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症 | 人多就是爽!爵士界的樂器大亂鬥

在樂團中,每個成員通常各司其職地演奏不同的樂器。特別就節奏組來說,鋼琴/鍵盤、貝斯與鼓往往都只配置一位。因此鋼琴手、貝斯手與鼓手常常是王不見王,難有在演出中見到彼此的機會。
然而,相同樂器的人們為了展現團結的決心,千方百計地要湊成一團,以單一樂器大亂鬥的形式帶給聽眾刺激的感受。薩克斯風有許多著名的車輪戰場景,吉他手有炫目的三巨頭大戰,連貝斯手和鼓手都聚集起來給大家滿滿的低音與鼓擊。《爵症》專欄在此為大家介紹幾場著名的器樂戰役,一同感受高手們過招的爽快!
薩克斯風
薩克斯風由於輕便又音量宏大,大概是所有爵士樂編制中最容易過招的樂器。然而要像「薩克斯風高峰會」(Saxophone Summit)這樣讓最頂尖的高手聚集在一起,便是少有的盛事了。
在爵士薩克斯風的領域,John Coltrane是如神一般的存在,而Coltrane也正是讓「薩克斯風高峰會」成形的主因。Michael Brecker、Dave Liebman、Joe Lovano這三位奉Coltrane演奏為圭臬的次中音(tenor)薩克斯風高手於2004年齊聚一堂,在節奏組鋼琴手Phil Markowitz、貝斯手Cecil McBee以及鼓手Billy Hart的支撐下留下《Saxophone Summit: Gathering of Spirit》這張過癮的專輯。Brecker的衝鋒陷陣、Liebman的錯綜複雜以及Lovano的陰柔細膩,三位薩克斯風好手各顯神通,詮釋Coltrane在60年代前半的經典四重奏作品。
2007年,Brecker的猝逝使得這個原班人馬無法再現。然而Coltrane之子Ravi Coltrane、Greg Osby兩位薩克斯風好手先後繼承Brecker的位置,使得這個組合得以再出版《Seraphic Light》、《Visitation》與《Street Talk》三張專輯。後三張專輯更著重於Coltrane邁向自由即興的晚年風格,也加入更多成員們的原創作品,在致敬之外更多了承先啟後的意味。
與「薩克斯風高峰會」競技意味較為濃厚的取向相比,World Saxophone Quartet則更強調彼此的合作。仿效古典弦樂四重奏的經典配置,World Saxophone Quartet以兩個中音(alto)薩克斯風、一個次中音薩克斯風以及一個上低音(baritone)薩克斯風為編制。
自1977年由四位創始成員Julius Hemphill、Oliver Lake、Hamiet Bluiett以及David Murray錄製的《Point of No Return》起步,歷經幾位團員的過世與更替,這個樂團直到2016年都還活躍著。雖然具有濃厚的實驗性色彩,但如果想試試水溫體驗精采的薩克斯風合作,可以聽聽他們詮釋爵士作曲大師Duke Ellington的親民作品《Plays Duke Ellington》。
長笛
由於長笛身為爵士樂中較為邊緣的樂器,因此長笛手可說是相當團結的族群,經常邀集同儕共襄盛舉。再加上長笛與世界音樂的密切連結,這些長笛手的合作經常是以帶有世界音樂的風格作為平台進行交流。
1974年,Jeremy Steig、James Moody、Sahib Shihab以及Chris Hinze這四位爵士長笛先驅便合作過專輯《Flute Summit》,深具融合色彩的風格。1997年,熱愛古巴音樂的加拿大長笛手Jane Bunnett則飛赴哈瓦那,邀集當地的長笛手Orlando "Maraca" Vallé、Richard Egües與Céline Vallé共同錄製《Havana Flute Summit》,理所當然地以古巴與爵士的揉合風格為主。
而到了近代,四位紐約的長笛好手Itai Kriss、Hadar Noiberg、Rodrigo Ursaia以及Mattan Klein也聚集在一起發表包括原創與改編的專輯《4 Flute Flight》。與前兩張相較下,我更喜歡他們為每個聲部細膩編寫的旋律,交織出豐富的聲響。這四位長笛家精湛的樂器控制與即興能力,更替音樂注入許多活力及激情。
吉他
吉他彷彿注定是為炫技而生的一種樂器。在1981年,三位吉他巨頭在舊金山錄製的現場錄音《Friday Night in San Francisco》,正是吉他火力展現的最高層級表現。原先由融合爵士吉他巨擘John McLaughlin、Larry Coryell與佛朗明哥吉他大師Paco de Lucía共組,在Coryell不克巡演的情形下改由另一位高手Al Di Meola入替,成就了這個世人熟知的經典組合,同時寫下空心吉他演奏史上經典的一頁。
他們的選曲風格廣闊,從三人的原創作品、鋼琴大師Chick Corea的〈Short Tales of the Black Forest〉到巴西音樂怪傑Egberto Gismonti的作品〈Frevo Rasgado〉。但是最令振奮人心的,當屬Di Meola與de Lucía的組曲〈Mediterranean Sundance/Río Ancho〉。
de Lucía的手指撥彈和McLaughlin、Di Meola的彈片撥奏速度難分高下,如機關槍般掃射而出綿密的音符,顆顆扎實地送入聽眾的耳朵,製造出強力而刺激的音波。雖然他們再過幾年發表了續作《Passion, Grace and Fire》以及遲至2022年才問世的《Saturday Night in San Francisco》(在專輯《Friday Night》的隔天所留下的現場錄音),但似乎無法與第一張帶給樂迷的震撼相匹敵。
無獨有偶,亞洲三位爵士吉他手也仿效這樣的形式,在2007年發表了專輯《ASGP: Asian Super Guitar Project》。由香港的包以正(Eugene Pao)、日本的渡邊香津美(Kazumi Watanabe)以及韓國的李宇鎮(Jack Lee)共組,他們除了各貢獻自己的作品外,也錄製巴西吉他大師Toninho Horta以及吉普賽吉他大師Biréli Lagrène的曲目。雖不到前述三巨頭的震撼人心,但也是非常高水準的吉他競技,推薦給想要認識亞洲爵士好手的樂迷聆聽。
貝斯
作為樂團中的苦工角色,貝斯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支撐整個樂團。然而,貝斯大師Ray Brown在2000年前後與同儕貝斯大師John Clayton,以及當時為年輕新秀的Christian McBride合錄以三把原音低音提琴為主角的《SuperBass》和《SuperBass 2》,為低音夥伴們著實爭了一口氣。
三位好手互助合作的成分多過於競爭,往往一位獨奏、一位彈奏行進低音(walking bass),再一位則以小小的短旋律伴奏。曲目以平易近人的標準曲為主,演出也強調旋律性的溫暖,讓平常可能不會注意到貝斯演奏的樂迷們盡情享受被稱為「牛筋」的渾厚低音表現。
雖然同屬貝斯家族,但電貝斯相對搶眼,也開發出許多炫技的表現因而受到更多關注。Stanley Clarke、Marcus Miller以及Victor Wooten這三位以快如閃電的彈奏聞名的電貝斯手,就以S. M. V.為團名,在2008年發表的專輯《Thunder》相對《SuperBass》系列火熱許多,並採取搖滾與放克元素的原創曲目路線。三位貝斯手卯起來大戰,交錯以slap技巧或是快速輪指挑戰彼此的極限,其激烈的程度堪比吉他手之間的誇張競技。
打擊
雖然與貝斯手相比,鼓手因為音量以及容易有花俏技巧的展現而受到較多的矚目,不過鼓組以及打擊樂器鮮少作為完全的主角,絕大部分仍需要與其他樂器共事來完成作品。為此,鼓手大師Max Roach誓言改變這樣的傳統,在上世紀70年代起與諸多打擊同儕共同組成聲勢浩大的擊樂團M’Boom,為爵士打擊創下典範。
M’Boom成員最多可達近10人,有的人負責鼓組,有的人負責鐵琴或木琴,有的人負責定音鼓,有的人負責拉丁擊樂。部分曲目著重層層相疊的打擊色彩,部分曲目則以鐵琴、木琴與定音鼓交錯旋律表現,實驗各種打擊組合的可能性。如果樂迷們厭倦了爵士常見的旋律與和聲樂器演奏,想嘗試厚重複雜的節奏表現,M’Boom的多張專輯會是值得玩味的佳作。
想聽更多爵士作品嗎?立即點擊收藏以下歌單:
Cover Credit:Abner Garcia / Unsplash
喜歡爵士音樂?立即點擊 ☛ 成為爵症患者
文 / 林華勁
希冀將大眾拉進爵士世界的重度爵症患者。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