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夏季X-Site計畫藍屋:探索生活中被遺忘的感知本能

身體輕輕放下,你的腳緩緩伸展到遙遠的那端,將一節節關節舒展開來,再慢慢弓成球安放在波浪式的地板上。飛機劃越航道的震耳欲聾與中山北路喧囂的車流在你恍惚的意識交織,遠方的烏雲聚攏,再過半小時雨滴就要穿透藍屋的天井落在你身畔,但無論你還是周遭的陌生人們皆沒有察覺,安安靜靜各自佔據藍屋一角。
台北市立美術館每年例行的廣場計畫「X-site」,試圖在活躍廣場的同時,透過公開徵件與新銳團隊合作打造出兼具公眾性與實驗性的計畫,早已成為每年台北藝文圈注目焦點,而2022年獲得首獎的「藍屋」,則是由一群對於建築有著不同理解的人們,相互辯證思考後所得出的結論。
孔維傑:空間可以被多重閱讀
主策劃之一的孔維傑本身任職於瑞士建築事務所,提及對於藍屋設計目的,他靦腆地表示仍舊是很自我的追求。由於多半時間住在非都市區,他常常對於台北的緊繃和快節奏喘不過氣,即便期待藉由X-site創造人們更多的互動與交流,但他還是在廣場上搭建出一個內斂的環境,提供人們從繁雜的生活中抽離與稍事歇息。

Photo Credit: 邱元甫 Yuan Fu Chiou
藍屋的藍是沉靜、是包容,四周被木材妥妥圍繞,窗戶打在屋頂上,僅能從邊角縫隙瞄到外頭人們走動的身影,仿若被包裹在懷抱中,然而或許也是因為在這樣的空間裡,人們才能放下心防,安適何嘗不是另一種無聲的交流。
甚至可以說,團隊並不想特別去彰顯藍屋的功能性,甚至堅稱藍屋是個可以被多重閱讀的空間,所有的目標和需求都是觀眾自身的投射。團隊更規劃了過去較少見的多面向公眾參與計畫,「隱形的建築」的開拓,與觀眾一起發掘更多可能性。
張雅筑:探索生活中被遺忘的感知本能
「隱形的建築」概念發想自於另一位主策劃張雅筑,她認為在藉由人們的參與,能夠在特定的場域中創造有別於物質的心靈空間。這也是為何她邀請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共同發展公眾計畫,從人類的感知出發,無論是由視障朋友帶領發覺視覺以外的觀看方式、或是透過氣味突破實體建築邊界,甚至邀請舞者即興回應空間中的身體,並藉由藍屋之中沉睡、閱讀與交換夢,重新觀察空間與自我與旁人的距離。

Photo Credit: 邱元甫 Yuan Fu Chiou
感官僅是張雅筑創造事件的手段,而真正目的是藉由探索當代生活中被遺忘的感知的本能,驅動觀眾將藍屋中一次性的身體經驗帶回日常,察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而由楊博宇、林彥君、丁啟祐、林育德、洪梓倪、許乃文等人共同創作的聽覺實驗「藍耳朵」,因為創作初始藍屋還未長出來,他們必須奠基在想像的建築上建造,也正因為藍屋概念所強調的包容與多重,他們乾脆將自己化身為一個個建築、一幢幢藍屋,將創作過程中遇到的事物吸納,從小琉球的海浪到陽明山的瀑布,容納了一隻水溝裡的蟲子以及突然下的一場雨,齊聚彙整後,在藍屋實際搭建好後相遇。
陣陣車流聲幻化為海浪聲
在「藍耳朵」表演現場,團隊將八顆音響循著北美館廣場上垂直的水溝排成一條線,運用在不同時空錄下的水聲創造出一條人造的河流,當觀眾蛇行一左一右按著音響往藍屋前進時,水流聲將清淨耳朵、凝聚心靈,創造出一個共同凝視的角度。

Photo Credit: 張雅筑 Lydia Ya Chu Chang
而「藍屋」大門亦是從開放空間轉向室內的交界,團隊將喇叭藏於門的結構裡,透過聲波震動屋子的表面,透過媒材讓建築實際發聲,也許藍屋是一隻停泊在北美館前面的鯨魚,觀眾進入鯨魚體內時亦感受整個屋子共鳴。
此外,原有的環境音也不能忽視,由於「藍屋」基地所在廣場的車流和紅綠燈噪音顯著,比起和惱人的聲音奮鬥,不如轉化成舒服的聆聽狀態。楊博宇想到小琉球(Lambai Island)旅行時在距離海浪20公尺高的岸邊紮營的經驗,他們將麥克風綁在氣球,以「藍屋」為基準往上飄了20公尺高,當觀眾在屋內戴上耳機後,陣陣車流聲因距離幻化為海浪聲,當麥克風隨著氣球在空中搖擺,戴上耳機的觀眾野彷彿置身空中聽著有機的車流海潮。
電路板模擬蟲子唧唧叫聲
另一方面,團隊也受到自然環境中某種素未謀面的小蟲啟發,他們以電路板和喇叭單體做了一個個小發聲體下模擬蟲子唧唧叫聲,試圖呈現宛如精靈般閃耀的點狀發聲效果,為場景勾勒出點線面的關係。不過北美館當地水溝中也有某種熱愛在晚上十點到十二點時開趴的原生小蟲,團隊在採集聲響後透過電腦分析,避免發出相同頻率,以示對於當地住民的尊重。

Photo Credit: 劉安蓁 Annette An-Jen Liu
雖然藍耳朵的演出已宣告結束,但其他體感計畫仍開放觀眾報名,毫無目的前往亦佳,試著自由擺盪身體,試著摸索屋中每一處,試著在廣場小屋的遮蔽下好好睡上一覺,你大可將全身交給藍屋,或者在藍屋中將自己找回來。
時間|2022年5月21日 - 2022年7月31日地點|北美館戶外廣場
藍身體:水上的精靈之歌
場次時間
活動對象:一般民眾
參加方式:免報名,自由參與,須配合現場參觀人數限制40人
藍意識:融入共眠
場次時間
活動對象:一般民眾(18歲以上)
參加方式:官網預約報名,每場25人,現場候補3人。參與者需攜帶自己的睡眠用具。
Cover Credit:北美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想發掘更多藝術裝置?立即點擊 ☛ 看看「脫離現實」的沉浸式展覽
文 / Elanor Wang
藝術產業從業人員,試圖以偏狹的觀點、醉倒的姿態紀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