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電影 | 05篇《銀翼殺手2049》:科幻美學之旅

《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其實是80年代《銀翼殺手》續集,如果觀眾進入電影院,滿心期待這是像《魔鬼終結者》的動作大片,必定大失所望。雖然《銀2049》也不乏一些動作場面和令人目眩的視覺特效,但它更像一部科幻詩篇,其節奏總是徐徐推進,而畫面更是極富美感,也因此贏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和最佳攝影。
雖然最終未能摘下最佳音效和混音的獎項,依然無損《銀2049》的可觀度。喜歡前作的粉絲,也會同樣愛上這部續集,只因它除了滿載許多彩蛋,更一脈相承地延續了原有的寫實和美感。畢竟,好萊塢已許久沒出現如此風格獨特的科幻片。在一片槍林彈雨中,《銀2049》猶如一道劃過長空的白色弧光,出類拔萃。
時隔40年,福伯回歸《銀翼殺手》。
混音師亨菲爾與巴勒,兩人曾為《銀翼殺手- 最終剪輯版》(2007年)負責混音,導演維勒納夫將這份重任交託他們,正是因為相信他們十分了解這部電影獨有的冷鬱風格。
導演對混音部分絕不馬虎,但有別於一般的科幻片,他所要求的並非將場面搞得多火爆,更多時候,他對混音師所要求的,是做出能夠帶動故事和情緒的聲音。感情、感情。他不僅一次強調。這也成為兩位混音師所要帶給觀眾的重點。他們相信《銀2049》是有關特務K的心路旅程,而觀眾在踏出電影院後,心中還能記得這號人物。
最初,他們閉關10天,將試混版完成之後,本以為那已經足夠好,但相隔幾天後,每當重新混音,他們發覺能夠改善的地方,幾乎永無止境。 “直至我們對自己說,好吧!就這樣定案為止”亨菲爾認為最終混音比初版又改善了40%,而且在觀看過電影剪輯版以後,他們又有了更棒的想法,那就是進一步貼近配樂去完成混音。
傑瑞德雷托飾演的科學家,造型富東方禪意。
對於音效製作,兩人信奉一種稱作“畫音同步”的概念,那就是透過聲音去描述畫面,讓人彷彿能夠看見畫面一般。盡管知道聲音是一種看不見的藝術,至今他們依舊為了“畫音同步”而樂在其中。
有人問過:在每部電影作品中,如何讓音效和配樂區分開來?巴勒的反應饒富趣味,並且反問:“為何要區分兩者呢?其實它們並非對立,而是共存的。我的工作是讓音效和配樂融為一體,配合無間。既不驚動觀眾它們來了,走的時候也不動聲色,一切自然。”
本質上,他們把自己當做觀眾,並從觀眾的角度去感受每部電影。他們會坐下來,好好思考,某個場面的音效應當怎麼樣?該如何用音效去講述這段情節?
《銀2049》的主題思想感動了他們。由於主角特務K是個複製人,因此他一直都在探索成為血肉之軀的意義。活在一個如此反烏托邦式的世界,經常天昏地暗,愛欲橫流,就連複製人也得壓抑自己不抓狂,而混音師絕對不想注入過度陰鬱的調子,讓這部科幻片誤入歧途,落了俗套。
亨菲爾舉了一段情節作例子:在下雨的午夜,主角K望著心愛的女子從幽暗中緩緩向他走來。盡管他知道女子只是最新科技的立體投影,但感情依然不減。他認為這是屬於主角的浪漫時刻,而需要透過雨的音效,去襯托這份浪漫。直至兩人的親密接觸,不巧被語音短信所打斷,原本的柔情密雨,陡然變了另一種音效。然而當中細膩的轉變,觀眾在第一次觀看時可能感受到了,卻猶如水過鴨背,難以察覺出來。 (電影原聲盤中亦有《Rain》曲目)
想當然,只有透過優質的揚聲器,才能夠將這部電影當中許多細膩的音效,完整呈現。你心目中最理想的家庭影院系統又是哪一款呢?
Cover Image: Warner Bros.
文 / PEW
每星期必須看一本書一部電影和至少跑步30公里的寫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