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症 | 那些被賦予爵士意義的建築

建築,是容納人類活動的構造物。然而,人類活動將反饋至建築自身,讓建築不僅僅是一個觸目所及的三維構件,而有更多深層的美學與文化意義。在爵士樂中,部分建築由於提供大師長期的生命留駐,而往往使人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空間氛圍形塑大師的一生。另一部分建築給予聽眾足以改變生命的聆聽體驗,也使人想一探在展演空間迴盪的玄妙。且讓我們一起神遊那些被賦予爵士意義的建築!
Louis Armstrong House Museum
小號手Louis Armstrong可說是全世界最知名的爵士音樂家了。大多數人熟悉的是他吟唱〈What a Wonderful World〉的娛樂面,然而Armstrong是劃時代的器樂演奏巨擘,在旋律創意性與節奏掌控能力都是遠超同儕,也是真正奠定他大師地位的根源。他自1943年開始在皇后區可樂娜街區107街上的房子居住,直到1971年過世為止。Armstrong的太太Lucille Wilson將房屋產權交予紐約市,將之變更為博物館,並成立教育基金會紀念Armstrong。而此宅邸也隨後被宣告為國家歷史性地標以及紐約市地標。
迄今,博物館展出上千張Armstrong收藏的黑膠與珍貴照片、數百份的曲譜、信件手稿、Armstrong的小號、吹嘴與獲頒獎項,以及Armstrong的親友與粉絲提供的諸般Armstrong物件。博物館更不定期舉辦講座、樂團課程、導覽、親子活動以及音樂會,在爵士樂教育與推廣上也貢獻許多心力。空間中環繞著Armstrong遺留的眾多實體物品,身處如此環境下演出的音樂家也表示有種聖靈充滿的儀式感而激動著,相信到訪此地的樂迷們也能感同身受。
上個月,曾大力支持Armstrong並協助推廣其音樂的知名爵士策展人George Wein辭世,Louis Armstrong博物館特地製作影片,以珍貴的影像呈現紀念兩人的友誼,非常值得一看。
點擊觀看:
- 爵士父女檔Champian Fulton與Stephen Fulton在Louis Armstrong故居博物館演出
John Coltrane House與Saint John Coltrane Church
John Coltrane是繼Charlie Parker後,最被推崇的薩克斯風大師。早年曾陷於毒癮的他在生命受到宗教啟發後,不僅擺脫毒品控制,更展現如信徒般勤奮且強力的自我要求,在音樂上不斷進步創新。他活躍在爵士樂壇的時間其實不長,但卻在約10年的時間內,彷彿燃盡生命的發表數十張專輯後於1967年過世,音樂更從傳統的咆勃爵士樂、硬式咆勃、調式爵士一路直奔自由爵士,光譜之寬令人咋舌。
他出身費城的舊居以及後來搬遷至紐約的新居都被保留下來。其中費城舊居傳承給他的表妹Mary Alexander(註1),並在Mary的努力下成立「John Coltrane文化協會」,提供年輕學子學習爵士樂的機會。該屋在Mary過世後曾被售出,但隨後為有心人士買回並改建為博物館。紐約新居是Coltrane創作出經典作品《A Love Supreme》之處。Coltrane的妻子Alice Coltrane於1973年遷出後,直到2002年此宅邸面臨都更,才被當地人發現其價值而保留下來,目前尚未進行其他規劃。
而由於Coltrane獻給神的專輯《A Love Supreme》太受推崇,一群在西岸的人將之視為聖徒而建立Saint John Coltrane Church進行祭祀。坐落於舊金山的教堂中,有著Coltrane手持薩克斯風與經文的壁繪,經常舉辦敬拜活動以及音樂演出,是個十足神聖感的地方。
點擊觀看:
- Jazz Night in America對於Saint John Coltrane Church的介紹
- Saint John Coltrane Church建立50周年的慶祝演出
Village Vanguard
嚴格來說,這不是完整的建物,而是建物的其中一個空間。坐落於紐約市格林威治村第七大道的一個地下室,Village Vanguard在1935年就由Max Gordon成立。一開始是以民謠演奏以及垮世代詩(註2)朗讀為主,但在1957年起專注於爵士展演。在Max與妻子Lorraine的經營下,VV成為迄今屹立不搖的歷史性爵士展演空間。在此發表的現場專輯為數甚多,且品質俱為上上之選。
事出必有因。經常於此演出的鋼琴手Gerald Clayton在接受爵士雜誌的「盲眼測試」時,聽見唱片錄音即猜測出該錄音是在VV錄製,就是基於VV獨特的空間殘響。如同Clayton在上述測試所提及,每個爵士音樂家的夢想就是在這裡留下現場錄音,可見得Vanguard的聖地地位。
紅漆木門、內部的綠色牆壁以及滿布爵士先賢的黑白照片,這裡不僅乘載著爵士歷史,也化身為爵士歷史的一部分。如果有機會到訪紐約,爵士樂迷絕對不能錯過這個朝聖的機會。
點擊觀看:
Jazz at Lincoln Center
林肯中心建於1962年,原本是以古典樂演出為主的大型場館。1987年,搭著「爵士復興」的浪潮,小號手Wynton Marsalis受邀在林肯中心進行一系列受歡迎的爵士演出。試圖將經營多元化的林肯中心旋即決定要拓展爵士方向,邀請Wynton做為藝術總監成立林肯中心爵士大樂團。2004年,獨立一棟的爵士林肯中心落成於中央公園角隅的哥倫布圓環(Columbus Circle)旁,包括Rose Theater、Appel Room以及Dizzy's Club三個由大至小的演奏廳,每個樂季籌畫不同主題的音樂會,將爵士樂形塑為美國原生古典樂的地位。
其中,最大的Rose Theater也是林肯中心爵士大樂團演出之處,可容納一千多位聽眾。Appel Room在音樂會進行之際,不僅舞台上音樂製作精細,氛圍熱烈,舞台後方的大片玻璃觀景窗更可將紐約夜景盡收眼底。由於其場地的精緻,前往聆樂的聽眾也往往打扮正式,當然票價也偏高(平均約65美金)。然而,由於規劃主題豐富,針對不同風格、不同時期以及不同音樂家的作品進行細膩的編曲與演奏,在此聆聽音樂是難能可貴的經驗。相對的,Dizzy's Club較像小型的俱樂部,舞台與聽眾接近而增添親密感,更可直接感受音樂家在面前的震撼。
點擊觀看:
- 林肯中心爵士大樂團所製作向小號大師Miles Davis致敬的音樂會
- 歌手Jazzmeia Horn在Appel Room的演出片段
- 薩克斯風手Tia Fuller在Dizz’s Club的演出片段,電影《靈魂急轉彎》中主角的樂團老闆Dorothea即是她的化身
SFJazz Center
東岸有Jazz at Lincoln Center,西岸當然也不能落人後。SFJazz Center是由非營利組織SFJazz主導成立。這個組織自1983年開始製作舊金山爵士音樂節,於2004年起成立八重奏樂團SFJazz Collective(註3)每年巡迴至世界各地宣揚爵士大師以及團員們的作品。而在2013年,SFJazz Center終於落成於舊金山,擁有自己的獨立場館。不僅如此,該建築還在當年與隔年獲得多項建築獎項,在高品質的音樂外更提供美學的饗宴。
SFJazz Center擁有700人座位的Robert N. Miner Auditorium以及100人座位的Joe Henderson Lab,且亦規劃樂季主題音樂會。不同於Jazz at Lincoln Center的是,SFJazz Center規劃更多非紐約音樂家的演出。例如久居西岸、經常與爵士音樂家合作的印度塔布拉鼓大師Zakir Hussain就經常性的在此演出。
點擊觀看:
- 鼓手Brian Blade在SFJazz Center大音樂廳的演出片段
- SFJazz Collective為即將在Joe Henderson Lab呈現的Joe Henderson致敬音樂會做準備
(註1)Coltrane曾為其創作〈Cousin Mary〉一曲。
(註2)垮世代(Beat generation)是二戰後美國的文學運動,由《在路上(On the Road)》的作家Jack Kerouac提出的用語。
(註3)即便是位於舊金山的樂團,但許多團員是以紐約為根基的頂尖好手。
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爵士樂
Cover Credit:Zhang Yu / Flickr
文 / 林華勁
希冀將大眾拉進爵士世界的重度爵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