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2K創作團隊 x 知覺野人 x 李家維實驗室:《霧地》聯展探索百年地下水宮殿

前往Y2K在台北觀音山蓄水池策劃的展覽「霧地」是一條漫長的旅程。首先,你需要毫無疑問地直直穿越自來水園區,無視周遭所有訪客好心但錯誤的指引,越過崎嶇蜿蜒的木棧道,越過戰爭時期肩負掩蔽作用的翠綠山頭,當你如此堅懷信念,Y2K成員周巧其便會在那扇赤色的大門前迎接來者。
明明沒做任何行銷,何況展期僅開放二週,「霧地」卻意外成為台北藝術圈熱門景點,所有人都討論如何方能窺探一面。
不得不說這和「霧地」的選址——觀音山蓄水池有關。這個有著「台北地下水宮殿」盛名的場域,兀自隱身已開發的城市中心,四周樹林圍繞,它自在安頓,大隱隱於市,更在前年開放公眾參觀後意外成為攝影者心中秘境。
霧地 / 圖片提供:張致珩
當我深探歷史,才發現蓄水池宿命性地與展覽主題彼此呼應。1909年,觀音山蓄水池的完工可謂台北城命運的轉捩點,藉由它與整套取水口、淨水場以及自來水道的設計,方使台北人逐漸擺脫疫病侵擾、邁向現代化。橫跨百年後,另一場大疫也隨著再一次的全球化無法避免地侵襲而來,展覽介紹如此投石問路:「人類獲得了重組基因、研發病毒株的能力,無往不利的抗生素失去了效用,一座座城市也許是被人類自己創造的病毒吞沒。」
人心惶惶,各種領域都開始以自己的方式尋找答案,立身百年前疫病根治的場域,Y2K邀請其餘兩組聯展團隊知覺野人與李家維實驗室,透過生物技術模造人和自然的關係與未來。然而細觀三者的理念,亦可發現微妙的差距隱身其中。
好比說Y2K備受喜愛的作品《BIOSIGNAL-MOVEMENT》。觀眾隨著周巧其戲劇性地導覽緩步走進悶濕狹窄的地下道,經過一旁吊掛的新造石板(以難解的符文刻畫著人類史上數番疫情,不過仔細看會發現符文其實是由電子零件鑄成,十足惡趣味)後,霧氣逐漸繚繞腳畔。步道兩側苔蘚與含羞草繁生,隨著人類的步伐輕微震動,觀眾頭頂上方的燈光和音響也產生細微轉變。
Y2K BIOSIGNAL-MOVEMENT / 圖片提供:Y2K
Y2K BIOSIGNAL-MOVEMENT / 圖片提供:Elanor Wang
那不僅是植物在說話,更是一個微型世界的迸發。
奠基於Y2K對於物質世界的探問,他們提出了一個設想:「如果一個世界的生態系,都是用電來推動,會是怎樣的場景呢?」藝術家以生物皆有的生物電(bioelectricity)作為媒材。當生物電在人體內推動人們肌肉移動至作品前,肢體移動的過程改變空氣流動、產生了風,風又將力傳導到含羞草上使其產生不規則震動;這番震動影響含羞草本身的生物電,不穩定的電子相互碰撞造成葉脈開合,釋放出忽大忽小的電流。電流被藝術家團隊安置於含羞草之下的傳感器偵測到後,即時轉換到電腦中形成一連串電子訊號,訊號指揮著觀眾頭頂的燈泡,而閃閃爍爍的光打入人類視網膜後,又以生物電的方式流入腦海中被理解。
短短數秒間,電的變化萬千造就了一個反覆輪迴的小宇宙,只是我們渾然不覺。
李家維實驗室:花朵永恆的喪禮
相較Y2K的共存探索,李家維實驗室的命題《原色包埋植物標本》倒有種傳統生物學家的宰制意味。形形色色花朵以實驗室獨特的植物標本保存技術封存於環氧樹脂中,並於走道兩旁一字排開,乍似壯觀卻又帶著喪禮的哀愁——花朵永恆的喪禮。採集標本作為生物學家探查DNA與物種型態的手法,有些時候更作為物種存在的證據,如今仍引導人類科技前往未知的領域。
李家維實驗室,原色包埋植物標本 / 圖片提供:柯伯麟
知覺野人:生命垂危掙扎的秀場
繼續向前走,機械運轉的聲音不斷加劇,撞在地下蓄水池的水泥牆上想起惱人迴音。知覺野人的作品《生命之煙—魚》圍繞著團隊成員在南方澳撿拾的下雜魚,這些魚種混雜於拖網捕撈中,因其經濟價值的匱乏而被棄置,團隊將其炮製成標本,並結合其他作品回收利用的機具,兩者互為文本,映照彼此命運。另一方面,團隊也將當地海產店的價格轉化成訊號,驅使馬達和其上裝設的針筒反覆抽動,既像對於自然的侵犯,或者也像是下雜魚本身的波動。在奇異的光顯示下,搭配著馬達逐漸老去脫軌的聲響,像極了一場生命垂危掙扎的秀場。
生命之煙—魚 / 圖片提供:柯伯麟
而收尾的《似人非人_HAOS 》既是奇觀,也是知覺野人對於人類增強的挑戰。知覺野人團隊成員賴俊廷邀請觀眾將舌頭伸出,夾上「新型舌板電擊起電器」,經由反覆的操作與啟動,觀眾能夠藉由舌尖上生物電產生的顫動或苦澀,辨別藝術家投射在牆上、由AI生成的風景如果以電流的角度來觀看會是何種樣貌。乍聽之下摸不著頭緒,不過賴俊廷提到,電舌頭可以被思考為外加的器官,好比響尾蛇能夠利用紅外線訊號感知世界,雖然人類先天上的肉體條件目前無法達到,或許可以利用電舌頭這樣的增能器官,去辨別我們目前無法通透的世界。
似人非人_HAOS / 圖片提供:柯伯麟
知覺野人 似人非人_HAOS / 圖片提供:柯伯麟
同樣都關注於生物體的界線,然而三個團隊分別立基於不同出發點,對此周巧其也表示,相異其實能協助觀者打開思索的空間。如果從頭到尾都由同樣觀點貫穿,人們反而容易迷失方向。在經歷追索自然和人類平衡關係的Y2K,位於中央緩衝區的李家維實驗室,抵達人類本位的知覺野人後,觀者理解三者的思維與差異後,也將逐漸摸索出自己在議題上的位置。
走出空氣停滯、富載思考軌跡的蓄水場,我們仿若重新回到人世。回首打量赤紅色的門,背後的觀音山蓄水池乘載過去,而作為該場域首場藝術展覽的「霧地」,暨是打通了一條走向未來的道路,亦是一場人類對於自身與自然的回望。
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藝術裝置
Cover Credit:柯伯麟
文 / Elanor Wang
藝術產業從業人員,試圖以偏狹的觀點、醉倒的姿態紀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