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Pop,一種讓新生代聽眾覺得既陌生又熟悉的音樂。從風雅的西洋樂色,如沐春風而來的旋律,再到充滿時尚感的都市氛圍,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懷舊氣息。老樂迷可能對City Pop不以為然,覺得這不過是他們以前耳熟能詳的流行曲,如今是藉著復古之潮在此借屍還魂。雖然如此,可別忘了復古是永不過時的潮流(Everything old is new again)。我們來看看有哪些值得一聽再聽的City Pop作品。
日式City Pop如何出現?
二戰後,日本在70到80年代的20年內進入了經濟黃金期,也稱之為泡沫時代。當時的汽車製造業和電器行業如日中天,劃時代產品如索尼隨身聽(Walkman)和任天堂(Nintendo)紅白機更是鋒頭一時無兩,席捲了全球市場。所以當時日本社會有濃郁的優越感,瘋狂消費與享樂至上為王道,大家盡情地享受當下生活。
那時候,日本流行樂開始迅速發展。先是受到西方音樂的薰陶,如強節奏的Funk和Synth-Pop,及輕快的Yacht Rock等,再配合日語演唱,便形成都市時尚感的City Pop。若追溯源頭,由山下達郎和大貫妙子組成的Sugar Babe樂團,可說是City Pop鼻祖。1973年組成的輕搖滾樂團Sugar Babe向美式流行樂借鑑,借以西化的旋律與節奏,製作了他們唯一的專輯《Songs》。這張專輯奠定了日本新一代流行樂,通常被視為City Pop的開端。
點擊聆聽:Sugar Babe〈Sugar〉
City Pop黃金時代
隨後把City Pop熱潮延續下去的,是1972年出道的創作歌手荒井由實(後稱松任谷由實)。她在1975年推出的概念專輯《Cobalt Hour》,以流行爵士和輕民謠為主,輕快的旋律與節奏明顯從美式流行樂取經。而專輯最初的主題其實跟度假有關(原本的專輯標題是《Holiday in Music》和《Surf & Snow》),所以專輯的前奏與結尾都用上飛機飛行的音效,首尾呼應,給人一種愉悅的度假心情。要知道,City Pop其中一個要素,便是旅行與度假。
到了80年代,City Pop熱潮持續升溫,越來越多人愛聽,漸漸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音樂(一方面也因為汽車音響的興起,人們喜歡在車裡播放音樂)。許多City Pop經典隨即而出,如山下達郎的《RIDE ON TIME》、寺尾聰的《Reflections》及大瀧詠一的《A LONG VACATION》。
與此同時,日本藝術家永井博也為這股音樂潮設計了一系列經典的唱片封套,風格偏向熱帶陽光及度假氣息,塑造了City Pop的視覺風格。在各方的衝擊之下,80年代輕易成為City Pop的黃金期。
City Pop的特色
現在,City Pop被新一代樂迷追捧,認為它能反映出80年代的浪漫都市風情。雖然資深的日本樂迷對City Pop這個稱號,表現得相當不以為然,皆因這一類音樂對他們已十分熟悉,充其量也不過是當年J-Pop的標準曲風。
話雖如此,作為局外人的外國樂迷,之所以鍾情於City Pop,無非是它的獨特音樂魅力,特別是融合了多種西方音樂元素,如輕搖滾、爵士樂、放克和迪斯科等等,帶出一種既懷舊又現代的異國風情。
當中被樂迷重新發現的City Pop歌手就包括杏里(Anri),她不僅是歌手,也是一位創作人,善於對愛情、日常生活和都市景觀做出細膩的描繪。
杏里的音樂生涯始於1978年,自首張專輯《Apricot Jam》發行後, 幾乎在80年代的每一年都推出專輯,包含被封為City Pop經典的《Timely》和《Coool》,是名副其實的多產創作人,也充分展現了她在音樂上的多樣性。其中,早期作品〈Last Summer Whisper〉是讓杏里再度火紅的歌曲,它不僅是Vaporwave音樂系中常被採樣的歌曲,曲風也非常切合現今的Chillout風潮,輕易地讓年輕一代愛上這首歌,成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港台City Pop尋寶圖
在80年代能與日本流行樂分庭抗禮的,其中便有香港樂壇,加上香港流行文化當時深受日本影響,所以City Pop順理成章滲入了香港流行樂。然而,唯一跟日本音樂不同的是,香港樂壇並不推崇概念專輯,所以只有零星的City Pop作品出現,而且一般都是翻唱歌曲。比如梅艷芳1987年的單曲〈尋愛〉便是翻唱竹內瑪莉亞的City Pop經典〈Plastic Love〉。
當然也有少數的原創City Pop歌曲,如羅文在1987年的〈莫負有心人〉,輕柔的節奏和夢幻的旋律,是典型的City Pop風格,此曲是菲籍音樂人Joey Villanueva為羅文所譜。
在1988年,林憶蓮推出了港式City Pop概念專輯《都市觸覺》三部曲,由當年31歲的音樂才俊倫永亮精心製作。與日式City Pop不同的地方,倫永亮在這音樂系列中打造了節奏更剛烈,完全西化的音樂風格,再配上林憶蓮細膩又略為野性的唱腔,非常符合當時的香港,一個國際城市的節奏與氛圍。
另一位港式City Pop代表是Shirley關淑怡,關淑怡的演唱魅力不亞於林憶蓮,更有一種獨特的夢幻氣質,非常適合西式的樂風。早期的代表作如《夜迷宮》更展現她唱腔的迷離時尚感,過後的曲風傾向偏鋒,徘徊於主流與非主流之間,當然這是後話。
再來是台灣的創作才女黃韻玲,她的首張專輯《憂傷男孩》便是受到西洋音樂薰陶的作品。當中的歌曲如〈愛情騙子〉和〈一瞬間〉,有著濃郁Funk和R&B樂風,讓聽者有種舒暢的聆賞愉悅感。
到了1991年的《平凡》,黃韻玲的創作手法更為成熟,整張專輯幾乎以City Pop作為基調,有別於之前作品的多樣性,《平凡》的音樂風格更為統一,歌曲旋律明亮並且節奏輕盈,是一張高水準的中文City Pop專輯。
Neo City Pop
City Pop從2010年開始復興,至今已有十年之久。首先是由美國的Toro y Moi和Neon Indian發起,他們各自的專輯《Underneath the Pine》(2011年)和《Psychic Chasms》(2009年),同樣擁有70、80年代的懷舊氣息,使用眾多舊樂器來錄製音樂,並具備City Pop的迷幻輕盈感,在當時被稱為Chillwave。
然而真正讓大家再度關注City Pop的,則是2017年網路現象,竹內瑪莉亞1984年的歌曲〈Plastic Love〉的混音版被放上YouTube後,在毫無任何外力的推波助瀾下,至今達到兩千多萬的點擊率。
這驚人的傳播力量,讓City Pop再次死灰復燃,如9m88便翻唱了〈Plastic Love〉,並拍了懷舊味十足的MV。落日飛車也從早期的復古搖滾風,轉變為浪漫慵懶的City Pop,2016年的《金桔希子 Jinki Kikko》就是他們的轉型之作。來自香港的創作歌手AGA則翻唱了〈Plastic Love〉的中日版,並在2021年推出了一首名為〈City Pop〉的單曲。
K-Pop中的City Pop
那麼,獨領風騷的K-Pop韓流會不會有City Pop的蹤跡?答案是有的,只不過大部分的韓國流行曲都將City Pop演繹得過於刻板和流於形式,無法捕捉到該流派的精髓,即是音樂上的多樣性和創新性。有一部分的K-Pop歌手為了趕City Pop時髦,從而直接向City Pop借鑑,泡製了仿City Pop的復古流行專輯。
明顯的例子有Yukika,作為在韓國發展的日本歌手,Yukika幾乎從2019年的首個單曲〈NEON〉開始,就一直貫徹80年代的City Pop風格,直到2023年發布的最後一張專輯《Time-Lapse》,也是以翻唱過往的City Pop經典曲如大橋純子的〈Telephone Number〉和杏里的〈Remember Summer Days〉作為完結,算是對City Pop的致敬。
另外在2019年出道的韓國二人組合Rainbow note,可說是標準的City Pop迷,她們的音樂概念就是City Pop,不但有些歌曲以日文演唱,譬如成名曲〈Venus〉也有日文版,而且連專輯封面和音樂視頻都有80年代和90年代的動漫風格,瀰漫著濃郁的City Pop氣息。
最後,分享其它值得關注的Neo City Pop作品:
1. Ikkubaru《Amusement Park》(2014年)
2. 力臻《Legend 1980》(2023年)
3. cero《POLY LIFE MULTI SOUL》(2018年)
4. Yogee New Waves《WINDORGAN》(2021年)
5. ALYSON 《DEFINITELY LOVE!》(2023年)
6. Harry Style 《Harry's House》(2022年)
7. ADOY《PLEASURES》(2023年)
點擊收藏以下歌單,聆聽更多夢幻City Pop歌曲:
與SOL聲活圈一起發掘更多City P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