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灣新銳唱片設計師于薇:「我擅長的風格,可能是有點陰暗?」

「我比較擅長的風格,可能是有點陰暗?」
一邊找尋恰當的詞彙,一邊釐清腦中的思緒,說起話來還有些稚氣未脫,同時也展現出對設計的熱情與積極,而她正是台灣首座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得主,現年24歲的新銳設計師——于薇。
回溯創作的起點,于薇有些羞赧地透露,她在國中時期迷上韓國團體,「當時第一張買的專輯是SHINee的《Sherlock》,拿到實體的時候非常驚訝,原來專輯不只能使用普通的膠殼,居然還可以做得那麼精緻!」談起昔日的愛好,于薇難掩興奮地娓娓道來,這就是她對音樂產業和設計領域萌生興趣的開端,而就讀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的期間,她無意間發現國中學長的樂團Theseus忒修斯正在招募設計,於是便毛遂自薦,自此展開音樂專輯設計之路。
勇於嘗試各種可能的設計
設計師的使命,是在符合業主的預期和追求自我實現中,取得一個平衡狀態,于薇表示自己一直以來都很注重每一個細節,儘管有諸多限制也寧可多花時間,呈現出最接近理想的版本。「我主要使用Photoshop、AE、TouchDesigner進行圖像設計,製作唱片設計的時候會以影像為主,最近正在努力學裝幀、印刷中。」
縱使與李政瀚以第二代馬蘭吟唱隊和董事長樂團的作品《八歌浪Pakelang》,聯名榮獲葛萊美的「最佳唱片包裝設計獎」,但在設計這條路上她自認仍是菜鳥,抱持著虛心學習的心態,不侷限任何形式的創作,以開放的心胸去嘗試各種可能性的設計。
于薇有一份關於商業設計的正職,是利用閒暇之餘接專輯設計工作。「對,我覺得最困難的點是時間有時候會太趕,可能來不及仔細思考概念就直接上工了,不過如果把三個月都排空專做專輯的話,又會有點擔心繳不出房租,所以要再加強時間管理呀!」她進而分享,通常要構思一張專輯封面的設計,首先會聽創作者的音樂作品,以及了解製作該歌曲的概念和故事背景,並進一步透過歌詞內的關鍵字,統整融合為作者想表現出的視覺。
靈感來自生活的觀察與累積
然而,于薇善於應用很多材質合成所進行的影像創作,因此從事專輯設計都需要耗時許久。這種時候,日常搜集靈感的媒介顯得更為重要,「Pinterest和Instagram,或是國內外設計工作室的網站,還有在Patreon上也有學很多軟體技術。」
她不藏私,細數著平時吸收養分與獲得靈感的來源,另一方面指出無論是哪個國家的設計師都會有優勢和劣勢,但也坦言非要說的話,能以台灣美麗的海岸與山脈作為專輯包裝概念設計(例如《八歌浪Pakelang》),或許就是專屬於台灣設計師獨有的優勢了吧!
「可是,雖然實體唱片可以用裝幀詮釋全部歌曲的故事和概念,但若是數位唱片封面設計,需要在長長的歌單中讓人一眼看出,且在一張小圖的範圍傳達歌曲的意境。」談起她最愛的設計,于薇開始分析兩者在製作上,所需注重的細節仍有些微妙的不同。
訪談至此,不禁好奇于薇是否有得意之作?「忒修斯的第四張創作EP《會飲》!」她的眼睛像是發出了光芒,解釋《會飲》的封面概念是來自於柏拉圖所著的《會飲篇》,以及忒修斯想傳達⼈們窮盡⼀⽣,都在尋找⾃⼰另⼀半的意涵。為此,于薇特意將封面使用黑白影像合成,巧妙體現出故事中被分成兩半的⼈類,⽇夜思念著另外⼀半的⾃⼰的意象。
接近訪問的尾聲,于薇如釋重負地笑著說:「得獎之後被很多人關注,很不習慣講這麼多話。」她覺得自己原先傾向用打字的方式溝通,但在參加眾多公關活動之後,似乎比較敢面對人群了,「但也變很不敢講話,很怕講錯話」,她略顯無奈地表示。
最後,這位創作能量備受期待的設計師提到,近期準備製作兩張唱片,其中一張專輯的內頁,能如願拍攝她一直想嘗試的女體攝影,並搭配不少運用動畫軟體製作的視覺。而另一張專輯設計,則是來自合作很久的樂團,「可以盡情發揮不受限制,最近的工作都滿自由的,很開心!」彷彿看到她悄悄地摩拳擦掌,在設計中自得其樂的雀躍模樣。
All Images: 然點設計工作室
延伸閱讀 ☛ 100張讓人過目難忘的創意唱片包裝
文 / Summer Wu
不正常的正常人,現為自由編輯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