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能牽動情緒,但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音樂能牽動人的情緒,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贊同的,放諸到音樂百花齊放的21世紀,音樂如何繼續感染每一位聽者的情緒呢?
是因為歌曲的流動讓人想預測曲調的演進?
是因為歌詞描述的場景喚起歡樂時光?
是因為熟悉的旋律讓你一下子就聽出來?
從18世紀開始,人們提出了無數理論解釋音樂和情緒的關係,而評論家也對這些解釋發表了大量不同的看法。
法國作家Jean-Baptiste Dubos(1670-1742):
「正如畫家模仿自然的風貌和色彩一樣,音樂家也模仿聲音的音色、重音、歎息和變化。所有模仿聲音的本性中確實都散發著情感和激情。」
德國音樂家Johann Mattheson(1681-1764):
「快樂是人類活力的產物,所以表達快樂情緒的音樂應該使用最為誇張豪邁的旋律跳躍。另一方面,音樂較慢的旋律能夠呈現失望傷心的情感。」
法國哲學家Denis Diderot(1713-1784):
「繪畫表現物體,詩歌描述物體,但音樂只是讓人們想起物體……其中,音樂是表達方式最隨意、最不准確的一種。既然如此,它又怎麼會給我們的靈魂帶來最有力的衝擊呢?是不是因為音樂給我們留下的想像空間最大?」
奧地利音樂評論家Eduard Hanslick(1825-1904):
「雖然沉浸於音樂的美感可能會讓人產生各種情感,但這些情感與音樂的美感還是存在區別。我稱之為智力層面的潮起潮落(intellectual flux and reflux),或者是一種獨屬於音樂的想像力沉思(pondering of the imagination)。」
美國哲學家Susanne Langer(1895-1985):
「音樂只不過是單純的組織結構而已。聽眾之所以能感受到音樂帶來的終極愉悅和快樂,恰恰是因為我們難以理解和解讀音樂。可以說,音樂將象徵主義發揮到極致。因此,音樂的難以理解性才是其愉悅性的源泉。」
美國音樂家Leonard Meyer(1918-2007):
「我們發現最難懂的音樂可以給人最強的愉悅感。如此一來,欣賞複雜難懂的音樂,好像是品嘗辛辣食物、穿越危險吊橋或乘坐驚險過山車。這些活動利用人體的不適感,迫使我們克服障礙,體驗更強烈的感受。」
甜蜜推薦曲:
馬念先 & 9m88 〈你朝我的方向走來〉
激昂推薦曲:
陳柯宇〈生僻字〉
傷感推薦曲:
林憶蓮〈纖維〉
輕快推薦曲:
蔡健雅〈我要給世界最長的濕吻〉
近代解讀:音樂如何影響情緒?
以上是18至20世紀有關音樂和情緒的解說,邁入21世紀,情感音樂科學深入研究大腦的部分,探討的是音樂是否會引發大腦情感系統的特定部分,並根據歌曲的情感做出不同的反應?
英國作曲家Joel Douek:
「音樂製作者用來引發特定情感或感受的許多線索都是原始反應,似乎跨文化,暗示著某種深刻的歷史記憶。」
神經生物學家Mark Changizi:
「音樂與人類的表達方式相呼應,例如,快節奏似乎是從某些慶祝活動或舞蹈開始的。」
澳洲理論家William Forde Thompson和Lena Quinto:
「當我們聽到慢節奏音樂時,我們傾向於認為它是平靜或沉思,而快節奏的音樂則是愉悅或急促。」
以下解說有部分得到證實,但目前還需要更多研究去瞭解音樂影響情緒的機制。
►腦幹反射:音樂當中一種或多種聲學上的基本特性被腦幹吸收,腦幹將此識別成一些值得注意的資訊。
►生理節律與音樂節奏的共鳴:人體的一些生理節律在外部的音樂節奏影響下,譬如現場聽演唱會、演奏會,能感受全然融入音樂世界。
►評價性條件反射:某些音樂在一些人的經歷裡,和正面或負面的刺激同時出現,讓這個人在聽到音樂時就會被引起相應的情緒。
►情緒傳染:人感受到音樂所傳遞的情緒,繼而將其內化。
►視覺想像:聽到音樂時聯想到了一些視覺畫面,就引起了和那些視覺畫面相聯系的情緒。
►情節記憶:音樂讓人回憶起了關於自身的一些過往經歷,引起了和這些經歷相關的情緒。
►對音樂的期待:在一段音樂的行進當中,無論是符合了還是違反了聽者對於音樂的期待,都有可能引起情緒。
發表在2014年《Nature》雜誌上的研究發現,音樂與大腦的不同區域之間存在明顯的關聯。研究發現,產生愉悅情緒的音樂仿佛會照亮中腦邊緣通路,讓我們感受到快樂。
為什麼會這樣?這跟腦部的多巴胺分泌有關。
實驗發現,當音樂即將進入某些特別的段落,比方說即將進入副歌時,多巴胺會在前幾秒預先大量分泌,仿佛大腦會不斷預測接下來會聽到什麼音樂。
研究顯示,即使是哀傷的音樂也會引發正面的情緒。這可以延伸到另一理論:杏仁核(Amygdala)是負責處理情緒以及回應音樂的腦部結構。哀傷的曲調可能讓杏仁核做出恐懼回應,因此導致汗毛豎起,腦袋會檢視是不是真的有危險。當腦袋意識到沒大礙,恐懼就會消失,但汗毛還會繼續豎起一陣子。如果你會在聽音樂時起雞皮疙瘩,那麼任何一種曲風都可能讓你汗毛豎起。
其實,我們不必為悲傷的音樂感到悲傷,我們會感到難過,因為它使用各種符號向我們傳達悲傷。下次你覺得自己因為聽了張惠妹的《連名帶姓》而悶悶不樂時,請放心,你的大腦只是正在處理著很多複雜的訊息,以確保你可以走出情緒的低谷。
選好各類曲風的歌單,就能讓音樂陪你度過生命中的高山低谷。
Cover Image: C.L via SOL / 2nd Image: Unsplash
文 / JL
在媒體界超過15年,當編輯的歲月裡遊刃於教育、娛樂、休閑、時尚雜誌,但自己的最愛,始終是電影和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