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電影 | 36篇 :《阿凡達》配樂大師的至高遺作

13年了,《阿凡達》(Avatar)今年9月份在世界各地重新上映,依然沒有給人過氣的感覺,而能夠做到這樣的科幻片確實不多,更興奮的是電影續集《阿凡達2: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也終於要在今年的最後一個月趕到,相信能夠讓續集相隔如此之久才上映,並且非要將作品打磨到120分才滿足的狂人導演,電影界也唯獨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
甚至,這期間的漫威和星戰都推出過許多好萊塢大片,硬是無法撼動《阿凡達》影史最高票房的紀錄,赫赫的29億美元。
當年壯闊的映像和音樂,在你的心中又留下多少印象呢?就讓我們回顧一下,配樂和音效的幕後製作!
尋找從未存在的納美族音樂
要構築一個虛幻的世界,有時最重要的反而是盡量寫實,所以卡麥隆要求故事裡的納美族都有自己的一套語法,而不是模仿我們印象中的土人說話,隨便嘰嚕咕嚕一般的假扮。
基本上任何敷衍的事都不可能出現在卡麥隆的作品裡,他總是將每一個細節做到極致,彷彿業界最高指標一樣的存在。
作為他的首部3D電影,他也全程參與了音效和混音製作。比如他會清楚地告訴音效師,某顆子彈的聲音應該是從一個方向射出,再飛向哪個方向。如此讓畫面與音效緊密配合,立體感才會更明顯。
卡麥隆特別邀請了語言系博士設計出一套完整的納美語言。後來影集《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也同樣使用這種做法,為片中的多斯拉克人創造一套語言,聽起來就像經過改造的阿拉伯語。
在潘朵拉的世界裡,不僅原住民有他們自己的語言。如果你仔細分辨,會發覺各種飛禽走獸都各有不同的吼叫聲,儘管那些聲音是由我們地球動物的聲音所改造的,而當中使用得最多的居然是小豬仔的叫聲。
此外,卡麥隆還邀請了數名人種音樂學家,與配樂師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共同創造屬於納美族的音樂,而這些音樂的形成,也受他們的語言和奇異的生活環境所影響,突顯這個種族是如何與大自然共存,並在詠唱他們的歌曲時顯得渾然天成。
為了編寫出有別於從前的交響樂曲,所以霍納為納美族編寫歌曲的方式,是先從他們的樂器出發,再從中尋找音樂靈感。他將這樣的過程稱作「我必須知道調色盤上有些什麽樣的顏色,才能夠動筆作畫!」
如果你將一個從未見過的虛構世界交給配樂師與音效師,他們極可能也會告訴你:我想創造一種觀眾從未聽過的聲音!
不想復製鐵達尼號的成功
霍納不想重復《鐵達尼號》(Titanic)與《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的成功,所以除了傳統的交響樂之外,他為納美族創造屬於他們獨有的民族曲風。由於納美族的原住民特徵很強烈,所以霍納選擇了人聲、鼓及體鳴樂器(敲擊樂器如:鐃鈸和木琴)作為主要的演奏樂器,還有一些木製的管樂器作搭配,加上數位技術修飾,最後形成了我們在電影中聽見的歌曲。
這些歌曲雖然感覺陌生,但其中和聲的運用特別觸動人心。有些音樂學家一直相信,與所有樂器比較起來,最能觸動人心的聲音始終是人聲。
從地球的南端到北端,霍納採集了來自南非和芬蘭等地的原住民歌聲,包括峇里島島的甘美蘭民族音樂,以及數種特別的長笛,所以印尼觀眾如果在看電影時覺得有些似曾相識,可說一點也不稀奇。甘美蘭在印尼語就有交響樂的含義,樂器以敲擊和銅鈴為主。
霍納曾經說,無論所採集到的音樂有多麽豐富,最後依然要花很大的心思才能夠將它們融會貫通,進而編寫為適合電影配樂,並用這些配樂去感染觀眾的情緒。
非常可惜的是,霍納於2015年的一場空難中逝世,否則《阿凡達》的續集肯定還是由他操刀!
日後如果有機會,希望我們能進一步了解他輝煌的配樂人生。
點擊重溫配樂師詹姆斯霍納營造的《阿凡達》世界:
Cover Credit:20th Century Fox
想發掘更多電影配樂?立即點擊 ☛ 聽電影系列
文 / PEW
每星期必須看一本書一部電影和至少跑步30公里的寫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