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讓你破戒的元兇!都是酥脆食品聲音惹的禍

“聲音,是被遺忘的味道”——這是英國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家斯班瑟(Charles Spence)在一項對食物聲音研究後的論述。
對於一道食物的記憶,我們總能回味它的色相、味蕾、口感,然而食物在咀嚼中所散發出來的聲音,能讓你將所有對食物的視覺、味覺回憶一起湧上來。
煎肉的刺啦啦聲,會不會讓你忘記煎物的卡路里?
你是否記得,天婦羅被裹上麵糊丟進油鍋發出的劈啪聲,其麵衣被劃開時清脆的嘶拉聲;湯燉到咕嘟咕嘟聲;醬料抹在煎肉上的刺啦啦聲;油條在油鍋裡膨脹的滋嚦嚦聲,而這些感覺都能激發你對食物的欲望。
打開一包迷人香味的洋芋片,我們很難不被金黃酥脆的外表所吸引,拿起一片放進嘴裡,迷人的香味撲鼻而來,隨著一聲“咔吱”聲,就是這個聲音容易將「滿足」的感覺傳遞到大腦,聲音越「咔吱」,代表著洋芋片越酥脆,這個聲音不僅把自己給吸引,也會對別人帶來一定的影響。
因此,你會常常看到一些洋芋片的廣告,廣告內無論是天王天后,還是網紅模特兒,都得表演大嚼洋芋片,每一口在大快朵頤咀嚼洋芋片的同時,都會深深影響著在電視前的你我,因為聲音就是具有「色香味」的滋味存在。
聲音影響食物味道
而聲音影響美食的論述,獲得英國牛津大學的實驗心理學家斯班瑟(Charles Spence)的認同。他認為,享受美食是人體感官的全方位體驗,除了嘴巴、鼻子和眼睛外,其實還有耳朵。
多年來,斯班瑟一直在潛心研究當人們進食時大腦如何處理來自各種感官的資訊,而耳朵是會影響我們對食物的感受,食物所發出的脆聲、包裝的噪音、勺子刮盤子的聲音,甚至包括人們吃飯時所聽的音樂等,這些都對人們的美食體驗產生影響。
在中華飲食文化傳統中,自古以來就有講究 「聲味相和」,這表明了飲食和聲音確實有著重要的相連關系,食物所產生的聲音會影響你當下的食慾及欲望。
根據飲食行為學,聲音資訊包括內感受性線索(Interoceptive cues),即個體與飲食的交互音,如咀嚼食物聲、吞嚥飲品聲,製作與準備飲食過程中的聲音等;以及外感受性線索(exteroceptive cues),即環境音(主要指噪音)與背景音樂。
食品具有聲音特徵
飲食中的 「聲音效應」經歷了「由外及內」、「由一般到具體」的轉變。「外」即是噪音、背景音樂或人講話的雜音等,外感受性線索與飲食自身的屬性關聯不大 。
「內」即是飲食自身所具有的或與飲食相關的聲音特徵,如碳酸飲料的 “嘶嘶聲 ”,吃洋芋片的「咔吱聲」等。「內在聲音」賦予飲食行為更多的聲學線索與資訊功能,它是飲食品質好壞的重要指標,比如我們常常通過 「清脆聲」來衡量乾貨食材的 「酥脆性」等。
而為什麽酥脆食品所產生的聲音最容易讓人難於抗拒呢?關鍵就在酥脆的聲音,對大腦所帶來的瞬間刺激反應,大腦會將越酥脆的聲音歸類為越健康及新鮮。
這解釋了為何麥當勞或肯德基的炸雞廣告,總會不斷發出「咔吱」的酥脆聲音,幾乎貫穿整個廣告,當你試著把聲量關掉,就無法從聲音辨別炸雞的酥脆,也會影響其對大腦帶來的刺激感官。
大腦難於抗拒酥脆聲
酥脆食品對大腦影響,是有一定的科學根據,心理學家斯班瑟在進行一項實驗中,研究食品聲音與風味的關係,結果發現聲音越大,食物越新鮮,也更能吸引大腦的注意。這解釋了為何速食食品的研發,總是往往更脆、聲響更大,才能讓人產生對食物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那人們為什麽喜歡酥脆食品呢?斯班瑟認為可能有幾個原因,像點心、麥片與油炸食品這樣的酥脆食品通常富含脂肪,而我們的大腦「喜歡」能提供能量的脂肪,因為大腦本身至少有60%由脂肪組成。
當然,人們對食物體驗的感官刺激遠不止酥脆一種聲音。比如,想像一下你開啟一個罐頭、一瓶酒、甚至微波爐加熱食品的聲音都會影響我們對食物的體驗和味道。因大腦對酥脆食物敏感,這也導致人們喜歡酥脆的聲音,也讓我們對於可產生酥脆聲音食品,即洋芋片、速食、炸食難於抗拒。
聲音就像一道調味品,如果你總是無法自拔於洋芋片、堅果或者炸雞的誘惑,那不是你的錯,一切都是酥脆聲音惹的禍!
Cover Image:SOL Team
食物的聲音會影響我們對食物的體驗判斷,你是否想過產品的『聲音』也正在影響你的購買決定呢?立即點擊 ☛ 產品超聲化:刺激你購買欲望的聲音
文/林艾萱
七字輩媒體人,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與專欄作者,喜歡極簡生活,相信簡單文字也能打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