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還可以多創新?盤點2021年特效電影

當許多劇情片和恐怖片,都得依賴特效後製取得更符合創作者所要的效果,特效一詞已不再是魔幻、科幻、動作、災難類電影的專利。劇情片如《愛爾蘭人》(The Irishman)的三位影帝都是靠電腦特效來修飾臉上皺紋以符合角色年齡,驚悚片《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也是靠“綠人”來獲得螢幕中隱形人效果,甚至恐怖片《陰兒房》(Insidious)都有特效成分調配的鬼怪鏡頭,諸如此類以爲不需要動用特效的電影,殊不知還是“偷偷”地瞞過了觀衆。
在電影《愛爾蘭人》中,導演馬丁史柯西斯用特效修飾男主角臉上的皺紋。
李安的兩部每秒120格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和《雙子煞星》(Gemini Man)都吃下敗仗,全球只有極少數影院能符合播放未來3D影片的條件,而台灣影院僅有一家能播放未來3D影片的規格。
猶記得《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普通數碼規格搭配3D立體效果上映,畫面質感有種難以言喻的突兀感。李安導演不斷在追求影像技術上的突破,120格、4K、3D,當然有的東西必須拿捏與取捨,追求120格高畫質的影像就必須捨棄多年來的電影膠捲質感,剩下的就是用時間來讓觀眾適應新技術和新體驗。
電影不都是從黑白電影到彩色螢幕,舞台劇到平面,數位影像到立體效果,在百年之間逐漸演變而來的新媒體嗎?
能播放120格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影院,台灣也只有一家。
未來趨勢:觀眾可以決定結局
影院不斷配合影片的新技術而提升了許多軟硬體設施,從3D影片的立體眼鏡,4DX的搖動椅子,近乎被影像圍繞的270度三面螢幕,IMAX全屏的無阻擾體驗,每一種設備勢必要讓觀眾體驗到超前的觀影過程。然而這些所謂的嶄新技術,或許尚未能滿足一些老司機的期許,如果能在男主角倒翻一瓶果醬後,觀眾即能嗅到草莓果醬的氣味,或女主角處在水深火熱的地獄,觀眾的體感擁有炙熱的溫度,這種“身歷其境”的超立體效果恐怕才是下一個值得期待的新技術。
未來的趨勢:觀眾可以決定你要看的結局,《黑鏡:潘達斯奈基》只是一個開始。
英國神劇《黑鏡》(Black Mirror)的番外篇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在電視播放時和觀眾玩了個小游戲,就是能讓觀眾參與和選擇電影的結局,從選項上為主角選好下一步,再透過演算法來完成接下去的劇情,因此綜合所有觀眾的參與而產生每一個不同的結局,最終電影總時長為5小時,全都是主角不斷重複又有些差別的路線和動作,這種和觀眾互動的手法相當人性化。
然而腦洞可以再開闊一些,在大螢幕上,觀眾可以選擇第一人稱視角來進入電影的多角度,例如可選項電影中的男女主角或反派一二號,只要在事前先選擇特定段落和心儀的反派一號視角,電影播放到了這個段落後,觀衆將只會以反派一號的故事線爲主,并且不會看見或知道其他在故事中的主角或配角的行動跟走向是什麽,直到該段落結束,就切換到常規的電影主鏡頭。
如果在觀看《哥吉拉大戰金剛》(Godzilla vs. Kong)時選擇了前者,兩大巨獸開戰期間,將會以哥吉拉的視角去迎接金剛的揮拳和毆打,完全沉浸在這股堪比VR游戲,卻又更刺激和滿足的觀影體驗。倘若電影能達到如此和觀眾參與 “演出”的地步,將會是一股新穎又前衛的新風向。
特效電影繼續餵養影迷
每年總有一字排開的大製作或續集電影排檔上映,觀眾會發現能被電影公司砸重金投資的多是續集電影,當中又以科幻片居多,因此才有了每年不可或缺的“特效電影年”。
《侏羅紀世界:統霸天下》(Jurassic World: Dominion)到底會否成爲導演柯林·特雷沃羅(Colin Trevorrow)口中的“科幻驚悚片”?第三集能繼續看見熟悉的史前巨獸之外,導演揚言要創造一個人龍共存的嶄新世界。演員繼續在綠幕前投入地表演,而後期特效調製的恐龍是否和演員動作一致毫無違和才是關鍵,加上1993年第一集《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的主要演員山姆·尼爾(Sam Neill)、傑夫·高布倫(Jeff Goldblum)和蘿拉·鄧恩(Laura Dern)將悉數回歸,令該片未開拍已話題性十足。
同樣是“巨獸類”科幻片的《哥吉拉與金剛》,兩大熒幕巨獸首度同框比拼。哥吉拉縱橫大螢幕多年,從日本TOHO公司旗下的電影系列,一直到2019年之間已有32部相關電影問世,金剛同樣不遑多讓,歐美觀衆對它熟悉程度不亞於前者。
兩者能碰頭交手,主要是華納電影公司依然對於“怪獸宇宙”計劃大感興趣,但打從兩部怪獸片《哥吉拉:怪獸之王》(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和《金剛:骷髏島》(Kong: Skull Island)的口碑都不佳,空有瑰麗畫面和超讚視覺效果以外,觀衆原本期許看見更多的巨獸交戰也草率處置,就連第一集《哥吉拉》中的恢弘氛圍和驚艷的第一人稱鏡頭均消失不見,這可是許多科幻電影常忽略的主要元素,繼而使得新一集的吸引點顯得疲憊乏力,目前還處於觀望狀態。
《哥吉拉與金剛》,兩大螢幕巨獸首度同框比拼。 Photo Credit:華納兄弟
因爲全球疫情反覆無常,歐美地區確診新冠肺炎人數每日創新高,不少電影院關閉與暫停營業,導致全球第一大票房倉的美國市場回天乏術,所有本該寄望在2020年製造票房印鈔機的續集系列和超級英雄電影全數撤檔。
然而2021年還是有不少值得期待的超級英雄電影,《新自殺小隊》(Suicide Squad 2)的參演人數全面升級,從預告片來看,電影硬派火爆的風格沒在客氣,延續了首集的調皮喜感。諷刺的是導演詹姆斯古恩(James Gunn)從漫威的《銀河守衛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系列去向不明後,立即下馬威接手執導華納兄弟的《新自殺小隊》,個人風格顯而易見,加上人多勢眾的演出團隊,為DC作品再注入一支强心針。
還記得《猛毒》(Venom)的最終大戰,猛毒撕裂面孔的一幕嗎?精細的特效將猛毒分解又迅速融合時,把血管、骨架、肌肉紋理等等弄得驚人且細膩,而據聞《猛毒2》(Venom 2)和湯姆·霍蘭德(Tom Holland)飾演的蜘蛛俠亦有機會同框演出,勢必再擴充漫威宇宙故事線。
從吸血鬼到蝙蝠俠,羅伯·派汀森能演活讓人幾乎審美疲累的角色嗎?
至於一向走寫實黑暗風的蝙蝠俠呢?華納自《黑暗騎士三部曲》(The Dark Knight Trilogy)和《小丑》(Joker)電影大獲成功后,混在DC宇宙的蝙蝠俠一直被重啓,出現多個版本,對觀衆而言是否出現審美疲累?
曾經披上蝙蝠裝的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在DC宇宙游蕩過《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和《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後,再度移交由羅伯·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主演新版《蝙蝠俠》(The Batman)。它不屬於DC宇宙的一份子,主要講述年輕版本的布魯斯·韋恩(Bruce Wayne)在高譚市成爲蝙蝠俠第二年後打擊罪犯的故事,并且分配了由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飾演的企鵝人,以及謎語人為主要兩大反派。
華納手中的王牌甚多,原本寄望《怪獸與牠們的產地》(Fantastic Beasts)系列能攜帶哈利波特的餘溫,繼而大撈這個IP,但可惜第二集無論在口碑與票房上都不盡人意。第三集又歷經強尼·戴普(Johnny Depp)換角風波,但是特效炮製的神奇怪獸和精緻的魔法比拼,相信哈利波特系列老粉絲依然會乖乖埋單,再赴一場神奇之旅。
讓人望穿秋水的《阿凡達》(Avatar)究竟能否在一片超級英雄大片中再度火熱?只聞樓梯聲將近11年的續集終於有了開機眉目。精益求精,十年磨一劍的導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曾帶來3D立體電影的一個里程碑,全面升等的視覺效果,超前衛的潘朵拉星球,讓人從突兀到入戲,再從震撼到感動。
《阿凡達》的續集將會三部連拍,如今沒有丁點關於故事内容和特效賣點的消息,從坊間流出的消息來看,續集將創造一個水下的潘多拉世界,如消息屬實,將期待看到導演如何鬼斧神工的讓觀衆身臨水底世界,再創業界先河。
2021年串流平台有更多令人期待的漫威和星戰作品?立即 ☛ 點擊閱讀。
Cover Image: Universal Pictures
文 / 振宇
視電影為第二生命,看戲無下限的電影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