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症 | 當代爵士薩克斯風手巡禮

薩克斯風在19世紀末由比利時人Adolphe Sax所發明。相對古典樂常用的提琴、小號、豎笛等而言是晚輩,但是薩克斯風卻在20世紀藉由爵士樂而成為最為人熟知的樂器。爵士樂的木管家族中(註解),其實最初是由豎笛當家。但由於薩克斯風具有更為多變的音色以及更為宏大的音量,而漸漸取代豎笛成為領頭羊。
大樂團時期的Coleman Hawkins與Lester Young示範了薩克斯風在演奏上的可能性。Charlie Parker、Sonny Rollins、Wayne Shorter等則一路從咆勃樂(Bebop)、硬式咆勃(Hard bop)、後咆勃(Post bop)等爵士風格的發展奠定演奏與作曲的里程碑,使薩克斯風手不僅僅是器樂演奏者,更是指引爵士樂前進方向的旗手。
John Coltrane、Albert Ayler、Pharoah Sanders等在自由即興開疆拓土的音樂家則將薩克斯風推向極限,讓薩克斯風發出前所未聞的怒吼狂嚎。到了80年代,Grover Washington Jr.、David Sanborn等音樂家則在流行爵士(Smooth Jazz)的範疇盡展柔情面向,與更趨流行的Kenny G一起奠定大眾對薩克斯風的第一印象。
然而,音樂不會停止發展的腳步。當代有哪些推動爵士樂前進的薩克斯風手?他們又在演奏甚麼樣的音樂呢?讓我們一起來瞧瞧。
註解:薩克斯風雖然是使用金屬製作,但因為發聲原理接近豎笛,而被歸類於木管家族。
Chris Potter
在當代最具領導地位的薩克斯風手莫過於Chris Potter。他無與倫比的技巧以及音樂性,總能在演奏中注入難以想像的能量。他超越常人的即興能力總是可以在簡單的曲目加上鬼斧神工的炫技,在艱澀的曲目以輕鬆寫意的態度穿梭。對爵士薩克斯風演奏有如百科全書般知識的他,發表專輯《Gratitude》一口氣向十位薩克斯風大師致敬。有別於多數人直接演奏大師曲目的模式,他根據這些前輩們各自的音樂特性譜寫原創作品,以「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形式致意,相當別出心裁。
對於爵士樂外的各類音樂風格懷抱濃厚興趣的他,透過Underground樂團編寫融合搖滾、放克的作品。其中,Potter對搖滾樂團Radiohead的〈Morning Bell〉的改編最讓人耳目一新,使原曲較為厚重固定的節奏搖身一變為縹緲而細碎的快速鼓點。近年他也組成由薩克斯風、鍵盤與鼓為編制的Circuits三重奏,不僅加入電子、合成器音色,也利用許多電子音效為自身音色帶來更多可能性與變化。
Ben Wendel
Photo Credit: Shervin Lainez
出身於西岸,並在來到紐約後大放異彩的Ben Wendel是這十年來最受矚目的薩克斯風手。他具有辨識度極高的個人音色,也身懷能輕鬆跨越薩克斯風高低多個音域的驚人技巧,更有源源不絕的創意思考,使樂迷們不斷期待他端出來的音樂菜色。
他所參與的Kneebody迄今運作十多年,是他生涯中最重要的樂團。這個組合自古典、搖滾、電子、流行等不同面向取材,更在樂團即興上有著獨特的見解。他們經常以樂團成員間彼此熟悉的樂句做為暗號,告訴彼此何時加速、何時減速、何時完全剎車、何時由誰對話,聽眾只感覺到他們不知從何而來的默契,卻完全未發現他們悄悄地在音樂中給彼此提示。近年雖面臨貝斯手的離團,但Kneebody的鼓手Nate Wood卻練就一身同時打鼓與彈貝斯的神奇技能,讓人不僅聽覺深受刺激,也在視覺上如同目睹奇蹟般的震撼。
Wendel個人曾為了一年中的每個月份各創作一首曲目,並將此套曲目命名為The Seasons。原先在YouTube上是逐月發表,一次上架一個與不同來賓合作的二重奏影片。然而這系列作品受到熱烈的迴響,使Wendel後來再以五重奏編制錄製錄音室作品《The Seasons》。雖然錄音室作品與原版影片各有巧妙,而與不同音樂家的合作也各具特色,但我個人私心最愛的是他與吉他手Gilad Hekselman合作的〈October〉二重奏版。
Wendel與吉他手Gilad Hekselman以二重奏詮釋的〈October〉借重樂句循環效果器創造出有趣的演奏
Melissa Aldana
Photo Credit: Eduardo Pavez Goye
1991年,來自智利的薩克斯風手Marcos Aldana參加了美國首屈一指的瑟隆尼斯孟克爵士大賽,雖搶進決賽卻未曾獲得前三名的肯定。2013年,他的女兒成功奪得同一大賽的冠軍,也讓Melissa Aldana的名號自此響徹紐約爵士樂壇。
與上述幾位薩克斯風手相較,Aldana算是最專注於原音爵士樂的演奏。同樣擁有如同百科全書般的爵士薩克斯風知識,Aldana更神奇地將傳統與當代冶於一爐,在前一刻彷彿聽見她化身為50年代Sonny Rollins吹奏渾厚雄壯的音色,下一秒銜接的是60年代Joe Henderson輕盈的陰柔線條,再一會又以90年代Mark Turner在超高音域上的寫意演奏作結。聽她詮釋爵士樂的標準曲目(standards)的手法新舊並陳卻毫不衝突,是非常大的享受。
另一方面,Aldana自己的創作也同樣吸引人。她的作品讓她足以展現她的樂器駕馭能力,兼顧旋律美感與技巧展現。在邀請吉他手Lage Lund擔任製作人的新作品《12 Stars》中,她以創作描寫在疫情期間面對的恐懼,音樂中的衝突與張力非常精彩。受邀參與以希臘女神為名的全明星女子七重奏Artemis巡演,並在這個樂團擔任創作的要角,也是Aldana近年的生涯亮點。
點擊觀看:Melissa Aldana以吉他為主的四重奏演出
David Binney
19歲不曾受過任何正式學校訓練,就在80年代隻身來到紐約發展的David Binney,在40年後的現在是紐約爵士樂壇備受尊敬的好手。
從生涯一開始就不打算被爵士樂一詞綁定,Binney曾經組成以搖滾放克風格為主的樂團Lost Tribe、遊走在體制與自由即興邊緣的樂團Lan Xang、參與鋼琴手Uri Caine大膽改編古典作曲家馬勒的作品,更在自己的專輯中多次交錯於原音(acoustic)與電子為主的世界。所有的音樂風格,不論是爵士、搖滾、古典、電子、流行音樂、世界音樂,對他而言都僅僅是素材,重要的是最終呈現的聲響「夠不夠David Binney」。
醉心於科技為音樂帶來的變化,Binney喜愛以樂句循環效果器(Looper)疊錄自己的薩克斯風再施以扭曲變形,也喜愛加入電子音色甚或後製添加層次豐富的聲響。在這兩年移居洛杉磯後,他不僅與在地的超技鼓手Louis Cole與貝斯手Logan Kane有許多合作,也更投入於在錄音室以各種電子素材拼貼出個人作品,並添加多媒體視覺元素,產出許多有趣的新作。
Cover Credit:Melissa Aldana / Eduardo Pavez Goye
喜歡爵士音樂?立即點擊 ☛ 成為爵症患者
文 / 林華勁
希冀將大眾拉進爵士世界的重度爵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