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些韓國電影,不禁開始懷疑人生(下篇)

上篇四部韓國電影帶你走過了沉重的歷史與涼薄的社會,下來的電影作品帶你走進人心,看見最原始的恐懼與純真。恐懼與純真是兩個具有張力的概念,但同時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原始情緒。這是再進步再逼真的特效都模仿不出的。
恐怖片中的恐懼,往往源自人心最深處的軟弱;而抒情電影中的情感純真,常常象徵著人心最簡單的渴望。韓國電影透過這些看似平凡無奇的日常瑣碎,刻畫出你我內心深處,或是雷同的,或是特殊的,原始情緒。
恐怖驚悚篇
1.《鎖命危機》(Door Lock),2018
當家已經不是最安全的地方了,哪裡才安全呢?這是一部沒有鬼怪的犯罪驚悚片,由孔曉振領銜主演,翻拍自西班牙電影《當你熟睡》(Sleep Tight),講述獨居女子發現公寓遭人入侵的故事。
在不足兩小時的片長中,《鎖命危機》將城市獨居女性的恐懼揮發到極致,懸疑氣氛營造得相當成功,似乎每個人都可能是加害者,讓人在觀看期間不得不倒吸好幾口涼氣,看完也會對生活習慣多一份在意,或者多一份細思極恐。
獨居女性趙京敏(孔曉振飾)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某天下班回家發現公寓門鎖有被移動過的痕跡,她當下就更改了密碼。到了晚上,她準備入睡時,門外竟然有人試圖打開她的家門,發現密碼換了後,還暴躁地大力扭動門把,嚇得她趕緊報警……
《鎖命危機》的可看之處,首先在於女主角的人設。趙京敏並不是一般電影受害者的傻白人設。她反而極為小心謹慎,在家裡放男性的衣服、鞋子,營造出自己不是獨居的現象。她也會仔細發現周遭的變化,在門口發現可疑煙蒂時,還會以紙巾撿起來,不破壞物證交給警方。趙京敏的一切舉動不只是符合邏輯,更是超出了一般人有的謹慎。
這正是城市獨居女性的真實寫照,在夜歸路上、無人電梯,突然出現的陌生人都能牽動神經,害怕一不留神自己會變成受害者。趙京敏所示範的正是女性面臨的都市恐怖。
另外,獨居的題材也讓現代人感同身受。根據2018年的統計,台灣和韓國的人口中有30%的人是獨居生活,大約每3戶人家,就有1戶是獨居戶,在韓國獨居人口中女性還佔了一半。當獨居與單身是現代人的選擇時,這些女性同時也成為犯罪者的首要目標,並且常常難以求助。
在電影中,趙京敏報警之後,警察卻以「沒有發生案件,我們不能受理」來回應她,這讓她感到十分絕望。這情節不只是止步於電影中,在2019年5月份,韓國首爾就發生過一起恐怖的跟蹤案。
一名獨居女子在清晨時分回家時遭陌生男子尾隨,閉路電視拍攝到女子在進屋後關門前一刻,角落竄出一名男子企圖想要阻擋女子關門,就在千鈞一發之間,女子把門關上,男子奪門不成,還嘗試扭開門把、打開門鎖密碼。
這件事情引起韓國社會的恐慌,網友紛紛表示,「快一秒就是日常回家,慢一秒就是人間地獄了。」
涉案男子隨後被逮捕歸案,網民甚至在青瓦台上聯署要控告男子強姦未遂。但由於男子沒有犯上任何罪行,最終只能以擅闖民宅的罪名提控他。犯罪意圖難以被鑑定,讓網友們心生驚恐,表示「難不成要等事情發生了才來阻止嗎?」與趙京敏的情況類似,都是在防禦犯罪面前的漏洞,也是埋藏在獨居女性內心的恐懼。
2.《哭聲》(The Wailing),2016
懸疑片?犯罪片?還是邪教片?《哭聲》絕對是一部難以被定義,也可能拒絕被定義的電影。唯一能從一而終概括整部電影的,大概就是一“邪”字。故事開始在一場大雨中,鄉村警察接到報案,一名男子不知何故殘殺了自己的家人。男主角鐘九(郭道沅飾)趕到現場,發現行凶的男子滿身都是血泡,神智不清。經調查後推斷,男子是誤食有毒蘑菇產生幻覺後行凶。本以為就此告一段落,但村子卻接二連三發生怪事,連鐘九的女兒也疑似中了邪,這一切都指向剛搬進村莊的日本老人身上……
導演羅宏鎮將偵查劇情結合宗教、鬼神,如薩滿教跳大神、天主教驅魔、邪教、惡魔崇拜與殭屍等等恐怖元素,似乎少一點神學知識都看不懂電影在說什麼。但透過多重複雜的神鬼怪說,想要傳達的是韓國人的心理陰影與信仰的脆弱。
在電影中每當發生怪事,村民都會把矛頭指向他們蔑稱為「日本佬」的日本老人(國村隹飾)身上,指他進村後就怪事不斷,甚至還謠傳他強暴了村裡的一名婦女。這名婦女在和他接觸後,也變得神經兮兮。電影反映出韓國人在經歷日本侵略後,對於日本人的仇視,以及留在心頭上的恐懼。
要說《鎖命危機》是一部沒有鬼怪出現的恐怖片,那麼《哭聲》就是一部群魔亂舞的電影,從跳大神到驅魔,從邪教到殭屍,未知邪靈造成人心惶惶。
電影演了兩個小時半的群魔亂舞,都是在給觀眾提供蛛絲馬跡。譬如電影名字《哭聲》,據悉是取自韓國全羅道的谷城郡,谷城的發音,它也是韓國在日治時期被壓迫得最嚴重的地方之一。而殺人強暴的情節,或是日本老人在夢中化身為妖怪的形象,都是影射韓國當年被日本侵略後留下的心理陰影,他們對日本戰爭的暴行依然歷歷在目,就像是鐘九的女兒中邪之後,不斷哭喊夢中有個陌生人,一直要闖進來。
如果說導演要拍這部電影來討伐日本戰爭罪行,但日本老人妖魔化的形象,只出現在主角的夢中,現實中他是否真的跟村內的怪事有關呢?這一點誰也說不清,如同日本老人在結尾所說的「你們一早就認定我是惡魔了」,日本老人早就被認定是罪人了,真相是什麼還重要嗎?我們只相信我們想要相信的。
以上只是《哭聲》一部分的解讀方式。如上所述,這是一部難以被定義的電影。導演利用懸疑偵查與宗教神鬼之說,一再反轉的劇情挑戰人對自己信仰的堅持,以人內心的恐懼,著墨出人性與信仰的崩潰與軟弱。
抒情敘事類型
1.《八月照相館》(Christmas in August),1998
韓國早年悲情作品很多,以絕症、車禍、失憶等等虐心橋段賺人眼淚。但隨著時代改變,這些劇情已逐漸被認為「狗血」、「過時」。但《八月照相館》是一部即便放到現代來看,也不會過時的電影。
電影講述了身患絕症的照相館老闆永元(韓石圭飾)和女交通警察德林(沈銀河飾)的愛情故事。同樣是絕症橋段,但它沒有撕心裂肺的生死離別,它告訴觀眾死亡大多數時候不是像隕石隕落,能激起千層浪,更多時候死亡只是如每年遷徙的候鳥,突然有一年就不回來了。
那還是大家經常跑照相館拍照片、洗照片的日子,電影中年輕的少女會抱怨說:「怎麼拍得不好看啊。」永元聽了會笑笑,幫少女重拍;也會有小學生拿著班級照跑來找他,七嘴八舌地指著這個、那個自己心儀的女孩們,請永元幫他們放大女孩的照片。永元也會笑笑說好,拿起鉛筆把他們心儀的女孩圈起來。
看這部電影就像在讀一篇含蓄的散文,笑容滿臉的永元看不出是個將死之人。他若無其事地準時吃藥、接受電療,也會去參加朋友父親的葬禮,在如此沉重的死亡課題上,一切卻出奇地平靜。
但永元也不是一直都這麼冷靜的,某次他因為父親怎麼學都學不會使用家中的錄像機,向來溫和的他大發脾氣,其實是擔心往後自己不在了,沒人教父親操作。到了夜裡他親手寫好使用說明,躡手躡腳地跑到父親旁邊,像孩子一樣睡在父親旁邊。
90年代末的夏天,日光和煦,一切都是生氣勃勃的,尤其是走進照相館的德林,像是一個美好的開始,但永元深知早已經結束了。他對德林的喜歡並不是體現在牽手、親吻中,而是在炎熱的夏天內,給她冰淇淋和電風扇驅暑。如此含蓄,是因為永元知道自己無法再饋贈什麼了。
他在夏花盛放的季節裡,活得像一棵在經歷嚴冬的樹,因為深知自己無力回天,無論是對愛情、親情還是友情。他沒有透露自己的病情,只是等人群散去後他一個人回到相機前,好整以暇地給自己拍了一張遺照。
電影以生活的平凡瑣碎體現出一個人要如何獨自面對死亡。無論身邊有多少關愛你的人,這條路終究也只能由你自己一個人走完。
如果是抱著看虐心愛情路線的態度來看這部電影,可能會有些失望。電影沒有轟轟烈烈的生離死別,只有透過永元與德林這段注定薄命的愛情,在所向披靡的命運面前,說出一段時不與我的哀愁。
2.《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My Love, Don’t Cross The River),2013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一生只夠愛一人。”《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說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這部由Argus Film在2014年出品的紀錄片,導演陳模瑛以15個月的時間,記錄了度過76年婚姻生活的老夫妻最後的時光。片名取自韓國民謠《公無渡河歌》,講述丈夫在渡河意外死亡之後,妻子悲傷的心情。在這部紀錄片中,江河意指隔開相愛兩個人的冥河。
在江原道某個寧靜的小村莊內,89歲的老奶奶姜溪烈和98歲的老爺爺曹炳萬沿著一條河畔,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共渡76年婚姻的他們經歷過戰爭、生死與貧窮,但卻沒有磨損對彼此的愛,他們依然在春天牽手賞花,在冬天捏雪人、打雪仗。這十足童話般美滿的故事,似是只應天上有的,但身在凡間怎會沒有一絲俗氣呢。
紀錄片中老奶奶生日當天,原本開心的家庭聚會,最後因大女兒和大兒子起爭執而不歡而散,倆老還因此傷心得流下眼淚。捕捉到這一幕的陳模瑛說,他拍攝的時候,就只有一個要求,就是讓這對夫妻平時怎樣就怎樣,他也盡量不介入夫妻間的生活。
紀錄片沒有旁白穿插,沒有太多配樂加持,就像你我的真實人生一樣,沒有剪接、快進的方式,日子無論艱苦快樂都只能踏實地度過。
拍攝期間老爺爺先行一步,離開人世,老奶奶早有預料到這天的到來,她在墳頭前跟爺爺說:「爺爺你想念我的時候要忍住,我想念你的時候也會忍住的。」但面對永遠的天各一方,大雪紛飛中奶奶還是忍不住哭得不能自已。有些事情明知道,還是難以承受,就像我們怎麼念叨塵世是紛擾的,卻依然眷戀紅塵那樣。
「只發生過一次,是壓根沒有發生過的。」
德國有一句諺語,“Einmal ist keinmal”,意思是「只發生過一次的事情,是壓根沒有發生過的。」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回事,只能活一回,往往還沒來得及體驗就已經成為過去了。
但電影卻給了我們機會,讓我們得以透過別人的故事延伸自己的生命,重複地檢視從前、推測未來,或者撼動現在。
以上推薦的韓國電影,題材大至歷史社會,小至人類最渺小的愛情,最終想要傳達的,就是人生的滋味。如侯孝賢導演說的,人生的結局沒有所謂的好壞,也不過都是人生的滋味罷了。
上篇:反映歷史篇與懸疑寫實篇,立即點擊閱讀。
Cover Image:哭聲 / 二十世紀福斯影業
文 / 彭美君
寫字的人,採訪的人,聽故事的人,也是講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