽他為新郎和新娘證婚,還有在全劇最終,聽他向在場觀眾道晚安,您會覺得,在一天結束、入睡之前能得到這樣的祝福,人生在世,夫復何求!

貝蒂密勒在2017年重返百老匯,主演經典大戲《我愛紅娘》。Photo Credit: Noam Galai / Getty Image
闊別舞台多年,年過七十的貝蒂密勒(Bette Midler)在2017年重返百老匯,主演經典大戲《我愛紅娘》(Hello, Dolly!),只見她身著紅色晚禮服,頭上插著鴕鳥毛,由階梯上冉冉而降,迎向前排觀眾緩緩搖曳,唱著「Look at the old girl now! Dolly’ll never go away again!」,一首五、六分鐘長的歌曲,觀眾先後鼓掌八、九次,加上含淚尖叫歡呼,看著她扮演守寡多年的老媒婆,重新回到五光十色的紐約夜生活,預備把自己嫁出去。
你說,我們怎麼會不愛看明星呢!
Cover Credit:Walter McBride / Getty Images
喜歡看百老匯?立即點擊 ☛ 看看007龐德和哈利波特的舞台風采
文 / 陳煒智(Edwin W. Chen)
編劇、導演、作詞人、電影歷史研究者。曾三度入圍並於2018年獲頒廣播金鐘獎最佳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現為瓊瑤故事館籌備小組策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