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代如何影響未來建築?建構一座自給自足的垂直城市

在我們生活的此時此地,每分鐘,就有2座足球場大小的雨林正在消失。新冠疫情延燒至今年,與大自然的反撲有間接的關係。面對疫情大清洗,也適逢邁入水瓶座時代,站在物質與精神並重的探索入口,我們或許可以以此作為立足點,思考要如何躍向一個全新的高度,並且回到自身,探究自己想要過上的生活。
空間局限 生活素質低
或許,可以從空間開始。
有了空間,我們才有了生活。但空間對有些城市的人來說卻是奢侈的事。
根據最新的人口統計國際住房負擔能力調查(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Survey ),在過去七年以來,香港是世界房屋價格最高的城市,而全港共有21萬人居住於「劏房」。每間劏房的平均面積只有161平方呎(約4坪),等同於一部私家車的停車位,其他設施如廚房和洗手間皆是共用,空間擠迫,生活素質低下。
香港過去十幾年來停止開發新土地,空間有限,但人口卻不斷增長,樓價也跟著飆升。雖說填海能夠解決人類空間的問題,但開發更多土地卻是對大自然不太友善的辦法。
因疫情而生的「明日之城」
要如何不佔用大面積土地,卻可以讓每一個人過上高素質的生活,同時在後疫情時代加強各空間的防疫措施?
來自馬來西亞的O2設計工作室就想出了一個新概念:「明日之城」(The Post-Pandemic City of Tomorrow)。這座後疫情時代的城市將人們的生活從平地搬到高空,建構一座垂直城市,各層皆有不同的設施,是一座自給自足的高塔城市。在他們的建築藍圖中,未來人們交通不再使用道路,而是以飛行膠囊為代步工具,將平地歸還給大自然。
這座自給自足的高塔,集工作、娛樂、購物、運動和文化用途於一身,塔樓核心則是具有隔離空間的醫療中心。如此一來,人們只需在塔裡生活與工作,即使在阻斷隔離期也不會影響作息。各塔樓之間有高架橋樑,將所有城市連接起來。人們在進出每一座城市高塔時也有檢測站,具備嚴密的防疫措施。
綠色為主的紐約Skylines摩天大樓
義大利建築師Piero Lissoni在疫情肆虐期間也發想概念,為紐約設計了一座名為「Skylines」的巨型縱向摩天大樓。
「Skylines」的設計目的與「明日之城」相同,要為後疫情時代的人們建造一個自給自足的多功能大廈。Skylines佔地 80 x 130米,有無土種植的農場及綠化空間,平台上的植物也都利用雨水灌溉,日子久了,植物長成樹木和灌木叢,整個大廈也將變成垂直城市森林。
「Skylines」的靈感源自樹木,而Piero也並非只為打造一棟建築,而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在這座高塔裡,回收能源系統仿效樹木,收集太陽和風能並轉化為電能以供應居民使用,水源供應也來自雨水,用作灌溉。建築裡面的植物也可以幫助過濾空氣,吸收二氧化碳與保持空氣濕度,形成微氣候改善環境,阻擋強烈的陽光和噪音。
理想生活不再只是藍圖
要將人的生活從平地搬到高空還有很多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樓的高度、飛行工具和道路規劃等等。
成都已經建成的「七一城市森林花園」與「Skylines」的概念相似,將建築融合大自然,但這座垂直森林公寓截至目前的入住率只有約1%。植物在無人的露台下恣意成長,造成隨時倒塌的危機,而植物也因日久失打理,滋生各種蚊蟲問題。
建造垂直城市需要積極尋找更多可能性,或許可以參考這些藍本:澳洲布里斯本的「Urban Forest」公寓及由Heatherwick Studio設計與興建於新加坡的「Eden」104.5公尺高公寓,都是值得期待的下一個新項目。
期許有一天,我們能像舒國治的名篇《理想的下午》那樣,將愜意的生活濃縮在一幢綠色高聳的大樓裡,可以隨意在任何一層樓遊蕩,想去的地方都近在咫尺。
喜歡建築美學?立即點擊 ☛ 聆聽這些會發聲的建築物
Cover Image:Touann Gatouillat / Pexels
文 / 黃紙羊
以文字工匠為一生志業的人,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