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症 | 來場爵士的溫故知新,這4位歌手你一定要聽聽看!

新年快樂!揮別苦澀的2020年,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爵處逢生、爵得開心!
2021的到來,標記21世紀新的十年之始。依照爵士樂以往的傳統,每隔10年就會有一次樂事大地震,由一兩個新音樂風格成為代表。到了上個世紀的尾聲,爵士樂的開枝散葉使得不同國家出身的音樂人得以自由運用文化來與爵士樂相融,代表性樂風已不復存在。由於世界運作的方式因為科技再也不同,許多爵士音樂家的創作或是爵士樂團的運作方式和過往大異其趣。然而,新世紀的爵士演變,依然還是有脈絡可循。
温故篇:
以往的爵士音樂家往往在初出茅廬之時,錄製樂迷較為耳熟能詳的標準曲目(註1),而避免錄製原創曲目。但是隨著原創性愈來愈被重視,再加上錄製標準曲目容易有版權問題而需要額外成本,當代的音樂家更傾向錄製全創作的專輯。即便收錄標準曲目,也多半經過精心的編曲。因此,專輯在製作上的時間也會拉長。老爵士音樂家信手錄製標準曲目、一年連發數張的時代已成過往。
科技雖然帶來進步,卻也帶來更快速的生活步調。歷史上著名的爵士樂團,多半有著數年的密集合作,不斷在一起巡迴、錄音,默契就在時光中建立起來,也將音樂淬鍊得更加細緻。然而,當代的音樂家行程滿檔,無法光靠一個樂團生存,而需要到處安排不同的表演。常見的情形是,平常一起現場演出的團員,在要進錄音室前卻因為時間始終無法配合,最後臨陣換將。許多我訪談過的音樂家都直言夢想著可以和一群固定的人員磨合彼此,但無奈現實總是無法盡如人意。
點擊觀看:吉他手Lage Lund的原創作品〈Aquanaut〉現場演出
另一個科技帶來的改變,當屬串流平台的興起。老爵士音樂家推出專輯是為了販售而獲得收入,現在的音樂家推出專輯無從賺錢,反而是為了累積「履歷表」,希冀能透過創作的推陳出新獲得新的國外巡演機會,抑或建立名聲而獲得學校教職及政府補助。專輯製作的成本雖然因為科技降低,但僅能透過Bandcamp讓死忠者支持,依靠串流所回收的金額簡直不成正比。
點擊觀看:Camila Meza接受Jazz Gallery的委託創作所發表的作品
爵士樂雜誌以及大型爵士組織,是老爵士音樂人曝光的平台,但機會往往只給在大城市活躍者,而無法澤被地方型音樂家。社群媒體的盛行,雖然讓音樂家不須受到主流媒體青睞亦可有曝光的機會,但是相對的也必須要花更多時間經營。拍攝短片、構思吸引目光的文案與企劃,斜槓已經是音樂家無法逃離的宿命。
點擊觀看:鼓手Louis Cole的Knower樂團的演奏片段
就爵士樂的族群而言,自美國發跡的爵士樂自是以美國本土音樂人為主。但在爵士樂愈來愈廣佈全球後,許多不同族裔的人爭相來到紐約發展,使得「小聯合國」樂團成員愈來愈成為常態。自2012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宣布的國際爵士日所舉辦的慶祝音樂會中,可觀得歐美、日韓、中東、非洲等各地的音樂家齊聚一堂,象徵爵士樂的多元性。
這樣的文化激盪也影響到音樂家的創作。節奏上,由於愈來愈多搖滾、電子、嘻哈甚或世界音樂的元素被納入爵士樂的範疇,爵士音樂家更偏好以非搖擺、甚或不規則的節奏編寫曲目。像日本電影《搖擺女孩》(註2)所說:「老頭子一邊拿著杯白蘭地在手上搖來搖去一邊聽的音樂」的描述,到了當代恐怕老頭子也搖不起來了。
知新篇:
寫了許多過往進行「溫故」,你是不是也對當代的爵士文化有些了解了呢?現在,不妨讓我介紹幾張近期即將發表的專輯來「知新」吧。期待你聽完之後,也能說說你在新的年頭,對於爵士樂有甚麼期待與想像!
Shai Maestro – Human
這位出身以色列的鋼琴名家以詩意的旋律與複雜的節奏聞名。以往以三重奏編制為主的他,這次邀請小號手Philip Dizack拼湊成四重奏組合,究竟會維持詩意,亦或透過銅管增添陽剛氣息?
Gretchen Parlato – Wonderful
曾為爵士樂壇最受矚目的歌手,因為小孩出生而休養生息。睽違數年總算推出新作品,此次和夫婿鼓手Mark Guiliana一起合作。一向喜愛巴西音樂也喜愛如Bjork的Indie聲響,Gretchen這次的音樂又會是什麼風格?
BIGYUKI – 2099
身為難得受到嘻哈天團A Tribe Called Quest重用的亞洲面孔,這位日籍鍵盤手擅長以左手彈奏貝斯合成器,右手疊出千萬變化的音色。這次發表的EP依舊以電子、嘻哈、爵士等多重元素熔於一爐的新鮮音樂,讓爵士樂迷與非爵士樂迷一起舞動。
Diego Pinera – Odd Wisdom
活躍於德國的烏拉圭籍鼓手,但合作對象均是紐約爵士音樂圈的佼佼者。在拉丁節奏中嵌入繁複的奇數拍號,自然流瀉的音樂讓人對音樂的難度絲毫無感。新專輯還是與紐約頂尖音樂人合作,可想而知依舊是拉丁與當代爵士的交集。
(註1)原文Standards,為美國大眾熟知的老曲目,主要包括上世紀前半的百老匯音樂劇以及電影配樂,經常被爵士音樂家拿來即興而成為爵士樂的標準曲目。後來許多40~70年代間爵士音樂家創作的重要作品也被視為是標準曲目的一部分。
(註2)日本原文為スウィングガールズ(Swing Girls),中國譯為《搖擺少女》,香港譯為《喇叭書院》。
Cover Image:SADIA / Contributor by Getty Images
文 / 林華勁
希冀將大眾拉進爵士世界的重度爵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