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CAST | 李榮浩七專《縱橫四海》:還是那熟悉的港味

首張專輯《模特》在2014年金曲獎大放異彩後,李榮浩不僅成功從幕後轉幕前,也承接自陳奕迅之後,著力於「中低音域」最出彩的新生代男歌手之列。出道頭四年,年年有作品,顯見李榮浩累積的庫存相當可觀,但無論新曲、舊作或翻唱,李榮浩深受「香港文化」影響的音樂脈絡,一路走來倒是始終如一,甚至頭也不回地栽進。
頭也不回的港樂迷戀
李榮浩曾不只一次昭告天下,他有多愛香港電影,以及「港風」、「港樂」在他生命中的烙印。早期作品確實將「港味」復刻得品味獨具:〈不搭〉中的「無傷風雅」、〈滿座〉中的「看懂了真偽」皆讓人一秒置身銅鑼灣,但李榮浩並不甘於追求「有時代感」的旋律,近年作品更變本加厲鑽研「復古編曲」,最大轉變來自2018年的〈王牌冤家〉與〈念念又不忘〉。
其實電吉他接上效果器,要做出帶有昏黃潮溼感的港式氛圍並非難事,過去李榮浩在〈爸爸媽媽〉、〈裙姊〉都這麼玩過,但〈王牌冤家〉、〈念念又不忘〉之所以成為轉捩點,來自他將又髒又濁的電氣感注入編曲,此後,李榮浩的音樂形象與出道時引人聯想John Mayer的爵士、藍調拉出落差。2020年《麻雀》專輯裡翻唱陳珊妮的〈花樣年華〉,甚至從王家衛式的詭譎小調大膽奔放出洋派R&B轉音,是近年製作最瘋、最出色的作品。
從2018年《耳朵》之後,李榮浩脫離商業唱片的避洋傘,回歸熟悉的獨立製作模式,有人說聲勢大不如前,我倒認為是他「以退為進」的盤算:1. 終於可以隨心所欲出歌,不必被傳統發片期與宣傳期綁架。 2. 終於可以更明目張膽將港樂發揚光大。於是2021年7月拋出集港風之大成的〈縱橫四海〉,也順勢預告七專的誕生。
90年代的老淚縱橫
從〈縱橫四海〉一路到2022年11月〈烏梅子醬〉,李榮浩有計劃性逐月出歌,並於2022年底集結成完整專輯《縱橫四海》,曲序甚至直接依單曲發行時間排列,著實沒見過如此隨興的音樂人!雖然歌曲發佈間隔很長,給人一種「單曲精選輯」的錯覺,但實則這些曲目都是為了七專而寫,脈絡有跡可循:關於兄弟(縱橫四海)、家人(脫胎換骨)與初戀(烏梅子醬)的細膩描繪,都是李榮浩每張專輯的必備菜色。
坦白說,《縱橫四海》並無特別破格之作,甚至可以說保守到像一張90年代會聽到的香港唱片。其中,翻唱自同為90年經典樂團Beyond的〈情人〉可能是全專最「任性」的亮點!不僅難得大展粵語,尾奏長達3分多鐘的電吉他Solo偏執到不行,非歌迷可能直接切歌,港樂迷肯定老淚縱橫。
手感打造的平庸之上
繼生涯K歌高標〈年少有為〉後,新歌如〈脫胎換骨〉、〈獲獎人〉亦承襲同一套港味,順耳也順口,聽過一遍就能跟著唱,只是〈脫胎換骨〉的「那誰為了誰改變才可歌可悲」彷彿似曾相識?偶爾音階自撞的「既視感」也發生在與張惠妹合唱的〈對等關係〉,同名歌詞「對等關係」與〈念念又不忘〉的「黯然神傷」,是刻意還是巧合?
橫聽、豎聽《縱橫四海》,那個非要粗糙一點、手感一點的混音,都還是非常李榮浩。與其說故我,也可說他一越界就尷尬,不如安全出牌,畢竟之前有真的不適合嘻哈的〈兩個普普通通小青年〉,後有既不新潮也不復古的〈也許是愛情〉。無論如何,在華語樂壇物換星移的現下,李榮浩並未盲目追求時髦,一手包辦製作的One Man Studio本事依然令人欽佩,文采也越發純熟。他自平庸出發,已達平庸之上,拿放大鏡檢視確實沒必要,聽聽〈縱橫四海〉的歌詞,早已道盡一切:「還是會感動,還是會痛,你我終究皆平庸。」
All Images: 華納音樂
想發掘更多好音樂?立即點擊 ☛ POPCAST欄目
文 / Jimi Bro吉米哥
熱愛華語音樂的YouTuber兼Podcaster。以清晰易懂卻不失專業的庶民式語言,整理與分享關於音樂的各種獨到觀點與延伸看法。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