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電影 | 12篇 :寄往《海角七號》的聲音盒子

介紹過許多歐美電影的音效師和混音師之後,在中文電影世界裡,一直有個名字不可忽略,那就是音效大師杜篤之。作為唯一獲頒坎城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的華人,以及囊括12座台灣金馬獎、1座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音效的得主,他完全無愧於大師之名。
如今他很可能已不在乎多攬一座獎項,而更樂意將畢生40年的技藝,傳授給下一代電影工作者。今年,他便和張震、李屏賓等6位重量級影人,成為金馬電影大師課的導師,借此提升中文電影水平,春風化雨。
點擊觀看:杜篤之和電影的第1次
“電影江湖”裡流傳著這麽一個盒子。盒裡所收藏的是一位絕世高手的畢生絕藝。如果將每段音效視為一招,裡面累積的招數竟然多達數十萬。其中各式各樣的音效,曾經為上百部電影配音,隨手拈來便有《千禧曼波》、《海角七號》及《大佛普拉斯》等,近期的《花椒之味》亦是傑作之一。
2004年,杜篤之著手創立名為“聲色盒子”的音效制作室,正是這個盒子的起源。從國際名導到新生代導演都希望能與他合作,因為他們知道電影的音效或錄音將得到最高素質,令觀眾滿意。
在他錄音室的音庫裡,所收集的音效資料十分廣泛而細膩,比如海浪聲便超過300種,其中浪濤拍在細沙和粗沙的聲音不同;漲潮和退潮時不同;拍在岩石和貝殼上又不同,澎湃各異。如此鉅細靡遺,毫不馬虎,全為了求真,向我們展現一個寫實的世界。這些細膩的浪濤聲,曾經一次又一次地使用在《海角七號》裡,不露痕跡地反映了角色的情感。
作為台灣電影音效的先驅,杜篤之對於推進電影音響的表現十分認真,而且是台灣第一位引入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制作電影的錄音師,耗時5個月終於完成力作。當時引起極大回響的電影正是講述台灣日治時期的寫實棒球故事《KANO》。
杜篤之熱愛音效制作,盡管創作多年,仍然不停尋找各種音效表現的可能性。電影《太平輪》裡有一幕戲是黃曉明與宋慧喬在一個大型宴會中共舞,兩人出色的舞姿,加上郎才女貌的外形,使周圍賓客不禁議論紛紛。
於是杜篤之真的找來許多男女,各別錄下他們竊竊私語的聲音,然後編排於各個聲道發出,形成了強烈的臨場感和層次感。當聲音由環繞音響發出時,觀眾宛如站在舞池中心,與主角同時聽見這些話語。
世上縱有無數座森林,但每座森林都各具特色。他曾在某地的森林錄下一段風拂鳥鳴,覺得宛如身處天堂一樣優美,卻一直沒碰上適合使用此背景音效的電影,直至《賽德克·巴萊》的出現。電影的序幕便是1930年代的台灣山區,景色原始幽秘,重現了原住民美麗的故鄉。
之後,日軍入侵山區,碰上原住民奮勇頑抗,因此損兵折將,直氣得日本將軍暴跳如雷,在會議上拍案大斥軍隊。這場戲中,將軍共拍了兩下桌子。除了聲效不同之外,杜篤之還為第二下添加了茶碗鏘鏘顫抖的聲響,以襯托一眾軍隊面面相覷、噤若寒蟬的窘迫感。
何謂大師?有時就是從最細微之處見差別、見真章。
杜篤之曾為吳念真的電影《多桑》和《太平天國》擔任混音制作,後來又和他在金馬獎開幕片《有家小店叫永久》再次合作。片中有幕母親在自家雜貨店吃晚飯的戲,其配音足見杜篤之心思之細微:當時母親吃著飯,忽然聽見有人敲門,於是起身開門。杜篤之特別刪掉了第一串敲門聲,先讓觀眾看見阿婆已經朝門處瞥了一眼,低頭吃飯,然後才讓敲門聲響起。他以這樣的設計表達了角色等待顧客上門的期盼。
音效師和配樂師以聲音渲染氣氛,推動故事和角色前進,自是必然。然而更微妙之處,有時原來不在於顯,而在於藏,藏得無聲勝有聲,能把極其平凡的敲門聲給刪除。
然後,就像李宗盛的歌所唱一樣:是空空蕩蕩,卻嗡嗡作響,誰在你心裡放冷槍。
Cover Photo: 海角七號 / 果子電影
文 / PEW
每星期必須看一本書一部電影和至少跑步30公里的寫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