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將如何改變未來的音樂?

最近爆紅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人工智能(AI)熱潮,它除了再度喚起我們對AI的幻想,包括它無所不能地像人類般思考,也引發了AI逐漸佔據人類生活而產生的隱憂。猶記得在1982年的經典科幻片《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的情節,人類與AI之間的相愛相殺,難道在眨眼之間已於現實中開始成形?
立即訂閱Apple Music無廣告聆聽以下歌曲。
一切源頭還得從艾倫·圖靈說起,這位數學天才在1950年發表的一篇重要論文《計算機與智慧》(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首次談論人工智能,為日後的電腦技術立下標竿。當時圖靈問了一句引人深思的話:「機械會思考嗎?」並由此發展出他最著名的「圖靈測試」(Turing Test)。接著他再超前提出一個極具爭議的論點:「如果一台電腦能夠欺騙人類,相信它也是人類,那它就是有智能的電腦了。」這不就跟我們如今的電腦技術相當吻合了嗎?
說回音樂,搖滾變色龍大衛鮑伊(David Bowie)可說是趕上AI趨勢的先驅之一,原因是他那張大膽但卻令人困惑的概念專輯《Outside》(1995)。事情是這樣的,鮑伊為了模仿先鋒小說家William S. Burroughs的創作風格,先從雜誌和報紙隨意找出沒關聯的詞句,然後用了蘋果公司研發的Verbasizer程序,再把這些詞句輸入進去,軟體隨之寫出了全新的歌詞,鮑伊便藉由歌詞的意境來創作音樂。所以嚴格來說,這可算是音樂史上用AI技術(Verbasizer軟體)進行音樂創作的雛形之一,而這張常被人忽視的《Outside》專輯應被記一功。
未來我們還需要作曲家嗎?
在2016年,索尼公司(Sony)研發了一個名為Flow Machines(FM))的AI程序,來協助音樂家捕捉音樂靈感。Flow Machines具備了人工智能的特質,就是能對音樂進行分析與學習,音樂家可以跟AI程序進行互動,透過互拋音樂點子的方式,共同完成一首作品。索尼公司隨即便在官方YouTube釋出了〈Daddy’s Car〉,這首乍聽之下像是披頭四的歌曲,堪稱是由AI創作的第一首曲子。消息傳出後嚇著不少人,一般人都對〈Daddy’s Car〉的音樂流暢度及真實感都嘖嘖稱奇,直言我們未來還需要作曲家嗎?
點擊聆聽:〈Daddy’s Car〉
猶如開啟了潘朵拉之盒,由AI程序創作的音樂陸續登場。接下來就是流行歌手Taryn Southern在2018年推出的專輯《I AM AI》,開宗明義讓大家知道這就是由AI創作的作品。隨後,許多音樂人如Arca、Toro Y Moi和荷莉·赫恩登(Holly Herndon)等都開始涉入AI,利用這種新技術來開拓他們的音樂視野。我們可以想像未來的音樂場景宛如科幻片,上演複製人與人類之間的交戰戲碼,屆時我們或許將無法辨認人類創造的作品了。
人人都是技術員
一般來說,當歌曲在錄音室完成錄製後,隨後操控歌曲生殺大權的,便屬混音師。這個極為神秘的專業身分,在印象中,就是那位被一台台昂貴儀器或音響圍繞著,然後坐在充滿無數按鈕的調音台面前埋頭苦幹,猶如科學家在做實驗的傢伙。
一位好的混音師,絕對能提升一首歌曲的質感。譬如英國混音師馬丁·漢內特(Martin Hannett)在80年代中葉,把Post-Punk鼻祖歡樂分隊(Joy Division)粗糙的龐克稜角磨平,樹立了獨特的冷冽暗黑美學,足足影響了80至90年代的Post-Punk樂潮。再舉一個大家熟悉的例子,就是披頭四(The Beatles)與傳奇混音師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之間的微妙關係。喬治·馬丁擅於利用混音台做出巧妙的聲音處理,協助披頭四釋出一首又一首的經典之作,所以喬治·馬丁也被譽為披頭四的「隱形成員」。
到了如今的AI時代,強大的AI已能做出機械學習(Machine Learning),並透過大量數據和演算法去解決歌曲的混音決策。這就衍生了許多網上的智能服務,如landr.com就提供了母帶處理服務,你只要上載你的音樂,它就能在瞬間利用演算法給你做好母帶的版本。
這種既不須花費高昂費用,又不必學習複製技術,但又可獲得專業錄音室的母帶效果的服務,已對音樂行業造成重大影響。專業錄音室和混音師或在未來逐漸式微,成為夕陽產業,從19世紀至今的人手調節音色技能或許會經歷一番改革,但當中的隱憂還是我們以後會不會只聽到如倒模一樣的智能音色呢?
孰真孰假的演出
瑞典流行天團ABBA在2021年推出的年度專輯《Voyage》,有一個相當有趣的現場演出策劃。在演唱會當天,76歲的ABBA成員安妮-弗瑞德·林斯塔德(Anni-Frid Lyngstad)拄著拐杖前往倫敦的《ABBA Yovage》演唱會,在台下觀賞年輕的自己在台上奮力演出。這宛如科幻片情節般的場面,就是ABBA的首場虛擬演唱會,上演了現場演出的歷史性一刻,為ABBA創造了永不落幕的夢想。
著名的特效公司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在五個星期內,用了100台以上的相機,捕捉了ABBA四位成員身上的每一個動作,完完全全將他們數字化。然後再用了五年時間,結合3D建模與AI技術,成功以ABBA在70年代的巔峰狀態為藍本,打造了ABBA的數字替身(ABBAtars)。當然數字替身也非新鮮事,虛擬天團Gorillaz早在2001年就玩過這種把戲,但ABBA這次是用了空間捕捉影像(Volumetric Capture)技術,讓數字替身顯得更為立體,彷彿置身在觀眾面前。
這場《ABBA Yovage》虛擬演出大獲好評,門票供不應求,導致主辦方計畫把演唱會延長至2026年。這個異常成功的音樂策劃,激活了音樂產業的巨大野心,而紛紛出現了許多奇思妙想,包括讓已故藝人重新復活,然後進行沒有時間限制的現場虛擬駐唱(滾石樂團的主唱米克·傑格(Mick Jagger)就渴望將自己數字化);或讓現場演唱會像電影般在全球同時虛擬上映(這一步已經開始了)。屆時,所謂的真正「元宇宙」世界觀會否藉著AI技術而實現?如今的一切或許只是開端,就讓未來告訴我們吧。
Cover Credit:Xu Haiwei / unsplash
立即點擊 ☛ 看音樂NFT如何掀起熱潮
文 / Can Can
鍾情沃荷的金寶湯罐頭,又熱愛音樂的罐頭先生。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