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張讓人過目難忘的唱片包裝——EP2

「100 張讓人過目難忘的唱片包裝」系列2,繼續探索唱片設計上所置入的各種新奇創意。
21.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The Velvet Underground
1967年,美國搖滾樂隊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發行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是他們樂隊生涯中最具迴響的一張專輯。專輯封面的「大香蕉」,正是出自於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經典設計,為何專輯封面會簽上他的大名呢?其實,除了封面設計出自於他,鮮少人知道,The Velvet Underground是他「搞」出來的樂隊,他就是他們的經紀人,亦參與了這張專輯的製作。
如果稍微了解普普藝術的朋友,大概知道其核心思想是把藝術通俗化,大量複製,甚至廉價到人人都能擁有。另外,談及普普藝術,肯定會聯想到的就是網版印刷作畫方式,安迪正是採用了這個方式繪製封面,整體感非常簡潔,就一根大香蕉在中央。必須一提的是,黑膠封面的香蕉皮是能扒開的喔!扒開後,會露出粉紅色的香蕉肉,有樂迷猜測是不是性暗示?那你怎麼認為呢?
*想了解更多安迪·沃荷的創意設計,點擊這裡閱讀。
22. 《鄉土·人民·勃魯斯》濁水溪公社
發行於2014年的《鄉土·人民·勃魯斯》,是濁水溪公社的第八張大碟,也是廖小子眾多設計的作品之一,此專輯榮獲了第六屆金音獎最佳專輯、樂團以及評審團等大獎。《鄉土·人民·勃魯斯》的專輯核心概念是:信仰,於是小子想起了華西街,並取之於在地元素作為設計概念,如神龕、符咒、電子花車、廟宇圖騰、六合彩報等,這也不禁讓人聯想到泥灘地浪人的《擒虎記》。
圖片來源:廖小子
專輯的配色如電子花車的鮮豔張狂,最有趣的部分就是專輯內側,小子拆解且重新組合了廟宇圖騰,背景設為讓人暈眩到不行的放射狀彩虹線條,並讓白鷺鷥騎在彩虹線條之上,非常張狂的手法。另外,歌詞頁則用了符咒版型製作而成,設計師以書法的方式呈現歌詞的部分,為了增添整體的詼諧感,加入了電子花車和六合彩彩報的編排方式。
23. 《Wish You Were Here》Pink Floyd
作為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生涯三大代表的專輯之一《Wish You Were Here》,專輯封面「歷史性握手」同時也被譽為歷史最佳專輯封面。這張專輯封面照出自於攝影師奧布里·鮑威爾(Aubrey Powell)之手,設計師則是史朵多格森(Storm Thorgerson)。眾所周知,奧布里·鮑威爾的所有作品95%都是真實拍攝,封面中著火的西裝男和「握手男」都是特技演員,西裝男身上的火並不是後製處理加上去的,而是會燙傷人的真實火焰。
這張專輯背後隱藏了一個訊息,就是向前樂隊團員西德·巴勒特(Syd Barrett)致敬,他因精神問題選擇隱居,於2006年過世。最初的設計概念是以全黑色的收縮包裝將內部隱藏起來,展現出「缺席」的意思,但後來改換成大家如今看到的經典之作。專輯右上角有一處慢慢被燃燒的效果特有意思,如同封面設計想帶出的另一則訊息:人們往往會隱瞞自己的真實感受,因為害怕被灼傷。
24. 《深海童話》血肉果汁機
2018年,金屬樂團「血肉果汁機」推出的第二張專輯《深海童話》,設計出自於設計師布雷克(Black)以及然點設計工作室的李政瀚,他們還憑此設計榮獲2019美國獨立音樂最佳設計包裝大獎。
圖片來源:然點設計工作室 Spread Design Studio
專輯封面相映了專輯概念:海洋環境關懷議題。專輯以海洋的深藍色作為主色調,並增添了高對比的螢光色、狂放的圖紋;而裝幀部分,採用了造型各異的簍空紙板,一層層堆疊交錯的呈現方式,再與全像投影技術融合一體,在燈光的照映之下,能夠營造出深邃海溝的視覺效果。另外,此專輯內還附送了一些實體物品,如:可以裝置CD盤側邊的3V電池、能把專輯轉換成裝飾的小夜燈等等,是非常務實又有趣的裝幀設計。
25. 《The Next Day》David Bowie
2013年,大衛·鮑伊(David Bowie)推出的這張專輯《The Next Day》,封面是不是似曾相識呢?沒錯,他再次使用了1977年《Heroes》專輯的封面, 只是用了白色框框遮蓋住了自己的臉,設計出自於爭議不斷的英國設計師喬納森·巴恩布魯克(Jonathan Barnbrook)。
為什麼會用昔日的專輯封面?封面的手勢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其實理由非常簡單,大衛非常痴愛德國新浪漫主義藝術家埃里希·海克爾(Erich Heckel)的畫作,而照片中的手勢,正是出自於埃里希於1917年《Roquairol》畫作中人物的手勢。
大衛說,在拍攝封面的過程中自然擺出了這個姿勢,最後被選為專輯封面,沒什麼特別意思。順帶一提,美國歌手伊基·波普(Iggy Pop)同年推出的專輯封面,也效仿了同樣的設計,因為他也是埃里希的鐵粉。
26. 《海口味》拍謝少年
之前推薦過拍謝少年的《兄弟沒夢不應該》,其實他們首張專輯《海口味》的設計也很棒,入圍了第二十四屆金曲獎最佳專輯裝幀設計,更榮獲了第二屆音樂推動者大獎最佳裝幀設計,設計依然出自廖小子之手。
《海口味》封面設計用色大膽,以鮮黃色作為主色調,中央的虱目魚則作為專輯的主視覺意象,整體感乾淨俐落、專輯名稱斗大,黑色的虱目魚和黃色的基底成了強烈的對比。為何會選擇虱目魚作為主意象呢?試圖透過虱目魚隱喻台灣的年輕人,因為虱目魚刺多,代表著不容易被馴服,虱目魚游得速度快,代表著有話直說,還有虱目魚只能飼養在乾淨的水源,代表著希望台灣生態環境能逐漸變好。
圖片來源:廖小子
27. 《卡片教堂的鐘聲》蘆葦
音樂家蘆葦在17歲那年推出了首張演奏專輯《卡片教堂的鐘聲》,找來了第一位入圍葛萊美唱片獎的華人美術設計師蕭青陽擔任包裝設計。
專輯以台東的「卡片教堂」宜灣長老教會作為主視覺意象設計,最為吸睛的部分就是打開專輯那一刻,立體紙雕的教堂模型就會站起來。其實,這張專輯背後藏存著一段感人的故事:於 1974年,教堂被颱風吹毀,教友阿美族板模工人賴明德依據傳教士贈送的聖達卡重新繪製了教堂設計圖,並與當地居民攜手合力重建了如今20坪的小教堂。
事隔多年後,此教堂被台東縣政府列為「歷史建築」,也被選為「花東101珍珠亮點」。另外,這張演奏專輯也獲得了第24屆金曲獎最佳專輯裝幀設計大獎,被譽為「金曲教堂」。
28. 《Viva La Vida》Coldplay
《Viva La Vida》是Coldplay在2008年發行的第四張專輯,專輯名稱來自西班牙語,意思是「活在當下」,專輯核心圍繞在 「愛、生與死、戰爭」。這張專輯讓他們的人氣再次暴漲,推出的第一週,在英國銷售量就高達30萬張,美國則破70萬張,全球總銷量高達1000萬張,創下了驚人成績,也贏得了多個獎項,如葛萊美最佳搖滾專輯、最佳流行組合大獎。
專輯封面出自於一副名畫《自由引導人民》,畫家是法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藝術家季歐仁·德拉克羅瓦(Eugene Delacroix),這幅畫作描繪的情境是法國的「七月革命」事件。雖然封面採用了名畫,但多次與Coldplay合作的設計師Tappin Gofton也費盡心思,並為專輯裡的每首曲目配上了不同的圖案,穿插了另外9幅油畫在專輯內頁,完美地把搖滾樂與著名油畫結合一起。
29. 《WILD》Troye Sivan
注入植物美學的專輯封面讓人感覺清新,也富有極高的文藝氣息!2015年,特洛·伊希文(Troye Sivan)發行了第二張迷你專輯《WILD》,專輯封面不禁讓人想起陳宏一導演執導的女同志電影《花吃了那女孩》。Troye Sivan曾在台灣《Vogue》雜誌說過,“我想為LGBTQ議題奮鬥,直到我死去那天!”,這樣的聯想變得更明確了!
封面的畫作,出自於台灣插畫師鄭曉嶸之作。Troye Sivan曾在網路上發現她的作品,其後被她的畫風深深吸引,並透過團隊聯繫合作,值得一提的是,除了《WILD》,第三張專輯《Blue Neighbourhood》封面畫作也是由她操刀。
對比了首張EP《TRXYE》和《WILD》,有幾個共同點,第一,迴避了人物的完整樣貌,提升了神秘感;第二,設計風格乾淨俐落,色彩感極簡舒適,簡潔的畫面凸顯了專輯名稱。大家不妨上網搜尋鄭曉嶸的畫作,她的風格除了清新優美之外,還有一種復古的淡雅,且帶點憂鬱孤獨的氛圍。
*如果你喜歡Troye Sivan,點擊這裡閱讀更多相關內容。
30. 《F♯ A♯ ∞》Godspeed You!Black Emperor
神佑黑帝(Godspeed You!Black Emperor)是史上最出名卻又最低調的加拿大後搖滾樂團。成軍多年,他們不接受訪問、唱片沒團員介紹、沒有隊長、沒有社交帳號,甚至連有關他們的資料都是樂迷自己編寫的。
在還未推出首張專輯前,他們的Demo專輯《All Lights F*cked on the Hairy Amp Drooling》已被譽為「後搖滾的聖杯」。爾後,於1997年,發行了首張專輯《F♯ A♯ ∞》,專輯只收錄了兩首各約20分鐘長度的曲目:〈Nervous,Sad,Poor…〉及〈Bleak,Uncertain,Beautiful….〉。
他們並沒有想到首張專輯迴響會如此熱烈,首刷的專輯裝幀,張張精心手工製作,用膠水把一張張照片黏在黑膠唱片的封面上,封面沒有名稱、沒有曲目,和他們一樣神秘;內側則裝了團員們的手繪圖、藍圖、專輯字幕影本,以及最為有趣的:被火車壓碎的加拿大一分錢硬幣,而第二刷的再版專輯,由於數量龐大,改換印刷製作,僅保留了插圖和壓碎的硬幣。
31. 《Flower Boy》Tyler, the Creator
《Flower Boy》是鬼才造物主泰勒(Tyler, the Creator )改掉以往瘋狂暴力的暗黑曲風,以 Neo-Soul 曲風替代饒舌,並紀錄了他夏日心碎的第四張唱片,也首次獲得葛萊美提名。
專輯封面由他本人親自操刀策劃,也邀來了為口碑小說《絕地救援》(The Martian)製作封面的藝術家、紐約插畫師 Eric White 一同合作,以大量橘色為主色系,如向日葵、大黃蜂等元素營造出趣味十足的超現實氛圍。這張專輯共有兩款封面設計,一款是 Eric White 設計的版本、另一款則是泰勒本人。
必須一提的是,泰勒除了是創作歌手,也是名時尚設計師,對色彩的運用有著自己一套的獨特理解,在此專輯發布之時也成立了個人品牌 Golf Wang,並與 Converse 聯名推出 Golf le fleur 系列,設計風格延續《Flower Boy》專輯視覺元素,一推出便備受矚目,可說非常成功。
*想知道更多有關造物主泰勒的設計才華,立即點擊這裡。
32. 《年輪說》楊丞琳
楊丞琳的《年輪說》是她明顯蛻變的一張專輯,無論在選曲、定位、甚至專輯封面都有別於以往。之前的9張大碟都以大頭、半身或全身作為封面,而這次只剩下一張嘴,破格捨棄外表,讓音樂回歸純粹。另外,設計師李仲強採用了浮雕印刷法打造專輯封面,呈現出樹木年輪的紋路,並回應了專輯概念,而那張嘴在樹木年輪的紋路中更顯得好像:對著樹洞說悄悄話。
除了封面,CD的裝幀也簡潔俐落,一個透明碟盒,白色作為主色調的碟面,只顯現一條彎彎曲曲的紅線,仔細查看的話才能在白底中找到歌手的名稱和其他資訊。再來,就是歌詞本的部分,以露出洞見的一隻眼睛作為歌詞本封面,內頁則運用了漸漸破繭而出的設計概念,最後才會看見完整的楊丞琳肖像照。
圖源:李仲強
33. 《Welcome To The Next Level》Starr Chen 陳星翰
這一張特別酷炫的《Welcome To The Next Level》,是陳星翰(Starr Chen)與多個歌手一同合作的電子專輯,包括蔡依林、蛋堡、J.Sheon、張靚穎等。封面設計陳星翰也有份參與,另外找了塗鴉藝術家Rookie & Phate攜手創作。
這張專輯的概念,是以電子、二次元動漫、街頭三個元素合併貫穿而成。封面製作動用了許多人力物力,如找了二次元大師品翰、小狐討論設計方向,有了設計圖後,再把一千張黑色CD殼貼在一面大牆,最後塗鴉噴漆在這些CD殼上,才完成了專輯主視覺,從畫面能明顯看到「W.T.T.N.L」的字眼,這也是Starr故意之作,試圖破壞大家對動漫的刻板印象。
《Welcome To The Next Level》最為有趣的是,他們把一張張已塗鴉的CD殼從牆上拿下後,由於噴漆飛濺的關係,每一張外殼邊緣的上色效果都不同,加上專輯外層的噴漆顆粒手感是印刷無法做到的,於是形成了專輯的一大特色。
34. 《If You Can Believe Your Eyes and Ears》The Mamas and the Papas
僅活躍三年的美國民謠搖滾演唱團體媽媽與爸爸合唱團(The Mamas and the Papas),或許你對他們不太熟悉,可是你未必沒聽過他們的歌!電影《重慶森林》有一幕,當阿菲認識663時,吧台播放著一首〈California Dreamin’〉,還記得嗎?那正是收錄在他們首張專輯《If You Can Believe Your Eyes And Ears》的著名歌曲。
這張專輯的封面出自於攝影師Guy Webster之作,他也參與了專輯製作。拍攝封面時,團員們全都「嗨茫」了,於是他只好在客廳旁的浴室裡隨意拍攝,卻沒想到因「不雅」的馬桶畫面被要求下架。
事後,共修改了五個版本,只能說他們非常懂得借題發揮,借助話題再度炒熱專輯銷量,故意不重拍封面,只是用字串蓋住馬桶,有趣的是每更新一個版本都會增添歌名至封面,如暢銷歌曲〈California Dreamin’〉、〈Monday,Monday〉、〈I Call Your Name〉,而最後一個版本則以黑色封面呈現特寫鏡頭,才總算捨得把不雅的馬桶畫面給去除掉。必須一提的是,這五個版本中有個明顯的「Bug」,就是刻意寫錯團名的文法:The Mama’s and the Papa’s。
35. 《Led Zeppelin》Led Zeppelin
1969年,齊柏林飛船發行了首張同名專輯,封面的飛船原圖來自於攝影記者Sam Shere之作,由喬治·哈迪(George Hardie)重新設計,以水墨畫的方式重新繪製成專輯封面;選用這張照片的提議者,是齊柏林飛船的團員吉米·佩奇(Jimmy Page),是他讓這場發生在1937年的驚世駭俗飛船爆炸事件再次重現在大眾面前。
《Led Zeppelin》專輯畫面裡的那艘飛船來自德國齊柏林公司(Luftschiffbau Zeppelin Gmbh)的大型載客硬式飛船:與登堡號(LZ 129 Hindenburg)。這艘飛船是當時體積最大、最長的飛行器,於1936年3月開始營運,不幸的是在隔年5月6日在紐澤西州曼徹斯特鎮萊克湖海軍航空總站上空嘗試降落時爆炸燒毀,釀成36人不幸死亡。
36. 《我們都不完美》生命樹樂團
2014年,生命樹樂團發行了首張專輯《我們都不完美》,專輯內包含了三大章節:植光、沃土、焙水。專輯裡的攝影作品誠邀了攝影大師余靜萍攜手合作,透過鏡頭捕捉山林、海洋、城市間的意象,而設計則交由了「霧室」負責。
此張專輯概念主要以堅韌的生命力、破壁而生的小草作為發想,每一張專輯封面的石縫都是手工精心刮製而成的,並在石縫中手繪了一株小草,寓意著:We Are Imperfect(我們都不完美)。另外,此專輯的裝訂方式採用了裸背穿線膠裝法,最為獨特的部分則是封面和底板以岩石觸感的凹凸手感打造;樂迷能透過專輯封面的石縫中隱約看見綠意盎然的第一章:植光,特別有詩意的設計。
圖源:霧室
37. 《The Slow Rush》Tame Impala
溫馴高角羚(Tame Impala)於2020年發行的第四張專輯《The Slow Rush》,找來了美國攝影師尼爾·克魯格(Neil Krug)操刀。專輯封面不是為了拍攝而虛構出的場景,它是真實存在,位於非洲納米比亞沙漠的荒廢採礦小鎮「卡曼斯科」(Kolmanskop)。
畫面可見房子已經被細沙給淹沒,鮮豔的橘紅色是後製處理過的,而沙丘呈現出的一波波漣漪紋路以及窗外的藍天白雲,讓整體畫面的視覺感增添不少的魔幻效果。那你是否知道為何此處會淪落成杳無人煙的廢區呢?
其實在1910年代,卡曼斯科是個富裕城鎮,它在全盛期一年可開採100萬克拉的鑽石,但礦產總有被採完的一天。大約1930年,礦產被採光後,當地人民全部遷移南方,開始全新的生活,而丟棄了卡曼斯科,才導致它變成一片廢墟,也因長年無人居住,風把沙子都吹進了房子,長年累月,沙子漸漸地吞沒了這裡的所有樓房,形成了迷幻的景色。
38. 《GIGO》血肉果汁機
《GIGO》的專輯理念取自於「第六平行宇宙」,分別為金、木、水、火、土,另外一個則是管理這5個宇宙的人物,設計師布雷克(Black)將它塑造成豬頭人身的神獸型態,並為祂命名為:GIGO;布雷克細膩精緻的畫工,為專輯的主視覺效果添增了強大的氣勢。
此專輯推出了兩款裝幀:平裝版和精裝版,兩者都使用了同樣的主圖,之間的差異在於,精裝版採用了黑色外盒搭配線條燙金,大大提升了整張專輯的華麗感,而平裝版沒有燙金,視覺效果就顯得更加簡化。精裝版是以「經書」的方式重新排版,並以經書型態呈現專輯本體。最為有趣的是,外盒的幾何圖型在黑處會自行發光,因為在包裝製作時,另加了蓄光墨,也算給樂迷的一個小彩蛋!
精裝版將外盒抽開後,出現的是以經書型態呈現的專輯本體。 圖片來源:布雷克
39. 《In Utero》Nirvana
《In Utero》是美國頹廢搖滾樂隊超脫樂團(Nirvana)第三張專輯,同時也是他們樂隊生涯的最後一張專輯,設計由御用藝術總監羅伯特·費舍爾(Robert Fisher)操刀,專輯封面是一個擁有天使翅膀的透視人體解剖模型,封底設計發想則出自於樂隊主唱寇特·柯本(Kurt Cobain)。
他是對香味極度著迷的藝術家,專輯封底的拼貼靈感出自於著名小說《香水》。事後,這部小說也被翻拍成電影,劇情是講述一位對香味極度敏感且極具天賦的主角葛奴乙,出生後就被遺棄在臭氣熏天的菜市場,但長大後,他靠個人天賦研發出驚世香水的故事。
在封底畫面中能看見:人體骨骼模型、器官模型、百合花等物件,寇特·柯本就是想要還原葛奴乙的出生場景,並找了攝影師友人查爾斯·皮特森(Charles Peterson)拍下這一幕,再由羅伯特·費舍爾加以整合。
40. 《Push the Button》The Chemical Brothers
在2006年拿下第48屆葛萊美「年度最佳電音專輯」的《Push the Button》,是化學兄弟(The Chemical Brothers)的第五張大碟。
專輯封面概念来自化學兄弟,并由插畫家Kam Tang負責作畫,以兩種色調「黑和籃」作為主視覺效果,畫面中央能夠看見煙囪延伸逐漸變成一隻緊握拳頭的手,又像是從煙囪冒出來,挺有趣味性,而周邊採用了變形文字的方式帶出專輯名稱,最後構成一個人的側臉剪影。此繪製圖案所產生的視覺衝擊與樂團的音樂風格「重拍」(downbeat)巧妙地相映成趣。 爾後,化學兄弟另一張專輯《Flip The Switch Remixed》也選用了相同設計,只是稍微修改了顏色和線條的細節部分。
立即點擊,看更多唱片包裝:
Cover Credit: A Paper Creative
文 / Vie Siong
音樂如同空氣,是延續生命的必需品,無法想像世界沒了音樂會長成什麼樣子。借一首歌的時間,就能一起沉浸在只有音樂的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