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藝術和空間、聲音的演變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實體藝術優於數位藝術,主要是因為很難想像擁有一件無法觸摸的物品是什麼樣子。但隨著電腦問世,並且融入我們的生活,情況可能漸漸不同了。
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數位化的世界裡,無論藝術運動、整個藝術社群和經濟活動,在還未成為實體之前早已存在於線上。電腦帶來的影響早已遍及人類生活的每個角落,創造出一個佈滿連結和體驗的幾何網路,因此我們不能再小覷這種無形物的存在感了。
概念藝術對於數位藝術的影響
我們目前看到的許多數位藝術都帶有一種革命精神。程式設計師可以透過演算法創造出令人驚嘆的藝術品,科學家可以將微小細胞的圖像製作成藝術品,詩人則可以將書面形式轉化為文物。包含這些的種種作品都可以作為獨特的物品出售,並在區塊鏈上驗證其是否為真。對於許多不知道如何以傳統路徑獲取事業成功的數位藝術家來說,區塊鏈的藝術形式給了他們前進的方向。
這場革命的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60年代的概念藝術風潮。它出現的年代正是藝術結合電腦的年代,這當然不是巧合。
模擬計算機MUDPAC (1961)。Photo Credit: Museums Victoria/Unsplash
美國藝術家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是概念藝術風潮中的要角。他以牆壁彩繪而聞名,作畫時常常會由他下指令,讓助手執行。他在藝術上的特色是使用簡單的幾何形狀和極簡色彩。除了牆壁彩繪,索爾‧勒維特還創作了他稱之為「結構」的三度空間作品。這種雕塑作品的創作過程通常使用與牆壁彩繪相同的指令,讓助手執行複雜的建造工作。索爾‧勒維特會鼓勵助手自行詮釋指令,從而產生了各種可能的結果。
1953年,索爾·勒維特開始在紐約市從事建築製圖工作。從他許多雕塑作品中,都可以發現他早年在建築業工作經驗留下的影響,這些作品通常具有模組化結構,並強調對稱。但其中另一項影響或許是來自電腦在60年代進入了建築領域,電腦需要詳細的藍圖,或者說是指令,才能讓建築工人用來照著施工。
索爾‧勒維特的《Title Corner piece #4》 (1976)。
索爾‧勒維特的牆壁彩繪作品 #522 (1987)。
在建築技術越來越現代的同時,生成式藝術也開始蓬勃發展,藝術家和建築師的工作都開始將三度空間簡化為抽象的二度平面。
此外,在這兩種情況下,創作者和作品之間存在著非常獨特的關係。生成式藝術家在電腦上寫入演算法,接著電腦會根據程式碼的指令生成結果。建築師將腦海中想像的建築物轉化成圖紙,以便他人能夠根據其指示著手進行建築工作。索爾‧勒維特用以指示的設計藍圖和施工文件類似,只是把機器助手改成人類助手而已。
指示之間的藝術
如今,我們看到一種利用演算法,甚至是將其遊戲化的新興體驗式藝術形式。許多生成式藝術家推出系列作品,根據藝術家各自的算法即時生成藝術作品。在產生結果的過程中有一定的隨機成分,不過收藏家通常可以在下單前預覽以大致了解作品的樣子。
這就和索爾‧勒維特的創作一樣,演算法提供了創作的指示,觀眾則成為創作過程的一部分。巴西藝術家P1xelfool在今年春季於香港展出的《hälo》,就是這類體驗的一個好例子,而藝術平台fx(hash)在2022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期間策劃的展覽也是如此。
在上述這兩個例子中,觀眾並不知道自己會買到哪一位藝術家的作品,也不清楚每一次創作的成果會長什麼樣子,但等到展場的大螢幕秀出鑄造的作品,他們就知道買下的是這件作品。
從80年代以來,香港一直是幾何藝術的重要據點,當時就有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在1989年成為該座城市天際線的焦點。由於其所在位置帶來的各種挑戰,讓貝聿銘花了好幾年時間來規劃設計。他的設計著重於空間,包括建築本身和建築對於整個天際線的影響,最後使這棟大廈的結構成為建築學上的奇蹟。
香港中環的中銀大廈。Photo Credit: Chapman Chow / Unsplash
從中銀大廈的設計中,你會發現一種類似極簡主義的美學,以及對於空間使用的細心,這也都存在於索爾·勒維特的作品裡。索爾·勒維特的牆壁彩繪和貝聿銘的建築都試圖改變其周圍的空間。如果你知道這兩人曾在貝聿銘的紐約建築事務所共事,大概就不會感到意外了?這些藝術家透過幾條垂直交叉的直線,加上使用色彩、光線或不同的素材,為看似極簡的作品帶來了深度。
從物理空間到虛擬世界前沿
最近紐約舉辦了幾場重要的藝術和NFT藝術活動,例如「NFT.NYC」和「閃耀時光」(Bright Moments) 快閃藝廊的開幕式。
在四月裡,整個時代廣場放眼望去都是NFT藝術品,數位藝術被印製在平的、彎的各種不同的表面上。NFT畫廊裡沒有畫布,只有螢幕,而手機應用程式則利用擴增實境技術將看不見的雕塑展示在眼前,讓虛擬物件變成了實體。
紐約的藝術家在努力調度數位藝術和物理空間之間的聯繫,而香港的藝術家則將心力用於另一種抽象藝術形式的物理特性。
KEF是世界上第一個創作出NFT的高階聲學品牌,他們正透過自有的音樂藝廊探索聲音的幾何學。他們2022年時與fx(hash)和Parameta工作室合作,推出自己的創世收藏品《Absorbed》,邀請位於香港的KEF音樂藝廊的觀眾一起沉浸在聲音裡。
由於KEF音樂藝廊的特殊聲學設計,其反映、展示聲音的方式是傳統藝廊和博物館無法做到的。他們展出包括Marcelo Soria-Rodriguez、Andreas Rau、林經堯和Hieroglyphica等傑出的生成式藝術家作品,聚焦於人類本身透過聲音來改變和轉化的狀態。
展出的每件作品都在探討同一個問題:噪音是在哪個過程變成高音質的聲音?是喇叭、耳機、還是音樂藝廊的聲學設計等實體感知,讓聲音更加完整、豐富、具體?還是其實是藉由數位代幣化的過程,透過身份和社群的編碼,讓高音質的聲音漸漸跨越純粹的聲學領域,進入到元宇宙的虛擬前沿?
對於這類深入「體驗」細節的前瞻性藝術活動而言,聲音將是下一個能發揮建築和概念上才華的領域。
阿爾卡(Arca)是一位曾經與肯伊威斯特(Kanye West)、碧玉(Björk)合作的製作人,像他這類的藝術家已經在使用人工智慧創作音樂,比如以室內溫度和人數等因素作為創作基礎。這種介於現場演出和錄音音樂之間的聲音體驗,在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常見。
如果要把這樣的概念實現在元宇宙裡,也同樣會充滿冒險。
由電腦、網路、加上現在的Web3所驅動的技術和文化革命,已經讓人們想法上改變的速度更加飛快。藝術家和建造者如今工具在手,將會持續讓我們看到種種過去的不可能,皆在未來化為現實。
在物理世界中,我們所理解的一切事情都有可能因為震動和變形而發生改變,從一種存在的階段化為全新的狀態。我們有一套可遵循的原則,知道如何使用對稱、如何編碼、如何鑄造。但要是我們完全採用另一個不適用物理定律、蘊含無限可能的世界,又會發生什麼事呢?
這篇文章是與Parameta進行的內容配合。
Cover Credit: KEF
喜歡NFT藝術作品?立即點擊 ☛ 一起踏入生成式聲音藝術的世界
文 / Virginia Valenzuela(原文發佈於SOL英文網站)
翻譯 / B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