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控制建築物的聲音嗎?

「住在城市裡好嗎?」網絡上不乏這樣的討論。全球有超過50億人居住在城市地區,預計未來還會持續攀升。各個繁榮城市在過去不斷想方設法加強吸引力,吸納國内外人才,發展蓬勃卻始終擺脫不了後遺症,除了「塞」,便是「吵」。
人們的居住場所密集,很多時候需要共享空間。尤其新冠疫情爆發後,更多人需要在家工作,如何降低内部和外部噪音的影響,凸顯了室内聲學的重要性。英國健康與安全委員會(HSC)就曾建議,為了改善大眾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在校學習和縮短住院康復時間,應在建築物設計方案中納入低噪音源。
國際知名聲音和通訊專家Julian Treasure曾在TED演講上這麽説:“現有的建築是用眼睛設計,而不是用耳朵去設計的,如今我們正進化到『為耳朵設計』的新時代。”他是Sound Agency首席執行員,Sound Agency是一家建議全球企業(包括辦公室、零售商、旅館)如何使用聲音的公司。
無可否認的是,聲學設計是建築師的必備知識。在空間中「聽到的」會影響我們對建築的欣賞,還會影響我們的生產力、學習能力、睡眠、舒適度等。根據功能,不同的建築物或房間有各自的聲學要求,所有的頂尖建築師都會把聲學層面的問題納入考量範圍。
嚴格來説,聲學是一個跨領域的學科,建築聲學(Architectural Acoustics)包括了建築物聲學(Building Acoustics)和室内聲學(Room Acoustics),而人耳對聲音的感知取決於建築物内的混響(Reverberation)和吸收水平。事實上,即使是睡眠中,我們的外耳、中耳和内耳也分別接收、傳輸和檢測聲音。
點擊觀看:Julian Treasure在TED分享建築聲學
提到混響,就不得不提賽賓(Sabine)公式——混響時間近乎與房間體積成正比,與房間總吸聲量成反比。混響也稱殘響,指的是在一個空間裡,音源停止後,短暫殘留的聲響。簡單來説,就是聲波遇到障礙(牆壁、天花板、地板、家具等)會多次反射,反射的同時反射面會吸收部分能量,直到完全消失。表面越是光滑,障礙物吸收的能力越小,柔軟的表面則吸收得越多,混響的時間也就相對短。
對音樂廳、劇院、禮堂、博物館、圖書館這些對聲音和噪音控制有所要求的場所來説,混響時間的長短又尤爲重要。聲學工程師能夠透過添加或減少吸聲材料如布質沙發、地毯、聲學畫或特殊的天花板塗層來控制混響時間,從而操縱一個地方的聲音品質。
圖片來源:Toa Heftiba / Unplash
你愛去的咖啡館越來越吵,該如何是好?
咖啡館是時下人們愛去的場所,有的人只想安靜做自己的事,有的人是去洽談工作的,還有的是去會友聊天,若沒有考慮到聲學環境,則無法給予顧客良好的體驗。
美國雜誌《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記者發現,在紐約,即使是相對安靜的咖啡館,噪音也達73分貝,離對人類有害的85分貝並不遠。人們的輕聲交談、收銀檯電腦鍵盤的聲響,還有餐具與桌面碰撞的聲音都格外清晰。而這歸咎於建築設計。現代主義、極簡主義讓這些餐廳、咖啡廳的設計傾向擺設稀疏、天花板高且外露,另外,柔軟的陳設如地毯、厚窗簾和紡織材料的裝潢幾乎沒有。簡約設計的傢俱大多表面光滑,有的咖啡館還會爲了設計感採用硬木質地的地板,但這些材質吸收聲音的能力並不佳。
除了需要在裝修和裝飾上注意吸音效果,完善的隔音效果也不可忽視。畢竟咖啡廳還是需要有一定的語言清晰度,否則你和朋友坐下來打算暢談一番,卻總是聽不清對方的話,這也很令人煩躁吧!只是,我們當然不想其他人也聽見我們的談話内容。咖啡館的聲音阻斷可以是一整面的牆、配以植物的矮牆或是簾子,既能保障語言清晰度、私密度,又不破壞整體裝潢。而你自然也知道,咖啡廳大多會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這些音樂除了讓人放鬆身心,其實也充當了背景噪聲,借此保障隱私。
圖片來源:KEF音響
在家享受無噪音空間
現在,看看自己屋內的空間。想像一下,你投資了一套居家音響系統,包括喇叭、擴音器和低音喇叭。某個晚上,你正打算奔赴一場音樂饗宴時,各種雜音混進來,實在是很掃興!少了聲學的考量,就會導致這些不愉快的經驗。
要隔絕噪音污染,訣竅是創建一個既不會太吸音,又不會太反射或擴散聲音的空間。空蕩蕩的房間、硬木地板或石膏板,都容易引起回聲。鋪上地毯,搭配柔軟的家具與陳設,有助於消除回聲。
一個好的聲學設計空間,首先要留意的是「一階反射」(First Order Reflections),即喇叭聲音反射到你耳朵的位置,譬如位於聽眾和喇叭之間的地板、牆壁和天花板等結構。另外,除非有完善的隔音效果,否則音響系統千萬不要安裝得過於靠近牆壁。
每個空間都擁有獨一無二的組合,因此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能請專業顧問給予指導那是最好,如果不行,何不上網找一些指南,或到音響發燒友論壇上與人交流,如此一來,打造符合聲學設計的空間就不再是難事一件。
Cover Image: Debora Pilati / Unsplash
延伸閱讀:
文 / 不多
曾經媒體人,如今傳播者。營銷世界裡闖蕩,對内容企劃的熱忱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