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玩配樂算不算主流?葛萊美給了答案

電玩配樂的源頭可追溯至1975年,日本遊戲公司Taito出品的動作遊戲《Gun Fight》; 凡是玩家在遊戲中擊敗對手,遊戲就會奏起簡單的旋律為勝利而喝采。從精簡的音調進展到多聲道、多音訊格式,甚至氣焰萬丈的交響曲,電玩配樂歷經長期的發展和衍變;而當今,更是孑立發展成音樂及藝術形式之一。
今年6月,美國國家錄音藝術科學學院(The Recording Academy)宣布將從2023年起的《第65屆葛萊美頒獎典禮》上,頒發「最佳電子遊戲和其他互動媒體配樂獎」(Best Score Soundtrack For Video Games And Other Interactive Media)。其肯定除了反映電玩與傳統音樂行業的深度結合及跨界發展,同時也證實了電玩配樂在全球範疇中的革命現象和文化意義。
本文挑選了5首用心打磨的電玩配樂,除了使玩家身臨其境的遊戲體驗感官,同時也喚起各種記憶與情感。
《超級瑪利歐兄弟》主題音樂〈Super Mario Theme〉
日本作曲家近藤浩治(Koji Kondo)為電玩《超級瑪利歐兄弟》(Super Mario Bros)打造的主題音樂,無疑是電玩業界中最聞名的旋律之一,同時也是他職業生涯的首要作品。這首配樂採用FM (Frequency Modulation,即頻率調變)音源,以歡快跳躍的節奏支柱遊戲中「地上」、「地下」、「水中」、「城堡」等不同主題,並在相同的旋律發展出不同的編曲,好讓主題更具識別度。
近藤浩治是任天堂(Nintendo)首位擔任電玩編曲製作的人員,並且還負責統籌與推廣公司的遊戲和音樂至全球市場。瑪利歐全系列配樂皆由他監督與製作,其他知名的配樂作品包括《謎之村雨城》(The Mysterious Murasame Castle)、《薩爾達傳說》(The Legend of Zelda)及《星際火狐》(Star Fox)。
《俄羅斯方塊》主題配樂〈A-Type〉
《俄羅斯方塊》(Tetris)最早由俄羅斯程式設計師阿列克謝·帕基特諾夫(Alexey Pajitnov)於1984年設計而出,並在1989年連袂任天堂達成與GameBoy的捆綁銷售合作後,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電玩作品之一。
主題音樂原自一首俄羅斯著名民歌〈Korobeiniki〉,內容以年輕商人和少女顧客的討價還價來含蓄隱喻求愛。歌詞擷取詩人尼古拉·涅克拉索夫 (Nikolay Nekrasov)1861年的同名詩《貨郎》的開頭6段,曲調則起源於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地區的一支吉普賽舞曲。歌曲經過日本電玩公司Creatures的現任總裁,亦是音樂家田中宏和 (Tanaka Hirokazu)的巧手改編,將節奏變得輕鬆歡快,而成為當今眾人所熟悉的版本。
除了主題音樂〈A-Type〉改編自〈Korobeiniki〉被設定為《俄羅斯方塊》主題配樂,則有其他2首;〈Type B〉為原創音樂,而〈Type C〉則改編自德國作曲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的法國組曲〈French Suites〉。
《Final Fantasy》系列配樂
日本著名遊戲設計師坂口博信(Hironobu Sakaguchi)所創立的《Final Fantasy》系列,攜手音樂家植松伸夫(Nobuo Uematsu)為遊戲創作配樂,使兩人成為電玩界的傳奇組合。植松伸夫擔任《Final Fantasy》第1至9代的作曲人,而第10、11、12、14 代則參與部分的配樂製作。
隨著《Final Fantasy》的劇情走向,他的創作也延伸出不同面貌,從華麗的古典交響樂到鏗鏘的重金屬樂風,或明亮到黑暗、憤怒至憂鬱的情緒轉折,皆揮灑自如,因此勾勒出他鮮明且多變的創作風格。
植松伸夫於1986年加入電玩公司Square(現為Square Enix)後,開始為電玩製作配樂,並參與《Final Fantasy》遊戲系列以及所有公司旗下其他遊戲的配樂工作,當中包括《復活邪神》(Romancing SaGa)和《超時空之鑰》(Chrono Trigger)。2004年離開Square Enix後的他,創立了Smile Please和音樂製作公司Dog Ear Records繼續為老東家和其他電玩公司設計遊戲樂曲。
《當個創世神》(Minecraft)配樂〈Subwoofer Lullaby〉
沙盒類遊戲《Minecraft》出自瑞典遊戲設計師馬庫斯·佩爾松 (Markus Persson)之手; 遊戲沒有指定的玩法,因此玩家可以依照個人喜好及想法,去挖礦和建築屬於自己的虛擬世界。德國作曲家丹尼爾·羅森菲爾德 (Daniel Rosenfeld)為遊戲而創作的配樂與遊戲的時序緊密相扣,就如日出、日落、中午或午夜,皆會隨機播放一首背景音樂,而精緻洗鍊的〈Subwoofer Lullaby〉則是遊戲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配樂。作品的名稱源於他的想像,在某個森林深處,一個巨型喇叭播放著孤獨的小調。
以C418(發音為「see four eighteen」為藝名的丹尼爾·羅森菲爾德專注於環境、IDM (Intelligent dance music,即智慧型電子舞曲)、實驗和電子等流派。他為遊戲打造的原創專輯分別是2011年發行的《Minecraft - Volume Alpha》及2013年發行的《Minecraft - Volume Beta》,而後者更是成為2020年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中的全球最高收聽次數的電玩原聲帶。
《星之卡比》(Kirby)配樂〈Meta Knight's Revenge〉
由HAL Laboratory與任天堂合力打造的電玩系列《Kirby》,以同名角色為主角,其特色是只要吃下相對應的怪物,就能取得對手的能力。〈Meta Knight's Revenge〉一開始收錄於1996年發行的《星之卡比超級豪華版》(Kirby Super Star)中,原曲由查理·羅森(Charlie Rosen)與傑克·西爾弗曼(Jake Silverman)共同製作。
爾後,全新版本將遊戲原聲帶的〈Boarding the Halberd〉、〈Havoc Aboard the Halberd〉為藍本重新編排,全作以爵士樂作為基調,並交由The 8-Bit Big Band演奏。該樂曲成功在2022年《第64屆葛萊美獎頒獎典禮》中奪下「最佳樂器或無伴奏合唱編曲獎」(Best Arrangement,Instrumental or A Capella),讓電玩配樂在音樂界的最高殿堂中,寫下一頁精彩的篇章。
來自紐約的The 8-Bit Big Band是一支由30至65人組成的爵士樂隊,出演成員數量根據演出需要而定。樂隊首腦兼編曲的查理·羅森想透過現代樂器和音樂理念去重現經典,為不同世代風格之電玩樂曲賦予新生命,因此組成了這個不受限於編制框架的樂團。
《文明帝國4》主題曲〈Baba Yetu〉
除了以上的電玩配樂,華裔作曲家田志仁(Christopher Tin)為知名策略遊戲《文明帝國4》(Civilization IV)創作的主題曲〈Baba Yetu〉於2011年的《第53屆葛萊美頒獎典禮》獲得「最佳伴唱器樂編曲」(Best Instrumental Arrangement Accompanying Vocalists)的殊榮,締造史上第一首榮獲葛萊美獎的電玩歌曲。
作品以斯瓦希里語的歌詞,結合田志仁自身對非洲傳統音樂的理解,其中還融入了氣勢磅礡的西式和聲,不僅於電玩音樂界廣為流傳,同時也在以斯瓦希里語為主要語言的非洲各國教會中流行起來,其後還跨足古典音樂領域,亮相於各大電玩交響音樂會的舞台。
田志仁畢業於史丹佛大學及牛津大學,主修作曲、指揮和英國文學;除了曾在電影配樂名家漢斯·季默(Hans Zimmer)的門下實習過,他也參與多部電玩的音樂創作如《神鬼奇航系列線上遊戲》(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Online)以及多部電影的配樂工作包括《X戰警2》(X-Men 2)和《星際寶貝2: 史迪奇有問題》(Lilo & Stitch 2: Stitch Has a Glitch)。
Cover Credit:A Paper Creative
延伸閱讀:
- 電玩配樂:虛擬世界的流行音樂
- Sounds That Made Me | 電玩配樂也有滿滿的療癒力量
- Sound Makers | 電玩音效家Mark Angus,探索恐怖聲景的駭人時刻
- 爵症 | 盤點3組愛爵士也瘋動漫的音樂家
文 / 劉貴雄
音樂產業工作者,歷任索尼音樂、KKBOX要職,近年積極參與專欄,文字創作等工作。視音樂為生活的重心、生命的養分。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