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一次買唱片是什麼時候?

回想起小時候,聽音樂似乎是一件充滿儀式感的事情。當偶像發行新專輯時,我們總是迫不及待地蹲在唱片店門口,付完自己攢了好多天的零用錢,拆開塑膠封套,聞一聞歌詞本那股新CD的獨有“氣味”,再小心翼翼地將CD放進唱片機中,在機器“笨拙”的旋轉聲裡等待傳來耳朵的第一個音符。
許多經典的電影中,一張小小的唱片,都曾鐫刻著許多浪漫的愛情軼事。 《愛在黎明破曉前》(Before Sunrise)裡,伊桑·霍克(Ethan Hawke)和朱莉·蝶兒(Julie Delpy)在唱片店狹小的試聽間裡聽著《Come Here》,忍不住四目相視卻又刻意閃避的羞怯神情,更是讓許多人心動無比而懷念至今的經典橋段。
雖然在2020年的世界裡,曾經擺放於木架上精緻裝幀的唱片,變成了手指劃過螢幕前音樂App裡一道道的網路串流,但比起數字媒體把所有音樂都放在一個歌單隨機播放,實體唱片仍然擁有著它的不可取代性。
一張完整的唱片可以從包裝、設計全方位展現創作者的概念和意象,讓拿在手的唱片有著不可取代的儀式感,也讓音樂更像一個藝術品般存在。
今天,讓我們一同品味這些精彩別緻的唱片設計,如何讓耳朵裡的音樂,變成一幅幅精彩的“影像盛宴”。
歷史上的經典唱片設計
從音樂進入工業化時代開始,唱片封套設計就已經誕生。但若你印象中上世紀的唱片封套就等於一成不變的大頭照封面,那你絕對是孤陋寡聞。在上世紀許多震撼人心的搖滾音樂作品中,其唱片的設計同樣令人矚目。
以一幅瑪麗蓮夢露拼貼畫聞名世界的著名普普(Pop)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就曾經設計過許多經典的唱片作品。
曾擔任非法利益合唱團(又譯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經理人的安迪·沃荷,為樂隊1966年發行的首張同名專輯設計了封面,這張偉大的唱片至今仍被許多樂迷封為搖滾經典。
在專輯最早的版本中,有著非常昂貴的精緻設計—專輯封面上印著“慢慢地剝開看看”(Peel slowly and see),黃色香蕉皮也被設計成可以剝開,露出底下的粉色香蕉。
非法利益合唱團的這張唱片如今被封為搖滾經典,雖然在出版時僅僅賣出三萬張,但就如同音樂家Brian Eno評價說,“買到那三萬張的每一個人,都成立了自己的樂隊”,影響深遠。
由活躍在上世紀70年代左右的設計師斯托姆·索格森(Storm Thorgerson)創立的Hipgnosis工作室,也在幾十年前就創作過許多如今看來仍舊驚豔的封套設計。
烈日下火焰熊熊燃燒的西裝男子,極具戲劇感的封套很難不引起人的注意。更令人驚嘆的是這些場景皆為真實拍攝,燃燒男子的衣服和頭髮都由特殊的防火材料製成。
封底西裝革履的無臉人,更彷彿是在用戲謔的方式致敬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雷內・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的經典畫作。
斯托姆·索格森的創作充滿了許多瘋狂的奇思妙想,在圖像處理技術還尚未成熟的時代,他的所有一切都堅持在真實環境中拍攝完成。
在為謬思合唱團(Muse)樂隊設計的唱封中,斯托姆·索格森一行人真的在山腳下挖了上百個洞,並且在裡面種上數以百計的泰迪熊,設計手稿中還包括一個巨大的泰迪熊陰影,用來襯映專輯的名字“Uprising”。
在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的專輯《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中,斯托姆·索格森亦沒有使用任何後期製作,在加拿大德文島海灘放了 700 張床拍攝成這張經典的封面設計。
用真實的道具營造出如夢如幻的奇想異境,讓斯托姆·索格森照片裡的一切荒謬構想增添了鮮活可信的真實感,成就了一部部驚艷無數世人的精彩作品。
當代優質唱片設計力量
每個時代的藝術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當代藝術家的精神世界,不同於上世紀許多經典唱片設計營造的張揚、反叛的視覺效果,當代出現的一些唱片設計中也融入了隸屬於這個時代年輕族群的文化特徵。
在近年,音樂權威獎項葛萊美和金曲獎也開始專門設立唱片包裝設計獎,有許多唱片憑藉著卓越的設計理念,獲得了這些獎項的青睞。
台灣樂隊泥灘地浪人的《擒虎記》入圍了2020葛萊美的最佳唱片設計包裝獎(Best Recording Package)。這張專輯的封套是由設計師黃家賢、楊豐銘與其團隊“洋蔥設計”完成。
本張專輯在去年6月已經拿下第30屆台灣金曲獎的最佳裝幀設計獎榮耀。而這也是繼董事長樂團的《祭》後,第三次有華人樂隊作品入圍葛萊美最佳唱片設計包裝獎。
亮黃封套外圍斜邊框取材自籤詩符,仙人穿著閃電道袍,頭戴太空頭盔與紅藍3D眼鏡,手持Jug Band的靈魂“壺罐”,一掃莊嚴肅穆的神明形象,反帶著獵奇衝突趣味,展現著十足的“台式復古未來主義”(Retro Style)。
《擒虎記》專輯裝幀設計取材東西方流傳於民間的古籍木刻版畫,市井樸質而帶有粗糙感,滿滿的鋪陳,正好映襯了樂隊將中西復古文化結合的音樂色彩。
擅長從台灣庶民生活中擷取概念的設計師廖俊裕,其《兄弟沒夢不應該》極具藝術感和創意的唱片設計,讓他斬獲了2018年的金曲獎最佳專輯裝幀設計獎。
他以手工方式繪製了多張海浪草稿,並以雕刻版加工手法製作銅膜,印製出海浪的凹凸質感。這看似簡單而重複的勾勒,實則每一筆都是設計師親手繪製而成。
廖俊裕花了超過一周時間“手工”畫了數張海浪原稿,才成就這絕無僅有的設計。每一筆獨一無二的勾勒,都彷彿注入了設計師當下的狀態,成就了這幅極簡卻又雋永的藝術作品。
如演繹這張唱片的拍謝少年所說:“這銅模承載著眾人龐大精神力,守護著每一張專輯封面,是這張專輯的黃金聖衣。”
上述獲獎的唱片設計,皆以小眾獨立音樂為主,不需過多考量商業因素,讓設計師有足夠的空間發揮想像,但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主流唱片,也開始摒棄大頭照的舊模式,在設計上進行了別緻的構思。
曾擔任過張惠妹、周杰倫、五月天、林宥嘉等許多著名歌手的專輯包裝設計師聶永真,曾連續幾屆包攬了金曲獎的唱片設計獎項,為許多流行音樂作品增添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美學與巧思。
極簡、生活化的設計美學,是他近期創作的標誌性特色。從林宥嘉《今日營業中》專輯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端倪,專輯被包裝成了一個“便利店日用品”,並將歌詞本設計成使用說明書與優惠券。
以多種“亮燈”元素傳遞“營業中”的概念,而購買的收據會在開封後掉出:每一首歌都是一條對號入座的消費明細。
以具象的型錄商品與抽象的販賣算計,聶永真通過設計,隱喻當代流行歌曲不斷為樂迷製造出情感消費與宣洩出口。
另一位不可忽視的唱片設計力量,便是合作遍許多大牌主流音樂人的Annsey趙宏韜。從吳亦凡、李宇春到阿肆、旅行團樂隊,這位曾擔任《新視線》、《知日》多本知名雜誌設計師的藝術家,用天馬行空的才華與創意,設計出了文藝青年們心目中理想唱片的範本。
在阿肆《我愚蠢的理想主義》 中,Annsey趙宏韜設計了一個粉色外殼,其包裹著的內裡卻別有洞天—多邊形鏡面、不規則形狀的歌詞本。配合專輯的推出,設計師還定做了阿肆真人比例的3D列印玩偶。
整體色調從粉色到深紅,充滿層次感的過渡,彷彿理想主義面臨現實重擊,洋溢著反諷意味。
唱片設計還有用嗎?
唱片設計彷彿一張專輯的“門面”,邀請著我們從中探索音樂的深邃魅力。
雖然數字音樂已經躍居主流,但專輯封面也不應該被忽視,精緻獨特的設計與美學,仍然能吸引人對其音樂產生興趣和想像,幫助音樂人得到更多的收聽量。
而好的設計,更能將音樂理念通過材質包裝、視覺設計層次的遞進,來強化音樂的內容與品質,讓音樂延伸為更多元化的體驗。每個將唱片拿在手上欣賞的人,都能感受到其用心與感動。
在這個無數真誠音樂被沖進數位洪流中淹沒難以出頭的時代,收藏一張自己喜愛歌手的唱片,是對其作品所給予的一份最“真實”的尊重。
Cover Image: Denissa Devy /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