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有哪些可沉浸欣賞的作品?

2023年,即將邁入第四屆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定於5月11日開幕,從5月12日到14日於南港展覽館一館向公眾開放。歷經了因疫情而停辦的2021年、縮減了規模的2022年,今年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重新回歸,恢復以往的熱絡與規模,匯聚了90間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級藝廊參與,成為全亞洲藝術重量級人士齊聚一堂的年度盛會。
本屆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分為三大畫廊展區:由「當代網域」為主軸,加上展示新興藝術的「新生維度」,以及聚焦歷史意義策展的全新展區「藝術載點」。除此之外,展期間也規劃有三大公眾活動:聚首台灣與國際策展人及學者的討論區「思想串流論壇」、重心放在在地文化推廣的「台北開放平台」,與精選了四組大型沉浸式公共藝術作品的「實境計畫」,邀請各方藝文愛好者共襄盛舉。
台北群集亞洲焦點畫廊:
首次參展畫廊、新生維度展區、台灣藝術家的亮點呈現

李再鈐《品》Photo Credit: 尊彩藝術中心
台北作為亞洲樞紐城市之一,這次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除了致力推廣台灣藝術,更成為匯聚了許多設點於亞洲的單位共同參與,其中有超過三成首次參展的畫廊,例如來自香港致力連結東西方藝術的經典畫廊季豐軒,這次將帶來李華弌、謝景蘭、薛松、齊亞德·達盧勒(Ziad Dalloul)、奧斯瓦爾多·維加斯(Oswaldo Vigas)及白明等藝術家的聯合展出;在上海、北京、新加坡都設立有據點,且深耕當代藝術的畫廊香格納推出的則是中生代東亞藝術家群展,以包含了印尼表演藝術家梅拉蒂·蘇約達莫(Melati Suryodarmo)、新加坡攝影視覺藝術趙仁輝、以及深入生命科學主題的中國畫家李山作為他們本次展出的亮點;而來自韓國首爾的嘉納畫廊(Gana Art)則集合知名日韓藝術家鹽田千春、Super Future Kid、金丘林、沈文燮、姜錫鉉聯合參展。

長重之《Pickpocket》系列。 Photo Credit: Rin Art Association

李山《Reading 008》。Photo Credit: ShanghART
走入「新生維度」展區,觀眾可以期待看到許多新興藝術家的作品身影,均以個展的形式展出,例如台灣首次參展的本事藝術帶來擅長營造沉浸式環境的希瑪利·辛格·索恩(Himali Singh Soin);建基於香港的當代藝術畫廊刺點畫廊同樣面向年輕族群,試圖與亞洲攝影藝術建立聯繫,這次展出的是擅長捕捉瞬間的美感的年輕藝術家鄭燕垠作品;畫廊膠囊上海則展出擅長織物與繪畫的藝術家亞歷山德羅・泰爾迪(Alessandro Teoldi)個展;而立足於日本的畫廊凜同時也在新生維度區展出藝術家長重之(Shigeyuki Cho)個展,包含他的〈扒手〉系列。

董承濂《若水》。Photo Credit: 采泥藝術
聚光於台灣藝術家的在地畫廊在今年有許多大型沉浸式的呈現,采泥藝術展出的藝術家董承濂〈若水〉以逾十萬片手工製的鏡面馬賽克,結合燈光、律動和音樂,營造出一個沉浸式冥想體驗;尊彩藝術中心展出的現代雕塑大師李再鈐以大型不鏽鋼組成的作品〈品〉,突破展位的限制進行大型的計畫呈現;而大未來林舍畫廊則展出了台灣強調現場經驗的錄像創作者陳界仁〈在沒有世界的世界中〉系列。

謝景蘭〈向埃德加 · 瓦雷茲致敬〉。Photo Credit: 季豐軒
亮點活動連結在地與國際藝文族群:
「思想串流論壇」、「台北開放平台」、「實境計畫」
除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畫廊展位,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的參觀亮點莫過於其豐富多元的公眾活動,不論是資深藏家、家庭親子、學生等不同面向的藝文愛好族群都有辦法在會場中找到適切的切入點,參與這場藝術盛會。在「思想串流論壇」裡,主辦方邀請了數名國際策展人及學者,例如:Martin Germann(森美術館)、Sun A Moon(Space AfroAsia)、譚雪(大館當代美術館)、黃炳豪(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朱筱蕤(上海外灘美術館)等,以展外講堂的形式分享他們最前沿的當代藝術觀點及研究成果。
而「台北開放平台」則提供活潑的在地文化藝術生態面面觀,在展期間有十場由藝術家或藝術機構帶領的活動,意在向更多元的觀眾面向推廣。像是由台灣藝術家鄭亭亭所發起的「Our Place 我們家」邀請三位台灣的錄像創作者進行播映會等活動;藝術家團體ss space space利用手機、繪畫與陶土引領參與者進行一連串的對話與創作的工作坊;藝術書店朋丁精選獨立出版的閱讀書區,另外參與團隊ART PRESS、Giloo、立賢教育基金會、斜坡上的藝術村、PAPER MATTER、nos:books、akaSwap、VolumeDAO等,也紛紛推出參與藝博會的不同切入點。

Martha Edelheit〈Fishing for the Blue Moon〉,1959。Photo Credit: Eric Firestone Gallery

潘幕文《Milk 0103》。Photo Credit: Hashimoto Contemporary

Kohei Nawa《Dune#40》。Photo Credit: 洗澡堂畫廊(SCAI THE BATHHOUSE)

愛德華多·薩拉比亞(Eduardo Sarabia)《Algodon de Comondu》。Photo Credit: VETA by Fer Frances
鳳嬌催化室的公共藝術裝置新作〈瑕〉是本屆展會力推的成果之一。台北當代聯合總監岳鴻飛(Robin Peckham)表示:「台北當代很榮幸攜手合作夥伴,再次與蓬勃發展的台灣藝術圈合力促成本屆會展,共同將豐富的系列展覽活動介紹給本地及國際觀眾。本次與鳳嬌催化室的合作尤其令人興奮,此件全新創作的場域特定裝置作品既是對台灣傳統文化致敬,也展現了台北當代關注本地文化脈動的核心使命。」由紙業工藝起家的鳳嬌催化室,這次以大型的紙製裝置引導觀眾關注台灣紙文化在傳統製造產業、設計領域、當代藝術等多元面向的應用和發展,也讓人十分期待。

佐藤允(Ataru Sato)〈Homme男〉。Photo Credit: 金近幸作畫廊(Kosaku Kanechika)

簡翊洪〈小王子〉。Photo Credit: 谷公館(Michael Ku Gallery)
202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Cover Credit: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喜歡沉浸在藝術氛圍?立即點擊 ☛ 遊走纽约的藝術版圖
文 / Ya Tien
獨立策展人、文字工作者。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