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經典的聲音藝術作品:你一定要聽一聽

自1900年代初期,未來主義畫家兼作曲家路易吉·魯索洛(Luigi Russolo)發表噪音藝術宣言(L'arte dei Rumori)以來,無數藝術家跳脫保守框架,由傳統的古典作曲轉向狂野無邊的實驗,聲音藝術領域因此出現巨變。
聲音藝術在1950年代後期急遽發展,約翰·凱吉(John Cage)、馬克斯·紐豪斯(Max Neuhaus)與其他諸如激浪派(The Fluxus)代表人物及當時推行的一系列運動,將聲音藝術推廣成為充滿各種趣味可能的豐富媒介,不僅開創了音樂理論新頁,更為後世留下大量且影響深遠的可貴資產。
從世界各地的聲音藝術項目中,我們精選了近五年內7件必須用心體會的作品。
Christine Sun Kim | 城市字幕
《城市字幕》(Captioning the City)作品中沒有出現任何聲音,它是對無聲生活的詮釋。這使得本作在探索聲音藝術時顯得格外耐人尋味。2021年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期間,先天失聰的柏林藝術家Christine Sun Kim,在曼徹斯特的街道和建築等公共空間設置一系列饒富敘述性與詩意的字幕,例如在國家足球博物館可以讀到:“正在同意永不把足球稱為soccer的聲音” 這樣類似觀賞影音時開啟的cc字幕。Christine Sun Kim曾表示:“我希望人們看到字幕時,不只是侷限在關注人物所說的話語,還應該包括發生的事物、情感、時間、思想等種種元素。”
延伸瀏覽:看更多Christine Sun Kim的聲音之旅
楊嘉輝 | 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
這件發表於2018年並代表香港參展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包含12個覆蓋著粉末的揚聲器與總長45分鐘、由德國科隆的弗羅拉交響樂團呈現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的影片,透過12聲道的聲音裝置播放,唯獨他們被下達不演奏任何音符的指令。交響樂團成員依舊進行常規表演會出現的所有肢體運動,唯獨音符被消了音,從而突顯樂團演出過程中其他各種意想不到的細微聲響,像是翻譜聲與音樂家的呼吸聲等。
卡爾·克雷格 | 派對/派對後
紐約的迪亞藝術基金會(Dia Art Foundation)因長期投身聲音藝術領域而廣為人知,紐豪斯(Max Neuhaus)在曼哈頓時代廣場的公共藝術作品也由其管理。2020年,迪亞藝術基金會委託底特律的Techno DJ克雷格(Carl Craig)為旗下的迪亞畢肯(Dia Beacon)美術館創作一件聲音裝置,與作品所在空間的建築進行對話。《派對/派對後》(Party/After-Party)創造了一種聲音環境,並與原址前身納比斯科包裝工廠的生產歷史環環相扣。讓人不禁聯想到Techno風格提倡重新運用工業空間進行激進實驗的傳統。
點擊瀏覽:《派對/派對後》聲音裝置
蘇珊‧菲利普斯 | 我曾悲嘆太多
位於密蘇里州聖路易的普立茲藝術基金會(Pulitzer Arts Foundation)委託蘇格蘭藝術家蘇珊‧菲利普斯(Susan Philipsz)創作藝術作品,以呼應其由安藤忠雄所設計的空間。這件於2019年完成的《我曾悲嘆太多》(Too Much I Once Lamented)由藝術家本人運用五聲道裝置,演唱一首17世紀的牧歌,“內容描述一個處於孤獨反思心境的失戀之人。”此作與她2010年獲得泰納獎的作品《遠去的低地者》(Lowlands Away)十分相似。
點擊觀看:《我曾悲嘆太多》簡介
塔雷克·阿圖伊 | 耳語者
電子原音作曲家塔里克·阿圖伊(Tarek Atoui)2021年的創作《耳語者》(The Whisperers)同年於巴黎的桑塔畫廊(Galerie Chantal Crousel)展出。該作品包括一系列的「聽覺裝置」,利用像塑膠、木頭、黃銅、水、青銅、玻璃和石頭等素材,探索它們在水、風、聲音等介質中創造的聲學、振動頻率和旋轉運動。阿圖伊的這件作品,是在巴黎舉辦工作坊時,與幼兒園的五歲學生們相處而受到啟發。
點擊觀看:《耳語者》簡介
勞倫斯·阿布·哈姆丹 | 證人機器複合體
2021年紐倫堡藝術協會個展中,特納獎得主藝術家哈姆丹(Lawrence Abu Hamdan)探索了1945/6年紐倫堡審判其間的證詞和技術。《證人機器複合體》(The Witness-Machine Complex)收錄了當時的證詞,並同時以俄語、法語、德語及英語播放。這些證詞在當時由翻譯人員傳述,他們在審判中的匿名角色終於在數十年後獲得人們關注。審判過程裡,黃色與紅色燈光時而停頓時而閃爍,用以提示翻譯人員溝通語速、音量,以及下達該句是否需要重複等指令。
點擊瀏覽:《證人機器複合體》裝置
哈魯·米爾扎 | 夜行
《夜行》(The Night Journey)由巴基斯坦裔英國多媒體藝術家米爾扎(Haroon Mirza)創作,於2018年以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Asian Art Museum)場域特定作品亮相。作品中,電子聲音從揚聲器播放,而那些聲音來自博物館收藏的19世紀早期先知穆罕默德畫作所轉化而成的原始碼,創造出深度沉浸式體驗。本作是2017年於邁阿密佩雷斯藝術博物館(Pérez Art Miami)展出作品《A C I D G E S T》的再進化版本。
點擊觀看:《夜行》(The Night Journey)簡介
Cover Credit: Lee Baxter / Manchester International Festival
喜歡聲音裝置?立即點擊 ☛ 聲音藝術系列
文 / Bana Bissat(原文發佈於SOL英文網站)
翻譯 / Adri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