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CAST | 周杰倫《最偉大的作品》:已是經典,談何超越?

周杰倫睽違6年推出樂迷望穿秋水的第15張專輯《最偉大的作品》,近4年間發表的6首單曲也完整收錄,新輯可視為周杰倫6年來的作品總整理。曾以創新曲風融合古典、嘻哈、搖滾引領潮流的周杰倫,這次帶來了什麼驚喜?故事可從《最偉大的作品》專輯概念說起。
「時間」是永不過時的題材
專輯名稱絕對是一張作品的靈魂。同名歌曲〈最偉大的作品〉無論從歌詞或MV視角都明確傳遞以「穿越時光」為題的脈絡。過去周杰倫把玩「穿越」最極致的專輯剛好是20年前的《八度空間》,細心聆聽《最偉大的作品》的鋪排頗有《八度空間》的既視感,即便都從「時空旅人」下筆,新作的格局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最偉大的作品〉不僅將畫家(梵谷、達利、馬格利特...等)、文學家(徐志摩)等人的名作置入歌詞或MV,甚至邀請鋼琴家(郎朗)參與「鬥琴」戲碼,既致敬《不能說的秘密》也致敬最偉大的藝術家們。橫跨文學與藝術主題的「大穿越」,已不是20年前那個打開半島鐵盒,坐著火車回到過去,喝著爺爺泡的茶,看著老伯家籃框變好高的小型穿越可比擬。
新舊爭執都敵不過哥的霸氣偏執
周杰倫曾在直播表示:「舊歌因為多了懷舊歲月感,所以新歌敵不過舊歌是正常的。」他非常清楚音樂在聽眾生命歷程中扮演的「時代意義」,所以曲風的創新或守舊已不太重要。關於曲風,他依舊充滿霸氣的偏執,譬如〈最偉大的作品〉可能會讓A想到詭譎陰森的〈夜的第七章〉,讓B想到華麗磅礡的〈以父之名〉,不變的是,以「古典鋼琴」渲染的音樂畫面依然強烈,十萬種形容周式曲風的說詞,都比不上一句「用鋼琴說故事的人」。
另一首新歌〈還在流浪〉投射的「懷舊感」也來自曲式本身選用很久沒在周杰倫音樂中出現的三拍小調,早期姊妹作〈上海一九四三〉肯定是箇中經典。有趣的是,Pre-chorus(預副歌)「招牌的燈泡,在夜裡微亮」令人想起〈分裂〉的「經過老伯的家」,也算一種向《八度空間》致敬的異曲同工。
熟悉的編曲最對味!
自2010年《跨時代》後,周杰倫早期專輯常見的御用編曲老師(洪敬堯、鍾興民)陸續登出,混音師黃雨勳參與編曲的比例激增,《最偉大的作品》成為周杰倫出道至今,首張由黃雨勳一人包辦全部編曲的專輯。(除了〈不愛我就拉倒〉有陳思翰共同參與)
周式音樂的編曲,〈魔術先生〉、〈牛仔很忙〉到〈Mojito〉是玩心重的「角色扮演線」,〈她的睫毛〉、〈聽見下雨的聲音〉到〈不愛我就拉倒〉、〈錯過的煙火〉是KTV派的「抒情搖滾線」,〈東風破〉、〈青花瓷〉到〈紅顏如霜〉是備受金曲獎愛戴的「中西合璧線」。
儘管曾有一票編曲大師的傑作在前,老搭檔黃雨勳依然和周杰倫擦出不過不失的默契。「中板R&B線」是最能代表周式節奏的基石,從〈你聽得到〉、〈我不配〉、〈給我一首歌的時間〉到新輯的〈倒影〉都可聽見一脈相承的節拍與音色運用。〈倒影〉前奏一下,那些〈園遊會〉、〈美人魚〉、〈手語〉的青春記憶瞬間回放,果然還是熟悉的編曲最對味!
維持舒服一致的聽感
曾把金曲獎失利心情寫進〈外婆〉,把狗仔文化的諷刺寫進〈四面楚歌〉,把對原創的捍衛寫進〈紅模仿〉,把面對媒體亂象的無奈寫進〈扯〉,周杰倫走過渾身帶刺的激烈批判,2014年結婚生子後,真實人生日趨溫馴的心境也愈發轉化在他的音樂中,造就《最偉大的作品》沒有調性差距過大的曲目,舊曲與新歌的拼接仍維持舒服一致的聽感。
一張專輯無法討好所有人是不爭的事實,但一位音樂人22年來樹立的成就,也是不可抹滅的真實。華語樂壇少了周杰倫或許不會怎麼樣,但華語樂壇自從有了周杰倫,變得很不一樣。如同專輯收尾曲〈我是如此相信〉:「為我守候的人是你,給了我堅定的信心」,也許老歌迷真正關心的,已不是超不超越,而是經典不要消滅。周杰倫誠實攤開此刻能力所及的才華,與過去的自己對話,或許這才是此趟時空之旅,最動人的穿越。
All Images: 杰威爾音樂
想發掘更多好音樂?立即點擊 ☛ POPCAST欄目
文 / Jimi Bro吉米哥
熱愛華語音樂的YouTuber兼Podcaster。以清晰易懂卻不失專業的庶民式語言,整理與分享關於音樂的各種獨到觀點與延伸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