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你會「被迫」喜歡了一首歌?

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這首歌真的很棒!聽聽吧!」朋友落力地推薦一首歌,你聽了一會,感覺還不怎麼樣,「哎喲!這首歌不是我的菜啊!」但朋友還是鍥而不捨地在你身邊日播夜播。滿以為自己定力十足,堅守自己的品味,但後來…怎麼腦裏自動播起那首歌了?我才不要喜歡那首歌啊!但最後…你還是選擇順從自己的心,乖乖地去點播那首「你喜歡」的歌。
嗚…真不甘心!到底為甚麼會這樣?音樂品味這回事,就這麼容易被左右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我們為甚麼會喜歡一首歌。有人說我喜歡那首歌的歌詞意思,我喜歡那首歌的旋律,那位歌手。但這可沒有解答到,「你為甚麼喜歡?」這個問題。所謂喜歡,其實關乎過往的經驗及預期。你喜歡那首歌的歌詞含意,因為它勾起了你過往的一些回憶。你喜歡那首歌的旋律,因為那個前奏,那鋼琴的曲調,那個營造出來的氛圍跟某一個特定的晚上很配合。你喜歡那個歌手,因為從過往他的歌曲中,你大約知道這首新歌你會得到甚麼。
從經驗中我們能預期得到甚麼!這就是大腦的運作!我們的大腦不喜歡不確定,喜歡可預測的。即使最敢於冒險的戰士,也不會打沒把握的仗,我們就是喜歡「熟悉感」。音樂串流公司Spotify以短短時間攻佔了音樂串流市場,靠的也是這種「熟悉感」。透過收集用戶數據,去演算用戶口味,再向用戶推薦認為用戶會喜歡的歌。但Spotify不是硬生生把歌推薦給你,而是以不同情景、情緒為主題,讓你先有個預期,這張歌單的歌大約是甚麼模樣,然後再於一堆你聽過的歌中,夾雜一些推薦新曲,令你不自覺地喜歡上它推薦的歌。Spotify將「熟悉感」用得淋漓盡致。
但單單「熟悉感」三個字,就可以解釋到我們為甚麼「被迫」喜歡了一首歌嗎?當然不是,要是這樣簡單的話,我們每個人都只會喜歡單一類型的音樂,才不會這麼容易被「新來的征服」。問題在於,人類喜歡「新鮮感」!從「熟悉」中找尋「新鮮感」。
喂!這樣好像很矛盾啊!又熟悉又新鮮?對,又熟悉又新鮮!試想像,無論一首歌多動聽,要你連續聽上一個月,不准轉歌的話,那未免「太熟悉」了。當一首流行曲受歡迎的程度去到無處不在時,會令人產生審美疲勞,只是聽到前奏,腦海中已經自動彈出後面的部份,就像每日重覆做一個動作。但你敢去找另一種曲風挑戰自己嗎?又好像不太會,畢竟人還是喜歡留在「舒適區」。
於是朋友迫你聽一種新的曲風就是「最佳尋找新鮮」的地方,因為你「被迫」走出了舒適區。聽了新的曲風,第一下的抗拒是正常的,畢竟不是你熟悉的東西,但慢慢地,聽第二次、第三次。那首歌變了一首你熟悉的歌,同時!保持了一定程度的新鮮!熟悉而又新鮮往往最易令人沉迷。於是,你「被迫」喜歡了一首歌。甚至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去了解那首歌背後的意義,那位歌手的故事,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粉絲」。喜歡,其實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你上一次「被迫」喜歡的,是哪一首歌?
Cover Image: KEF Porsche Design Space One Wire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