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症 | 科技感滿滿的爵士原來那麼好聽

以往樂器的發聲,是建構在機械共振的原理上。因此,爵士樂也不例外的以音量夠強大的原音樂器如管樂、鋼琴、低音大提琴、鼓組為主角。1920年代的特雷門(Theremin)琴堪稱是最早的插電樂器,而這個年代也首見吉他音箱的出現。但遲至1960年代電晶體技術的成熟以及模組合成器的發明,才真正使電子技術得以廣泛的被應用在音樂上。
敏銳的爵士音樂家嗅到了山雨欲來的氣息,開始研究起合成器與效果器帶來的音色變化。當然,不是人人都能適應這樣的改變。部分音樂家與樂迷對電子樂器嗤之以鼻,認為無法彰顯音樂家細膩的技巧詮釋。即便是現在以實驗先鋒著稱的鋼琴大師Herbie Hancock,在接觸電子樂器之初也曾抗拒過一小段時間。然而新的音響世界吸引力難以抗衡,許多音樂家旋即「沉淪」栽入融合爵士的世界。迄今,音樂家不再視科技為大敵,而盡情擁抱新技術帶來的可能性。
在此,介紹五張根基於科技方得以成就的作品。
Pat Metheny《Orchestrion》
吉他大師Pat Metheny除了在演奏與作曲匠心獨具外,也持續追求不同的聲音表現方式。從早期率先使用吉他合成器「Synclavier」、引領80年代和聲(chorus)效果器的使用風潮(註1)、在樂團中大量使用合成器製造如同管弦樂般的寬闊聲響,Metheny的生涯與音樂科技的演進實在是密不可分。
Metheny自承小時候看過的紙捲鋼琴(註2)對他有非常大的啟發,夢想著可以用類似的方式,透過機械操作多樣樂器來與自己的彈奏結合。以往的技術僅能透過在錄音室分軌疊錄多樣樂器實現,無法在現場即時演奏。然而,在2010年,Metheny總算實現了他的夢想,打造一個龐大的樂器陣列,全部皆可由他手中的吉他觸發與控制,命名為「Orchestrion」。在舞台上,他一人被鐵琴、鋼琴、貝斯、鼓組、各種打擊樂團團圍繞,彷彿自動自發的隨Metheny的彈奏起舞,帶來的視覺震撼難以想像。
Dan Tepfer《Natural Machine》
來自法國的鋼琴手Dan Tepfer出生於音樂與科技背景的家庭,而他也把父母的腳步都踩過了一輪,先在愛丁堡大學拿到太空物理的學位,再到新英格蘭音樂院拿到爵士鋼琴演奏文憑。人常說上帝是公平的,天賦異稟的Dan Tepfer卻是個明顯不公的範例。
Tepfer除了在音樂上出類拔萃,也不忘應用自己的科技知識,用軟體寫了一套互動演算法,會擷取Tepfer的鋼琴彈奏依演算法規則產生音符,反饋到鋼琴的機械構件上彈奏出實際的聲音。而Tepfer再根據他聽到軟體所選擇的音符進一步即興,就這樣雙方不停的往復互動,彷彿一個有機的程序。除此之外,Tepfer也搭配這套演算法編寫幾何圖形的視覺成像,將音樂化為三維物件,相當有趣。
John Raymond & Real Feels《Joy Ride》
小號手John Raymond所帶領的樂團是個包括吉他手Gilad Hekselman、鼓手Colin Stranahan,而沒有貝斯手的專輯。即便少了一個低音成員,整個樂團聽來依舊豐富多變。聲響世界的建構,絕大多數仰賴Hekselman對於效果器的巧妙運用。
Hekselman在專輯中使用八度音效果器,將吉他的音域拆分為兩個部分。低音的部分因為降了八度聽來像是電貝斯,而高音的部分則維持原來的音域而依舊為吉他的聲音。Hekselman更使用迴圈(loop)效果器,得以現場錄製他的彈奏,並一層又一層的堆疊上去,一人當數人使用。而如此的堆疊效果,更得以製造出猶如音牆般的厚重效果。喜愛音色變化的他,也刻意透過轉動延遲效果器的時間的設定造成音色的扭曲變化,或是使用環狀諧振器(ring modulator)創造機械感的聲音。
Antonio Sanchez《Bad Hombre》
以往的爵士音樂家因為無法負擔錄音室費用,往往由唱片公司出錢,並在兩三天內迅速錄完收工。然而宅錄成本的降低,使錄音設備以及錄音空間得以由音樂家個人擁有與建構。在沒有時間壓力下,音樂家可盡情嘗試不同的素材與錄音技巧,疊加出更豐富的聲音。
曾以鼓組獨奏為電影《鳥人》(Birdman)配樂獲獎的鼓手Antonio Sanchez,就這樣在家裡完成這張專輯的錄製。他嘗試各種電子素材的拼貼搭配自己即興的鼓奏,試圖在鼓組上擺放不同物件製造音色變化,並根據不同的收音方式擷取出成果。Sanchez的恩師吉他手Pat Metheny曾言:“整個錄音室可以視為是一個樂器”。Sanchez確實實踐了這樣的觀點,利用錄音與後製技術完成一張精采的作品。
Zach Danziger《TED Talk》
鼓手Zach Danziger在90年代中期就開始大量進行實驗,鑽研電子技術如何與各種樂器與影像結合,豐富現場演出的可能性。在幾年前他受邀參與在大學舉辦的TED演講,內容即是在介紹電子技術為音樂與表演藝術帶來的可能性。
點擊觀看:Zach Danziger在TED的演講
當然,Danziger與他的貝斯手夥伴Owen Biddle並不放棄任何可以呈現如此技術的機會。從一開始,他們的「演講」就全部都是預錄的,以預錄影音表現,並搭配他們的演出,由鼓組或是貝斯上安裝的觸發器驅動進行。這樣的表演形式是雙向的,兩位音樂家必須與螢幕同步進行,讓影像隨著音樂進行,也跟隨著影像推進音樂。而中途Danziger也隨時取樣Biddle的貝斯彈奏進行複雜的互動,或是添加小突波(glitch),以驅動器驅動電腦奏出和聲以及驅動影像區塊跳動等。
此外,Danziger平常的演出也經常搭配影像中的人物說話律動,巧妙的結合說話韻律與樂器節奏,讓原本看似一般的對話影片搖身一變成為具有音樂性的電子音樂。藉由人機互動的方式呈現音樂,Danziger實在是如此現代表演形式的先驅。
(註1)實際上,Pat Metheny是用延遲(delay)效果器的複雜串接製造出和聲的效果,並非真正使用和聲效果器。
(註2)紙捲鋼琴是利用紙打上小孔記錄音樂,並藉由機器的讀取控制鋼琴的機械構件演奏出音樂的技術。
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爵士樂
Cover Credit:Pat Metheny / Dennis AB via Wikipedia
文 / 林華勁
希冀將大眾拉進爵士世界的重度爵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