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電影 | 04篇《進擊的鼓手》:演奏場面,有多少是真實的?

鼓手電影在歐美向來是稀客,除了2014年《進擊的鼓手》之外,對上一部是2011年的真人動畫片《開運兔》,講述兔子夢想成為搖滾鼓手的故事。然而相比《進》的寫實張力,難免相形見絀。可見以鼓手當題材的故事,在好萊塢確實冷門,難以吸引投資者,因此導演達米恩•查澤雷必須善用手中僅有的330萬美元資金,並在10個星期內完成這部構思已久的電影。
最終,正是這部冷門的獨立電影,在奧斯卡及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以超黑馬姿態,摘下三座獎項:最佳混音、最佳剪接、最佳男配,並提名年度最佳電影。
得獎混音師曼恩和威爾金,對於作品能夠突破大片如《星際效應》(Interstellar)和《鳥人》(Birdman)的圍攻,而感到異常驚喜。缺乏經費,迫使他們在極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混音工作,但那並沒降低電影水平,成果依然極為出色。
由於查澤雷於大學時期真正混過爵士樂團,因此非常了解樂團運作,以及樂手為了爭取演出機會的忐忑心情。在混音室裡,查澤雷猶如化身極端龜毛的魔鬼,對所有音效講求完美,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因為他曾經就是樂手,並且太清楚特定的音色該如何表現,才算得上真實,同時獨力編寫了劇本。
查澤雷對音樂電影格外有感情,他的首部作品亦是關於爵士樂手的電影——《公園長凳上的蓋伊和艾德琳》(Guy and Madeline on a Park Bench),片名可說文藝得引人遐思。《進擊的鼓手》小刀鋸大樹取得亮麗成績,後來更憑歌舞劇《樂來樂愛妳》炸裂奧斯卡,以32歲之齡成為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導演得獎者。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鼓手通常屬於樂團裡較為沈默,以及容易被粉絲忽略的角色,但他們卻是主宰歌曲節奏的靈魂人物,從來不可或缺。飾演年輕鼓手的演員麥爾斯•泰勒,本身已有數年在搖滾樂團中擔任鼓手的實際經驗,為了使演奏場面更具說服力,而每日苦練長達四小時,最後我們才能在銀幕上看見他神乎其技的擊鼓技巧。觀影時,我們不禁發出疑問:此人究竟是演員或專業鼓手?原來他兩者皆是。
點擊觀看《Caravan》演奏片段
電影裡的演奏場面,有多少是真實的?混音師曼恩說過當中僅有20%是現場錄音;60%事先完成錄制;另外20%則是事後錄制的。畢竟這是電影,最後如何呈現完整的音效才最重要。鼓手全力投入演奏名曲《Caravan》,當那些鼓聲透過劇院系統直擊人心,彷彿全身血脈也隨之賁張。由於片中有多段現場演奏的場面,因此曼恩的挑戰就是如何將所有音效完美剪接,好讓我們聽來它們無瑕存在同個時空,否則觀眾可要出戲了。往往一支曲當中,就有多達十種樂器同時演奏,為此,他特別開發了一套稱作Drum ADR的混音程序,能透過電腦模擬3D音效,創造實況。他坦言這挑戰著實不小。
《進》絕非我們常見的浪漫音樂片,相反的甚至有點血腥。未觀看之前,我們很難想像鼓手為了練鼓,甚至能把手指都操出血來,或者揮拳打爆鼓具。查澤雷曾說:“我最初就把故事當成驚悚片來寫,而主角是類似拳擊手的鬥士。”
主角安德魯性格頑固,然而比他更頑固的是樂團指揮家弗萊澤,這名角色堪稱魔鬼教練中的暴君,當眾對安德魯出言辱罵和嘲諷,掌摑對方,異常嚴厲,幾乎拿樂手當海軍陸戰隊一樣猛操,給安德魯造成巨大心理壓力。有者將安德魯與《黑天鵝》主角相比,認為兩名角色同樣為了達成演出,而一步步陷入了魔障。
電影不乏無聲勝有聲的場面。導演設計了一個猶如與世隔絕的演奏廳,並刻意刪除紐約室外那些嘈雜聲。一旦音樂終止,裡頭迅即寂靜無聲,給人某種困在洞穴裡的感覺,而樂手們則必須全神戒備,一次又一次以音樂充當武器,與弗萊澤這頭魔獸作困獸鬥。
電影原名稱作Whiplash,意喻鞭打,恰好說明這是個充滿沖擊力的故事。不僅沖擊了腦袋,也以音效沖擊我們的聽覺神經。
Cover Image: Entertainment Pictures / Alamy Stock Photo
文 / PEW
每星期必須看一本書一部電影和至少跑步30公里的寫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