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用日常用品做出了超酷的藝術品

藝術品的概念,從雛形開始,再逐漸變成創作實體,是一個偉大的過程。在消費過程的終端,也是人類無止盡製造垃圾的階段。把垃圾變黃金的方式有很多種,擺在藝術家的手中,透過使用紙張、紙皮箱、塑膠、衣架等等的低成本材質,足以讓一次性材料再生,變成展覽會上高端的藝術品,在設計架構和細節上完全給力,製造了無數視覺上的震撼。
再生、再造,都是這系列藝術品延長物品生命的方式。看著這些療愈系藝術品,好像就不再那麼煩躁了!
聚酯薄膜藝術品
使用牙籤、吸管、塑膠杯、膠帶紙等等稀鬆平常的材料,就能夠製作成大型的有機造型雕塑?沒錯!美國藝術家Tara Donovan做到了。
走進美國紐約的佩斯畫廊(Pace Gallery),你就能用感官去聚焦這個空前絕後的雕塑作品。多件藝術品,全部都是由一種叫做聚酯薄膜(PET)的材料製作而成。所謂的聚酯薄膜,好像是深奧難懂的化學名詞,其實也就是高分子塑膠薄膜。
說回她的創作,Tara Donovan會反復使用聚酯薄膜的材料,通過簡單的堆積,運用讓人歎為觀止的藝術形式,把這些不起眼的材料翻新,製作成讓你意想不到的形狀,譬如她2006年的作品《Bluffs》,就是一件使用紐扣和膠水製作的雕塑品;而多個不具名的作品《Untitled》,可以讓觀眾把自己的聯想和感受帶到作品體驗中去。
這些驚世駭俗的作品怎能不頒獎給她呢?她曾囊括2005年的Calder Prize和2008年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還曾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UCLA哈默博物館舉辦個展。
點擊瀏覽:Tara Donovan作品
紙藝雕塑
抱著「修復人與大自然關係」的理念,哥倫比亞藝術家Diana Beltran Herrera用紙藝雕塑的方式製作出無數的作品,栩栩如生姿態煥發出的生命力,從紙的形式躍然而上成為受矚目的藝術品。
32歲的Diana Beltran Herrera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2010年,在Jorge Tadeo Lozano大學考獲工業設計學位後,她隨即投身設計領域,做過畫家、陶瓷雕塑。她對紙張藝術頗有想法,使用高超手藝,選用隨手被人丟棄的材質,如電線、紙板和塑膠,製作出逼真討喜的昆蟲、魚類和植物雕塑,而她最得心應手的就是披上立體羽毛的紙藝雕塑鳥,配色活潑,形態逼真。
Diana累積了知名度後,陸續在歐洲、亞洲和美國舉辦展覽,也承接了不少紙雕設計工作。她在近幾年更挑戰自己,把郵票立體化,以紙藝雕塑的形式表現出郵票的內容,為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越南、汶萊、新畿內亞等國家設計大型郵票。她甚至提供修復工作,用水彩為馬來西亞一只紙雕三趾翠鳥翻新顏色。
雖然Diana的作品看起來都是裝飾品,但她想貫徹的主題是大自然生物的美麗與脆弱。她用自己的方式呼籲世人:大自然如此美麗,請不要在不知不覺中把它給毀滅了!
點擊這裡:看Diana Beltran Herrera的人物專訪
建築系雕塑模型
牙刷也能長出鐵塔?日本廣島視覺藝術家巖崎貴宏(Takahiro Iwasaki)不斷顛覆視覺雕塑,無論是大型作品,還是微型景觀,就是要捉住你的視線。
巖崎貴宏運用的創作材質很特殊,都是一些平時隨處可見的生活用品,從雕刻成捲的膠帶到毛巾、襪子、書籍、塑膠垃圾、廢棄牙刷,都能在他手中轉變為複雜精緻的雕塑。從毛巾抽出來的線可製作成小鐵塔;從書簽中可延伸出小吊車;從廢棄物中可建構驚人的古蹟建築。
這種介入日常的方式是一種隱喻的表現方式,每一個雕塑,就像是喚醒觀眾感官的藝術品,小細節在無序之中悄悄騷動,看似荒謬詭譎,卻感覺生命力在跳躍。
他的多個反射模型(Reflection Model)作品,也和歷史息息相關,像是廣島原子彈爆炸對城市的破壞,反映的是原子能、資源開發等等問題,從另一個視角還原日本的面貌。
點擊瀏覽:巖崎貴宏作品
硬紙板城市裝置
遠離貧民窟的城市規劃,就只能是烏托邦?菲律賓藝術家Alfredo 與Isabel Aquilizan夫婦,用丟棄的紙板箱製作出理想中的城市模型裝置。
以生活經驗為基礎,所有的親身經歷都是絕佳的靈感泉源,也是一面生活的鏡子。困境和契機,成就了新關係和新機會。當藝術成為一種社會語言,Alfredo 一家就以這種方式與世界溝通,曾於全球各地展出其創作品,包括威尼斯、新加坡、菲律賓等。
他們於2006年從菲律賓移居澳洲,作品透過社區參與方式,以「遷移」和「流離失所」為創作主軸。許多大型的裝置藝術作品,都是在反映自己的移民經驗,同時充當跨越邊界的交流和溝通橋樑。
一個由數百隻手製小飛機組成的巨大懸浮雕塑,主題是In Flight: Project Another Country,裝載著成人和孩童日常生活中的回憶。Last Flight 和 Wings III雕塑則是由二手橡膠拖鞋製成,同樣表達對新生活的渴望。
點擊瀏覽:Alfredo與Isabel Aquilizan夫婦作品
衣架藝術裝置
不起眼的衣架集結起來,竟然是立體感爆燈的造型裝置藝術!
David Mach是英國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家之一,堪稱創作藝術的奇葩。他在早期多以戲劇性十足的大型裝置雕塑而聞名。近期,他把創作的心思轉移到日常生活裏的消費物體,以微不足道的素材,如圖書、雜誌、輪胎、地毯、塑膠布、家電、電視、汽車、陶瓷器的動物、傢俱及火柴等等,建構成非凡的藝術品,開闊世人的眼界。
衣架只能扮演配角,默默撐起每件華麗的衣裳嗎?David Mach對衣架十分著迷,於是就把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衣架集結起來,組合成各種立體的造型裝置藝術,像是咆哮的大猩猩、佛陀、米奇老鼠、太空人、鹿等等。
除了衣架,他也會使用其他素材製作成他想要的模型,伸縮性非常高。他就用過火柴製作出許多生動的人物雕像,如卓別林、瑪麗蓮夢露等,看了是不是覺得挺療愈的?
點擊瀏覽:David Mach作品
Cover Image: Alex / Unsplash
延伸閱讀:
文 / JL
在媒體界超過15年,當編輯的歲月裏遊刃於教育、娛樂、休閑、時尚雜誌,但自己的最愛,始終是電影和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