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詞腦神經 | 文字的靜態本質,符合吵雜日常中我們心中浮現聲音時的本質

在文字以外,我不是非常確定,寫詞這回事與美感有沒有絕對的關聯。
美感永遠是一道見仁見智的申論題。無論審美甚至審醜,在文字以外的世界,戴起不同的眼鏡,人所看到的幾乎都不會是百分之百的同一件事,更遑論相同一樣作品在作者已死之後,人人解讀,各有巧妙不同。繪畫如此、攝影如此,文字於我,當然也一樣。
我們在許多廣義的藝術作品裡,看見創作者對生命反思、讚頌宣洩甚至揶揄生活中的任何大小事。站在種種作品之前的美感究竟是什麼,後設思考,我想姑且稱作「美的感受」。將美感二字拆解後,就能更仔細檢視「美」與「感受」這兩個主體。然而究竟是先有了美才有了感受,或顛倒成相反順序,也許只有哲學家才握有最後的解釋。
美在這個快速運轉的社群社會,已經衍生出相當多盤根錯節的脈絡與定義。只要有比較,就會有美醜。儘管從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告訴我們美究竟是什麼,但換個角度,種種關於美醜的衡量與比較,也只是來自人心深處的私自界定。美的本質說不定可以是某種信仰之中不可言說的神,擁有至高的地位與真理。剩餘的詮釋,都將只是各種妖魔化的言詞。
而對我來說,感受確實是所有美的先決條件。因為有了感受,人們察覺到痛苦快樂,諷刺溫馨以及美。像感受到日夜四季而察覺時間之美,感受到犧牲惻隱而懂得成人之美,感受到心跳脈搏而學會為悅己者容之美......。倘若一個人失去了感受的能力,狐狸與玫瑰也只不過是動物與植物。是因為這樣一份文字以外的感受,在寫字的當下,才得以描寫出美,與美以外其他事物的樣貌。
有幸造訪過幾間學校分享我的創作經驗,我總心虛地只能給出「好好生活」這樣籠統的答案。除了好好生活,我想不出任何有用的實戰經驗,無法告訴對方要如何咬文嚼字,才能吐出一首歌詞。
文字的靜態本質,恰巧符合了吵雜日常中的我們心中浮現聲音時的本質。那是人在想事情有所沉澱與感受的當下,心底的語言。文字當然可以只是語言的載體,但語言又何嘗不是文字的體現呢?只要與這個世界有所交換,就必須透過語言文字這樣的系統去建立最基本的認同與識別。在文字以外的功課,遠遠比使用文字時的來得更多。
我常想,在過往仍然習慣用筆寫字的歲月中,感受過的種種情緒,透過腦神經的傳遞,輸送訊號至肌肉,動手在紙上草草寫字。情緒透過我的身體,連結至筆桿、筆尖,最終順著筆墨,在紙上乾涸。像是一種儀式,或者一種化學變化。而如今敲打著鍵盤居多的雙手,其實也相去不遠,只不過少了一種儀式感罷了。
生活與文字,就像水的三態變化,在空中凝結成一個又一個字詞,落成一句句的雨,一段一段匯流成生活的一片海洋,最後又飄散成空氣中,一些看不見的生活想法。
想看更多HUSH的文字故事?立即點擊 ☛ HUSH專欄《寫詞腦神經》
Cover Image: Jeremy Bishop / Unsplash
文 / HUSH
台灣歌手、詞曲創作者,今年的新身份是作家。對文字敏銳,擅長從不同的視角去翻譯與詮釋生活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