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電影 | 24篇:《靜寂的鼓手》一個我們沒看過,更沒聽過的失聰世界

想像你是獨立樂團的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一名出色的鼓手;
想像你在巡迴演出途中,突然發現自己的聽力急劇衰退成聾子,這樣的打擊猶如無數個三連音重擊心頭。
故事主角魯本就是一名失去聽力的鼓手,而不得不放棄熱愛的音樂,尋求治療。和女友兼樂團主唱道別後,魯本無奈入住一個特別的聾啞人士社區,學習當個聽障者。儘管他逐漸融入社區生活,但內心依舊沒放棄治療聽障的想法,於是籌足了昂貴的手術費使用助聽器,然而重獲聽覺的世界並不盡人意......。
點擊觀看:《靜寂的鼓手》預告片
《靜寂的鼓手》名字和發音巧妙地和數年前《進擊的鼓手》十分相似,兩者都是出色的獨立電影,並在全球獲得多個音效類別的獎項。但前者卻並非講述樂手如何在音樂路上高歌猛進,而是如何面對失聰的困境。
達瑞斯馬德爾(Darius Marder)也許執導了電影史上最深入探討聽障者內心歷程的作品。尤其音效和配樂的表現令人折服。
想當然,飾演主角的英國男星里茲阿邁德(Riz Ahmed)的演出也十分動人,打動奧斯卡提名最佳男主角。
導演馬德爾不僅要拍一部關於聽障者心路歷程的電影,更帶領觀眾進入他們的感官世界。人們常說換個角度看事情,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那麼,如果換個角度聆聽事情,是不是也能有新發現?
曾參與《地心引力》(Gravity)電影的尼古拉斯貝克(Nikolas Becker)亦是本片的音效師。他認為主角魯本所感受到的音頻震動,和太空人身穿太空服所感受到的震動體驗相似。憑著這樣的觀點,讓他找到了突破口進入魯本的聽覺世界,唯有如此,觀眾才能夠感同身受,透過電影喚醒更多身體對聲音的回憶。
為了加深這種體驗,在電影初創期,他便帶過馬德爾進入一間設立在法國的特殊「無回音房」。當人身處其中,一切外界的聲音被完全隔絕,漸漸聽見身體內部的各種聲音,由輕微的呼吸聲、吞咽聲,關節活動,甚至血液流動的聲音都浮現。情況類似當我們按緊耳屏所聽見的「自身音效」,實際上,是耳骨感受震動傳達至腦部所產生。
音效師貝克嘗試了各種方式搜集聲音作為音效素材。電影拍攝中期,他讓里茲阿邁德進入隔音室裡,然後使用水下麥克風、DIY聽診器錄下阿邁德身體內部的聲音,各種特殊器材甚至包括軍用接觸式麥克風、加速度傳感器和受波器。
更有一種由他改裝,能夠放入口中收音的麥克風;或是另一種比人耳還準確200倍的超敏感麥克風,能夠在最安靜的密室中收錄臉部肌膚活動的聲音。當天,麥克風就錄下了阿邁德眼皮眨合的聲音——此前我們還無法想像眼皮能產生任何音效!
當人透過耳骨助聽器所聽見的,是怎樣的聲音?
電影嘗試透過主角魯本所聽去表現。那些聲音已經不如通過耳朵所聆聽一樣清晰,就連與人對話,也像由收音機收到飄忽且尖銳的音頻,音質如同千元喇叭和高級音響組合的差別。
鼓手魯本瞬間心碎。他知道自己再也無法回到重金屬搖滾的世界了。
最後,如果你好奇為何電影原名稱作《Sound of Metal》,其實靈感是來自貝克所使用一台稱作水晶琴的大型樂器(Cristal Baschet)這種罕見樂器的演奏方式,是使用沾濕的雙手摩擦金屬棒產生聲響,可想而知音調很不容易捉摸,正如魯本喪失聽力後又恨又痛的心理。
貝克使用它為本片創作了所有配樂。
但樂器畢竟是能夠產生無窮變化的器具,傻瓜龐克(Daft Punk)曾經就用水晶琴創作他們的法式電音。
Cover Credit: BFA / Alamy Stock Photo
立即點擊 ☛ 聆聽更多精彩的電影音樂
文 / PEW
每星期必須看一本書一部電影和至少跑步30公里的寫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