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村上春樹的小說容易翻車?你給這些作品打幾分?

不久前新潮社宣佈村上春樹新作長篇將於2023年4月13日面世,距離上一部長篇作已是2017年的《騎士團長殺人事件》。那個長年被網民熱議為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即便書籍多產,已是全世界最有名的當代日本作家之一,但被翻拍成電影的作品依然寥寥可數。其最主要的關鍵便是村上春樹的作品不易改編,原因可能脫離不了他的小說世界著重於精神面貌大於劇情的發展,有時甚至是破碎或不連貫的。
也因此,坊間一直都流傳著「翻拍村上春樹的小說注定翻車」的魔咒。當然,這些也不過是網民或粉絲的誇張揶揄,至少近年來的翻拍作都屢獲國際影展的認可。讓我們來回顧曾改編村上小說的電影或短片,撕下這個多年來的刻板標籤:
《挪威的森林》:無法被拼齊的碎片化電影
Photo Credit: Apple TV+
由曾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越南導演陳英雄執導、台灣攝影大師李屏賓掌鏡、日本著名演員松山研一、菊地凜子和水原希子的夢幻組合,然而卻獲得不少批評的聲浪,甚至被譽為是改編村上春樹小說的電影裡最糟糕的一部。
碎片化的劇情、剪輯凌亂、演技造作、角色氣質與小說人物有所差異等等都是這部電影的致命問題。但電影也並非差得那麼徹底,至少單獨觀看個別的片段時,那些哀傷與無法被治癒的內心苦痛,其實還是充滿文學意境的。簡單的說,如果這些片段都是MV,那成果必定比電影出色。可這些片段連串一起卻產生違和的情緒跳脫,也許這便是大眾所說的,村上碎片化的情節是難以被影像化的。
《燃燒烈愛》:跳脫村上的文字風格
Photo Credit: Apple TV+
改編自村上的短篇《燒掉柴房》。李滄東不追求村上的文字風格或意境,而是精準地捕抓文章的本質命題——存在的價值,全新詮釋了屬於李滄東的視野。
電影裡,李滄東加入了他創作裡的一貫主題,那便是階級和追溯憤怒的根本,亦在劇本裡埋下不少隱喻和象徵,比如電影的英文名《Burning》以及戲裡突然消失不見的貓是否真實存在過?拋下的這些謎團並不是為了解謎,而是透過他的電影來洞察年輕世代的虛無並且進行思考以尋獲本質。電影口碑甚好,甚至獲得了坎城場刊影評有史以來最高的3.8分(滿分4 分)。
有興趣觀看《燃燒烈愛》嗎?立即訂閱Apple TV+即可觀看。
《在車上》 :超越語言溝通的靜態言語
人與人之間的對談一直是濱口龍介電影的核心,這次導演把各自人性的愧疚、瘡疤、死亡、性愛等沉重的私人密語集中於車子內,展開一段治癒的公路電影。劇中劇的《凡尼亞舅舅》用了不同國籍的演員,不同的語言,甚至以手語進行排練,貫徹他一如以往的溝通主旨,但這次導演擺脫了「說話」的層面,讓觀眾感受到「言語」的魅力,即便是無聲也是情緒表達的一種,而電影裡的紅色車子、香煙或者駕駛汽車亦是人物情感的投射。
有興趣觀看《在車上》嗎?立即訂閱Apple TV+即可觀看。
《東尼瀧谷》:用精簡的鏡頭語言闡述孤獨黑洞
僅有75分鐘的電影時長,電影裡的孤獨感卻彷彿無法停止似的。市川準運用最簡潔的鏡頭語言,左右前後的推移鏡頭,了無生氣的灰暗和冰冷的色調,加上坂本龍一的配樂〈Solitude〉,孤獨和寂寞慢慢地滲透、侵蝕著男主人內心築起的城堡。
不少局部的人與物品的特寫,但也無法感受到人物的情緒波動,反而展現了村上筆下的那種疏離感。劇情進展大部分都有西島秀俊的旁白作交代,但影片的氛圍早讓人忘了電影的還原度與否,因為那些孤獨且哀傷的情感會不斷糾纏著你,讓人沉寂在村上春樹式的孤獨漩渦。
《襲擊麵包店》、《遇見百分百的女孩》:山川直人的短片
兩部短片都是由山川直人所執導。《襲擊麵包店》是關於兩個男人因肚子餓而去打劫麵包店時,從中延伸至肉體飢餓和精神空虛的議論。原著裡看似荒誕的劇情卻是充滿不少批判的意象符號,比如肚子餓就索性去搶劫麵包店?為何是麵包店?為何是「搶劫」麵包店而不是偷麵包?這些看似荒謬的想像,卻是村上文字背後值得咀嚼和思考的空白格。短片改編幅度不大,可惜無法抓住精髓,反而從一個充滿精神思辨的劇情變成無厘頭的短片。
《遇見百分百的女孩》則是關於一個男人和他的朋友講述他對陌生女人的一見鍾情。大量的旁白和靜態照片堆積而成地闡述一見鍾情的瞬間,在黑白照片裡填上了局部的色彩,彷彿將沉悶的世界裡添上了萌芽愛意的戀愛感。手法充滿實驗性卻自由,靜態的畫面可以讓人跟著嘮叨的對白裡,產生內心悸動的瞬間。
於2月24日在台灣上映的《盲柳與沉睡的女人》亦是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短篇,也是首次動畫化的電影,由作曲家皮耶弗德斯 (Pierre Földes)首次執導動畫電影,你又會打幾分呢?
Cover Credit:Drive My Car / MUBI
延伸閱讀:
文 / 茉莉影話
電影愛好者,留下文字與電影對話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