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電影 | 13篇:《天能》倒行,神曲逆施

《天能》(Tenet)作為名導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睽違3年所推出的新作,自令觀眾倍感期待,尤其他所執導的科幻片如《全面啟動》(Inception)和《星際效應》(Interstellar),其概念經常出人意表,異常燒腦。但粉絲可能會發現今次他的御用配樂師漢斯季默(Hans Zimmer)缺席了,取而代之的是年僅36歲的魯德溫葛瑞森(Ludwig Goransson)。
儘管如此,葛瑞森絕對非常稱職的完成了總共16首配樂,其成果之出色,幾乎不亞於大師季默,難怪業界普遍讚好,並相信下一位配樂大師已漸漸成型。此前,葛瑞森已經憑著漫威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摘下奧斯卡最佳配樂獎,顯然並非泛泛之輩。當中將非洲土著樂器融合現代交響樂的數首編曲作品,早已顯出他過人的才華。
自電影上映以來,《天能》的故事被認為是諾蘭至今最為複雜奇特的作品,在動作場面上,也經由類似倒帶的現象玩出了新意。因此,葛瑞森接受這樣一個配樂挑戰,可謂棘手,但也是一個突破舊框框的良機。他曾坦言,每次都想為不同的電影創作獨有的音樂風格。
葛瑞森認為這次的挑戰是如何用音樂表達一個逆時空的世界,因此他第一件思考的,就是如何讓樂器逆轉,讓整個交響樂團逆轉,讓音樂聽來就像逆轉。最後,他大膽地將逆轉的元素,首次應用於編曲上,同時催生了一些特殊且前所未有的音效,而某些曲目,無論你順序或倒序來演奏,聽來簡直如出一轍,正如《天能》那異想天開、可進可退的時空觀。
把逆轉玩到極致是什麽模樣呢?在某些曲目中,葛瑞森刻意安排交響樂團將樂譜倒著演奏,完成錄音後,再把該曲倒序播放一次,聽來就像樂團真的把音樂反向演奏一樣,實驗性濃。
電影序幕的歌劇院劫持行動和中段的公路追逐戲,都讓他以節拍急速的工業電子樂,巧妙地營造了主角分秒必爭的情緒,令觀眾的腎上腺素不自覺地陡升起來。在曲目如《Truck in Place》和《Retrieving the Case》,他將鼓、電子合成,甚至呼吸聲都用上了。
有時節奏明明聽似前進,忽然一個轉折下,又似往回倒退,叫人措手不及。細聽之下,他刻意將重低音反過來呈現,這點則忠實的表達了故事中“倒因為果”的科幻概念,頗具創意。
自《天能》開始拍攝和剪接期間,葛瑞森每個星期都到工作室觀看影片,就此連續看了42個星期的《天能》。唯有如此不斷跟進,亦步亦趨,他才能夠編出最切合畫面的配樂。神奇的是,儘管看了許多回的《天能》,他表示仍舊能從故事中看出未曾發現的細節,或是產生新構思,覺得某個部分還可做得更好。也許每個對作品充滿熱忱的創作者,都心同此理。
葛瑞森和導演諾蘭每個星期會面討論。他感謝諾蘭所給予的創作空間,而且為對方深厚的配樂知識而感到相當驚訝。令他印象深刻且有趣的一次經歷是,某天葛瑞森正在為一組交響樂錄音,中段停下時,他指正其中一個喇叭手演奏得太過低沉,這時諾蘭竟然意外地在身後更正他:不是那個喇叭手,是另外一名。從中可見諾蘭對配樂的細心和重視。
另外,我們不得不佩服葛瑞森對配樂的苦心孤詣。原來在錄音完成80%的時候,製作組不巧碰上了新冠肺炎肆虐全美國,造成交響樂團無法繼續如常合奏,於是葛瑞森只好親自到各個樂手的家中進行錄音,最後再將所有錄音混音,才算完成《天能》這項超級任務。
Cover Photo:LANDMARK MEDIA / Alamy Stock Photo
文 / PEW
每星期必須看一本書一部電影和至少跑步30公里的寫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