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音樂生態是如何?5部音樂紀錄片告訴你

紀錄片的種類繁多:社會議題、犯罪課題、飲食文化、動物和生態紀錄片、影音紀錄片等。不同於電影為了情緒上的堆疊而設立的強烈主觀性,紀錄片往往更傾向客觀地去看待某事件或人物,也因如此,亦是間接訓練了多面向的思考模式,甚至影響著人們的眼界。
至於紀錄片的觀眾群為什麼會越漸擴展,想必人本身就有求知慾,除了閱讀,紀錄片正是其中之一可以讓觀眾釐清事件脈絡的途徑。紀錄片基調的多變化也越來越親近了大眾,不再只是承載著沉重社會議題的既定印象。
以音樂類紀錄片為例,既保持了紀錄片的娛樂性外,在梳理流行文化發展的同時,亦可在其中一窺各位名人的生平或人生觀。以下介紹5部不同國家歌手和音樂文化的音樂類紀錄片。
1.《坂本龍一:終章》- 生命的摧殘與重生
影片以坂本龍一拾獲一台海嘯後的鋼琴「屍體」為開場。鋼琴被大自然的力量所擊毀,而他也被確實患上了咽喉癌。那癌症的突襲如同海嘯一樣始料不及,而他的身軀彷彿鋼琴般殘破,不斷的被侵蝕,於是,他萌起了堅定的信念,往後的日子都要「與癌共生」。
在這紀錄片內我們並未能看到一位音樂家的豐功偉績,而是一個獨孤的老人頑強地與命運抵抗,也讓他在音樂領域內追求更為純粹的大自然聲音。試圖把音樂和大自然作為結合,也把自己融入大自然裡的一部分。坂本龍一解釋終章(Coda)在音樂譜裡的意思是指尾聲,用於標明樂曲將快完結進入最後的段落,但在他看來這並非終曲,反之是新生。
2. 《聽風的歌》- 旅者們的返鄉歸途
《聽風的歌》是冰島後搖樂隊Sigur Rós的音樂紀錄片,片名的《Heima》代表著「回家」的意思。在世界各地的巡演之後,他們最後一站留給了自己的家鄉——冰島,並且是免費演出。
Sigur Rós隨著對於冰島各地方的不同感受演奏各種情境的音樂,搭配上如夢似幻的冰島影像簡直是視聽饗宴,Sigur Rós那些空靈與靜謐的曲目彷彿真的只屬於冰島的。
3.《邁爾士戴維斯:酷派的誕生》- 結合光明和黑暗面
這是爵士樂巨人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的生平回顧,也紀錄了美國當年的種族歧視及非裔美國人平權運動。集結了樂評、朋友、女兒甚至前妻的自述拼湊出邁爾士.戴維斯的經歷,如同不少的藝術家一樣,他同樣染上了毒癮,但也戒了重新回到生活正軌。除了對音樂的熱情,我們也看見巨人背後真實的面貌,紀錄片沒有一味對他的讚美和歌頌,也把他生活的挫敗和不堪呈現出來,兩者拿捏得平衡。這部紀錄片也可在Netflix觀賞到。
4.《尋找小糖人》既奇幻又動人的新人之路
試幻想,如果你是一名歌手,此時默默無名的你,在地球的另一端不僅是位巨星,甚至還影響了一代人?單是這點,就為《尋找小糖人》(Sugar Man)這紀錄片添上了濃烈的奇幻色彩。
有張名為《Cold Fact》的專輯風靡南非,但在美國卻僅賣出了6張,這傳奇歌手便是Rodriguez。他的歌曲和名字雖然在南非響噹噹,但卻沒人知道他到底是誰,於是便有不同的謠言傳開來,有人說他在演唱會裡自焚了。於是,開啟了一場尋人之旅。
最終他們如願找到了Rodriguez,但並非是這場傳奇之旅畫上休止符,而是展開更奇幻的一頁。此紀錄片也榮獲了第85屆奧斯卡的最佳紀錄片殊榮。
觀看預告:《尋找小糖人》
5.《我們唱著的歌》新加坡華語流行音樂的脈絡
新加坡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為了經濟發展和追趕上西方社會而實行了以英文統一用語,而這紀錄片捕捉了正是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除了是生活、職場和教育上的不適,對於他們而言,這更是一種剝奪母語話語權及身份的焦慮。於是在那年代裡有一批學生卻為了堅守以免母語的消逝,搞起了新謠活動,引起了屬於那年代的詩歌創作頑抗體制。
所謂的「新謠」指的就是新加坡人自創的歌謠。這些新謠掀起了熱潮之餘,更是成了不少新加坡人學習中文的媒介。孫燕姿、林俊傑這些著名的新加坡歌手都在訪談裡透露新謠在那年代給予了他們養分。而孫燕姿在《天黑黑》裡夾雜著方言,展現的是新加坡多元語言的文化和堅守。充滿人文關懷同時,包含著整理了新加坡流行文化現象的起源與窘境。
Cover Credit:MUBI
想探索更多音樂紀錄片?立即點擊 ☛ 發掘大衛鮑伊的音樂歷程
文 / 茉莉影話
電影愛好者,留下文字與電影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