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電影 | 23篇:《恐懼大街1:1994》憑一支歌單召喚X世代荷爾蒙

距離萬聖節尚遙遠,Netflix已迫不及待推出原創的恐怖三部曲。
7月初打頭陣的《恐懼大街1: 1994》(Fear Street Part 1: 1994)主打強烈的90年代元素,藉一部電影向許多經典恐怖片來一次回魂「致敬」,也讓以前看過《驚聲尖叫》(Scream)、《十三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 The Game)和《萬聖節》(Halloween)系列的粉絲痛快地回味一遍。
從情節到影像,這電影可說處處刻意落入俗套,但看在懷舊粉的眼裡,可以處處細節都是情懷。故事總是發生在某個小鎮;總有一群年輕男女莫名被追殺;警察大叔不相信有殺人魔;總有個同伴是宅男狂迷,殺人魔永遠神出鬼沒,猛然一刀就讓角色領便當.....。學校、醫院、超市、警察局,幾乎是既定的場景。
但電影並沒有拍成鬧劇,而是有計劃地每週獨立推出一部,時代背景則往後倒退,藉此揭露歷史真相。《恐懼大街》系列影集同時也是改編自美國作家R. L. Stine的暢銷小說。
好萊塢電影特色似乎是:只要主角是高中生,片中必定出現大量搖滾歌曲,而90年代無疑是搖滾的另一個盛世,當中不僅誕生了Pearl Jam、Red Hot Chili Peppers、The Smashing Pumpkins, 還有叫全球樂迷心碎的Nirvana主唱歌手Kurt Cobain。這些才華奔放的樂團挾著Punk、Grunge、Alternative和Indie Rock,從小眾橫空闖入主流樂壇。
《恐懼大街1: 1994》自然不乏配上多首90年代紅極一時,甚至現在也讓人一再重聽的美國流行樂。畢竟,還有什麼比流行樂更能輕易直擊人心,體會某個時代的氣息呢?本篇文將角度由音效轉移到電影中曾出現的歌曲,淺談它們如何刻畫了當時美國的文化面貌。
電影中,當女主角獨坐校車一角聽歌的時候,彷彿全世界沒人能夠瞭解自己。卡帶隨身聽所播放的歌曲正是Radiohead的〈Creep〉。這首歌後來在全球有多紅,自不必多說。無論樂團之後推出多少歌曲,〈Creep〉在所有樂迷心中依然最具代表性。主唱Thom Yorke聽似漫不經心的慵懶唱法,透過歌詞滲出謎一般的磁性,與Nirvana〈Smells Like Teen Spirits〉以及Beck〈Loser〉被奉為另類搖滾中的「痞子國歌」(Slacker Anthems)。當時蔚為風潮的寬鬆破洞牛仔褲,就是Slacker典型形象。
“I’m only happy when it rains. I'm only happy when it's complicated….” Garbage這首敢於擁抱不完美和黑暗的歌,同樣唱出當時X世代的心聲,年輕人總想與眾不同,雖然過程中難免會迷失自我。造型設計上,螢光橙、黃色、銀色等,開始成為潮流雜誌的主流,而女主唱Shirley Manson也在MTV中穿上一襲螢光藍與粉紅,而歌曲推出不久就從美國紅到歐洲,進駐各大音樂排行榜,如此受歡迎也和Alternative Rock逐漸廣為接受有關。
Industrial Rock樂團Nine Inch Nails的歌曲《Closer》,正是於1994年推出。由於副歌非常露骨大膽,一直讓人誤以為關於性愛和慾望,但聽完整首歌會發現它帶有自我憎恨並尋求救贖的含義。有樂評指出Closer非但不是搖滾,其節奏反而更像Pop。事實上,兩者之間的界限自80年代起就相當模糊,相互影響,或許搖滾的節奏更快,曲風更粗獷些。
在那個沒有YouTube的年代,電視是人們看MV的唯一管道,而MTV影像的感染力巨大,能夠砸巨資拍攝一部MTV的都是殿堂級歌手如Michael Jackson和Mariah Carey。儘管如此,仍然有不少樂團和歌手以奇特的視覺設計震撼了樂迷,比如這首〈Closer〉。束縛於十字架上的猴子;椅子上兀自跳動的心臟;頭戴巨型牛骷髏的裸女......全部詭異莫名,而每個觀眾對這些影像都有各自的詮釋。
〈Closer〉作為電影序幕的歌曲,第一個被殺死的書店女店員,其實就是影集《怪奇物語3》(Stranger Things - Season 3)的主要演員Maya Hawke。如果你覺得《恐懼大街》給你《怪奇物語》系列的既視感(Déjà vu),那是因為導演真的有意為之。兩者除了年代相當接近,情節同樣受許多美國恐怖小說和電影的啟發而成。
立即點擊 ☛ 聆聽更多精彩的電影音樂
Cover Image:Netflix
文 / PEW
每星期必須看一本書一部電影和至少跑步30公里的寫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