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電影 | 40篇:《灌籃高手》與搖滾的激烈碰撞

懷著「早已知道結局」的想法去看《灌籃高手》(The First Slam Dunk),卻還是被一幕幕的名場面所感動。
電影以宮城良田(Miyagi Ryota)的回憶串聯起隊友的過去,讓人對每個角色都有更深的體會,也是頗新鮮的做法。對新一代從未看過原作的觀眾,也不會感覺幾位主角只是刻板的籃球選手,而是充滿個性兼有想法的年輕人。但可能礙於片長的限制,第一主角櫻木花道(Hanamichi Sakuragi)的背景故事僅匆匆掠過,刻畫甚少。
當奮力在球場奔跑的時候,他們就是Fighter,能夠帶動每個人心底的熱情。無論是對籃球或其它事情也好,筆者認為《灌籃高手》想說的是「永不放棄」的精神。
身兼原作、導演與編劇的井上雄彥(Takehiko Inoue)先生,可說讓漫畫的魅力盡可能延續到了電影裡。許多動作分鏡俐落有勁,透視感強烈,配搭臨場感的籃球與球鞋的摩擦聲,加上節奏激昂的搖滾樂,輕易就為原本激烈比拼的比賽火上澆油。

電影的音效理所當然的比動畫版細膩許多,例如當球員奔跑在戶外球場與室內球場,球鞋的摩擦聲有所不同;而傳球與接球的音效更寫實,且當宮城沒帶好球而不慎讓球彈開的時候,畫外音會呈現籃球漸漸彈開的聲音。這些都是細節所在。
立即訂閱Apple Music無廣告聆聽電影相關歌曲。
電影版《灌籃高手》顯然也沒有依賴舊酒新瓶,純粹把舊情懷再販賣一遍,所以就算以前已經有了《好想大聲說愛你》與《直到世界的盡頭》,今次的片頭與片尾曲則全屬新歌,分別有日本樂團The Birthday〈LOVE ROCKETS〉、10-FEET〈第零感〉。
前者作為片頭曲,開首就以鼓聲獨奏營造了氣勢,配合井上雄彥的黑白原稿,馬上就為湘北球隊的主角群,以及對手山王工業(Akita SANNOH)拉開比賽的序幕,十分振奮搶眼。
The Birthday出道至今將近20載,據說井上雄彥很喜歡他們的音樂,所以邀請對方譜寫電影主題曲。雖然不清楚這段序幕的動畫的製作是否先有畫面或音樂,但兩者配合得極有聲勢。宮城良田在畫面中央開始向前走,漸漸地赤木、三井、流川與櫻木的順序出現,也暗示了五人命運的交匯,頗具心思。

另一支樂團10-FEET,更為本片奉獻了名為《Collins》合作專輯,除了片尾曲之外,樂團成員TAKUMA也和配樂師武部總志(Satoshi Takebe)合作編寫了五首配樂,投入度相當高。
專輯第一首歌《SLAM》則明顯是向同名電影致敬,有Drum n’ Bass、Jungle Beats再混合金屬龐克的曲風,暢快淋漓。尤其看見主角在球場上沖刺的時候,更加深了比賽的緊張感。
但據說在合作期間,樂團曾交出四、五首歌曲,也未能令井上雄彥點頭認可,直至第二輪歌曲《第零感》的出現,他才覺得音樂切合了電影的形象,而樂團也從這首歌捉到了方向,繼續編寫其它配樂作品。其實他們所面對的困難,還包括在兩年前電影尚未有動畫之前,立刻便錄製歌曲,所以音樂概念上,只能從故事大綱中捕風捉影,確實不容易。
所幸,井上雄彥作為原作者兼導演,一直能夠很清晰地告訴他們,對音樂的要求是什麽。TAKUMA更相信,《灌籃高手》的每一句對白,都包含了作者對作品的信念,猶如井上先生硬朗而剛中帶柔的筆觸,永不放棄!
All Images: 台北双喜電影
想發掘更多電影配樂?立即點擊 ☛ 聽電影系列
文 / PEW
每星期必須看一本書一部電影和至少跑步30公里的寫作人。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