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電影 | 26篇:《沙丘》上寫詩的男人漢斯季默

每個讀過《沙丘》小說的人,心中都有一座沙丘。
漢斯季默(Hans Zimmer)和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的沙丘,恰好是同一座。
從讀過原著小說那天起,季默一直都期待能為《沙丘》製作配樂,直至數十年後,他甚至為此推辭了好拍檔諾蘭顛覆想象的執導作品《天能》。
然而《沙丘》也是一個巨坑。從前將這部同名長篇小說改編成電影和影集的作品,得到的評語都很平庸,票房潰敗,彷彿被沙漠裡那只巨型沙蟲狠狠吞沒,直至......2021內版本的誕生,重新將沙丘提升到新的高度。曾執導《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的丹尼維勒納夫,已經用實力向我們證明他的沙丘將饒富美感。
故事講述年輕人保羅亞崔迪肩負超越自己理解的偉大天命,且必須遠行至宇宙中最危險的行星,以確保他家人及族人未來的延續。敵對勢力為搶奪宇宙間的珍貴資源互相殘殺,一種能解鎖人類偉大潛能的物質,唯有能戰勝自己恐懼的人才能存活。
為了塑造沙丘獨特的科幻世界觀,季默埋首數個月尋找新的樂器和聲音,樂手們需要嘗試使用新的方式進行演奏。他說想創作氣勢磅礴的音樂,而且觀眾最好能夠透過大型音響去觀賞《沙丘》,否則將只聽到八分的力量。
季默和導演都認為人聲擁有很強的共通性,所以尋找了許多女歌唱家,用數個月時間從世界各地進行錄製。季默更曾經幽默說,如果當中有人對他說:“這絕對是你聽過最糟糕的點子!”那我就知道自己走在正確的方向上。從這點可看出他多麼不願墨守成規,企圖嘗新。
“如果龐大的沙丘是由無數細微的沙礫所組成;音樂就是由無數細膩的情感所組成,像沙一樣流動不止。”他說:“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為自然賦予力量。”
我們彷彿可以看見一個男人用筆在沙丘寫詩,任情感流瀉在每顆沙礫上。
配樂創作期間,季默也無可避免碰上了新冠疫情的干擾,而被迫把自家房間改裝為錄音室。為了在聲音上有更廣闊的表現力和更強烈的代入感,他選擇了Dolby Atmos影音技術,希望把觀眾帶入故事,而不僅僅是個旁觀者。音樂就像為觀眾敞開的大門,讓人走入沙丘親自感受那個世界,而不做多餘的詮釋。
季默和導演都有同感要找一把美麗的女聲加入音樂元素中,但是儘管像季默這樣的大師級人物也會感到擔心,因為他當時並不清楚該怎麼做,而且他不想配樂效果令知音者感到失望。他們相信作者想表達沙丘的故事是由女性來推動的,比如聖母擁有非凡的主導力,一句「魅音」便能叫主角保羅雙膝跪地。
最近的訪問中,季默曾抽象地說自己使用了風、沙和人聲作為《沙丘》的音樂元素。沒想到這點居然和他年輕時觀看《星際大戰》有關。他記得當時電影序幕寫著「In a galaxy far, far away......」 然後主題曲鏗鏘響起,但心中不禁冒出疑問:為何關於遙遠星球的故事,配樂竟然是由弦樂、小號和大喇叭來演奏?在一個非常不同的時空裡,難道我們不該聽到更特別的音樂嗎?話雖如此,季默對配樂師約翰威廉斯的才華依然十分拜服。
隨著世界逐漸從疫情中解封,本片也得以在電影院上映。正如導演所說,《沙丘》是為在電影院觀賞而拍攝的作品,如此觀眾才能夠從大螢幕感受其魅力。筆者非常贊同這點,畢竟從手機看一片無垠的大沙漠,對比從大螢幕來看,觀感天差地遠。
如果透過串流平台觀看本片,最佳體驗當然是在配備Dolby Atmos音響的房間裡,好好感受那富有美感的畫面和配樂。
小時候夢想成真,加上季默很清楚《沙丘》電影系列將是一個浩大的旅程,因此當他編曲時早已將本片當作電影系列一個壯闊的起點,並從零開始創造獨有的音樂世界。正如他的概念是盡量不用當代樂器或音效。某些他們所創造的合成音樂,其旋律完全超出了人類所能演奏的程度。
熾熱的創作欲望驅使季默對本片投入了巨大心血,以致一部電影竟然同時推出三部音樂專輯,分別是《沙丘電影原聲專輯》(Dun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沙丘速寫本》(The Dune Sketchbook)以及《沙丘藝術與靈魂》(The Art and Soul of Dune)。
其中速寫本是延伸自電影配樂的音樂,與原聲專輯同樣採用Dolby Atmos規格錄製;《沙丘藝術與靈魂》則是配合電影畫冊而生,以便讀者一面觀看畫冊一面聆聽歌曲,達到更完整的體驗。當中歌曲均由季默親自剪輯,足見誠意。
立即點擊 ☛ 聆聽更多精彩的電影音樂
Cover Credit:華納兄弟
文 / PEW
每星期必須看一本書一部電影和至少跑步30公里的寫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