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自然「共生未來」:2035 年,聽懂樹木的語言

我們或許都聽過這樣的童話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男孩時常到蘋果樹下玩耍,蘋果樹也一直疼愛著這個小男孩。後來小男孩漸漸長大,與樹相處的時間變少了,樹非常失落。有一天,男孩回到樹的身邊,和它說他想要買很多玩具,樹於是把自己身上的蘋果都摘下來,讓男孩去賣錢買玩具。又有一天,男孩和樹說他想要去遠方生活,樹於是砍下自己的樹枝和樹幹,讓男孩造船蓋房子。最後,樹只剩下一截樹墩。很多年後,男孩老了,他回到樹的身邊,然而樹已經不如往昔,有蘋果讓男孩吃、有樹枝讓男孩蕩鞦韆。男孩告訴樹,說他也老了,只要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樹於是快樂地讓老男孩靠在它的樹墩上,讓他安穩地睡去。
這個故事述說大自然的無私奉獻,亦提醒著人們,永無止境的貪婪將導致地球資源的耗竭。如果有一天,樹和人的交流不再只是童話故事,而是真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並能提供人們更多警訊,那會是怎樣的境況?在 2035 年,人類也許真的可以達成理解樹木之間的交談訊息,與樹木共生共存,共創人與自然的和諧未來。
前瞻設計裝置,發展地球的可續性
在去年的荷蘭設計週(Dutch Design Week),跨界設計師 Romy Snijders 以「共生未來」為核心概念,研發出一個設計裝置,讓人可以理解樹木之間的交談訊息,從而達到人類與自然共生的「新常態」。
我們如今活在「人類世」(anthropocene),意即人類的行為開始引起全球性生物物理變化的時代,人類的每一個舉動都會牽連大自然,而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失衡,就是導致地球毀滅的最大因素。
人類得以存活至此是因為其物種的獨特性,絕處逢生的能力讓我們在各種困境中創造生機,如果得以與大自然繼續共生共榮,會不會是更美好的未來呢?
真菌為橋樑,傳達樹木的難言之隱
人類透過網路串流共享資源,如果樹木之間也有自己的網路,會發生什麼事?Romy Snijders 假設樹木是透過真菌的菌絲體(mycelium)互相溝通,於是她設計了這款裝置,由真菌負責傳送樹木分子之間的信號。如此一來,樹和真菌之間的溝通就可以提供更多訊息以用作生物指標,讓人們掌握大自然的密語。舉例來說,與樹連接的菌根菌(mycorrhizal fungi)種類數量可以告訴我們森林的污染程度。
裝置看似簡單,實則功能非凡。工具 #1 架設在樹身上,透過不同爪的支點接收和傳送樹所發出的信息。工具 #2 則是插入樹木菌根菌的菌絲體,所探測到的訊息將轉換為聲景,讓人聽見也方便讀取。
透過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我們可以得知構成生態系統的複雜關係,並從中找出讓生物延續生命又或重生的法則,以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壞處。
為未來而設計的荷蘭設計週
每年十月末,荷蘭科技工業大城恩荷芬(Eindhoven)都會舉辦荷蘭設計週,散佈在城市一百多處的裝置和展覽,短短九天就能吸引 35 萬人,其中包括設計師、學生、品牌廠商和民眾。
荷蘭設計週著重於「未來的設計」和「設計的未來」,強調作品必須具有創新視野和跨界創作,從而激發了更多原生概念和創意能量。雖提倡未來的設計,但作品力求務實,重視設計的功能並以能夠幫助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為旨。除了生活層面,荷蘭設計週也關注荷蘭在地及國際社會議題,除了例常四百多場展覽外,也會舉辦講座、研討會和設計大獎。
雖說 2020 年因疫情關係取消了所有現場活動和展覽,但主辦單位還是將籌備了一年的心血採以線上展出,以數位形式呈現各種展覽、講座和視訊會議。
活棺材,重現生機
除了幫助延續地球壽命的「共生未來」裝置,另一位參展的設計師 Bob Hendrikx 與團隊也研發了世界首個活棺材。棺材原料同樣取自蘑菇菌絲體,能將已經死亡的有機物或污染物轉化為植物,滋生幼苗。分解過程需時二至三年,不只人體的廢物質可以轉換為養分,連棺材四周的土質也會有所提升。
設計的功能不僅在於美學呈現,更多的是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荷蘭設計週的舉辦,無疑為地球各個物種找到了更多延續命脈的方法。
想聆聽更多大自然的聲音?立即點擊 ☛ 體驗一場線上聲林之旅
Cover Image: PNW Production / Pexels
文 / 黃紙羊
以文字工匠為一生志業的人,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