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精選片單:來一場最安全的「音樂節」之旅

疫情肆虐全球超過1年,許多大型演出一再展延取消,音樂節的歡騰音浪,惟有在記憶裡重播。但除了這樣,其實也可以透過影像去感受,以下精選了6部與音樂節相關的影片與紀錄片,宅家防疫期間,也可以來一場最安全的音樂節之旅!
1. 《靈魂之夏》Summer of Soul (…Or, When The Revolution Could Not Be Televised)
世人記住了1969年夏天舉行的傳奇《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 Festival),卻幾乎沒人曉得,原來當時在距離胡士托100米以外的地方,也舉辦了撼動人心的Harlem Cultural Festival。這個歡慶黑人歷史、文化及時尚的音樂節,在Marcus Garvey Park進行,吸引約30萬人出席,卻沒有主流媒體報導,近乎被遺忘,消失在歷史裡頭。當時由Hal Tulchin拍攝,長達40個小時的音樂節影像,因沒有任何電視台願意購買,隨即塵封了半個世紀。
美國爵士嘻哈合唱團The Roots的鼓手Ahmir “Questlove” Thompson將這些珍貴素材放進他首部執導的紀錄片《靈魂之夏》裡,作為影片主體,試圖藉由影像銜接當下,重新賦予音樂節的歷史價值,以及音樂的療癒能量。透過紀錄片,可重溫那些年Stevie Wonder、Nina Simone、Sly and the Family Stone、Gladys Knight & the Pips、Mahalia Jackson、B.B. King、The 5th Dimension等音樂人的非凡演出,極富時代意義。電影於「日舞影展」(2021 Sundance Film Festival)首映後,好評如潮,最終在美國紀錄片競賽項目中,榮獲評審團大獎和觀眾票選獎,並迅速被Searchlight Pictures買下,7月初在美國院線及Hulu串流平台同步放映。
2. 《FYRE:國王的豪華音樂節》( FYRE: The Greatest Party That Never Happened)
這是一個不存在的音樂節。藉由著名饒舌歌手Ja Rule共同創辦,傳達遠離城市煩囂、專機接送、巴哈馬私人小島別墅享受4天3夜沙灘音樂派對的宣傳片,加上Kendall Jenner、Emily Ratajkowski等網紅名模的業配推波助瀾,國王豪華音樂節(Fyre Festival)成了2017年非去不可的奢華音樂節,否則將錯過了此生最難忘的狂歡體驗!門票最低價500美元,最高1萬2000美元,開賣2天就火速售罄。眾人滿心期待抵達夢幻天堂享樂,卻集體成為史上最大型騙局受害者,淪為全世界笑柄!火辣名模零現身、舞台根本沒搭好、數千人受困島上,無水無食物,還得搶濕透的床墊,度過狼狽一夜。
這個Juicy得過份的離奇荒誕劇情,吸引了全球兩大串流平台各別重金開拍紀錄片,雖然Hulu找來這場鬧劇的罪魁禍首Billy McFarland(判刑6年至2024年)進行了專訪,但正如所料,問不出個所以然。若真想了解這個災難性豪華音樂節整個過程,推薦Netflix出品的《FYRE:國王的豪華音樂節》,除了那數千名觀眾,其實還有一班更倒霉的人也遭殃,內容絕對精彩。
3. 《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
上世紀60年代美國正值動盪時代,黑人、性別、同志等一連串平權運動,越戰引發反戰思潮,還有崇向自由和平的嬉皮文化崛起……1969年盛夏,以「愛與和平」為口號的《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正好填補了美國青年對當下狀態不滿的缺口。時代氛圍造就下,全美嬉皮士蜂擁而至,50萬樂迷擠爆現場。雖然,後勤資源不足、衛生惡劣、造成鄰近交通癱瘓等狀況,但因為空前人潮卻未導致任何衝突事件發生,以及音樂節所帶來的影響,逐漸被廣泛討論,成為一個時代象徵,傳頌至今。
不少人是通過《胡士托風波》得知這個傳奇性搖滾音樂節,然而,觀影的錯誤期待,造就了觀感不良。電影改編自Elliot Tiber回憶錄《Taking Woodstock: 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其實重點不在胡士托,皆因他非創辦人,只是剛好在他返鄉重整自家快倒閉的汽車旅館時,得知隔壁城鎮推掉舉辦權,於是主動聯繫邀請音樂節來白湖鎮,挺身抵擋保守鎮民的反對聲浪,為的是想帶動旅館生意,結果無心插柳,促成了歷史盛事。這是李安導演少有嘗試的喜劇類型,節奏明快,親情始終是不變主題,儘管並非最佳,但裡頭有關選擇、和解的刻畫,以及內斂含蓄的情感,有一定可看性。
4. 《搖滾世代》(Glastonbury)
傳說,英國Glastonbury是聖杯最後埋葬的地點,而這裡也被稱作「搖滾界的耶路撒冷」。每年,西方樂壇流行及搖滾界當紅知名歌手或樂團,都會齊聚全球規模最大的戶外音樂節《格拉斯頓柏立當代表演藝術節》(Glastonbury Festival)接力開唱,吸引約20萬樂迷朝聖!創辦人Michael Eavis原是一名酪農,他在1969年觀賞了Led Zeppelin演出後,靈機一動把自家牧場變成音樂節場地,於1970年舉辦Pilton Pop, Blues & Folk Festival,門票1英鎊還附贈鮮奶,成功引來1500名觀眾出席,從此深耕其中,並把音樂節易名為Glastonbury Festival。
2002年,Michael Eavis深信音樂節即將走到終點,說服了導演Julien Temple答應拍攝紀錄告別式。結果,它挺了過來!之後,導演陸續拍下2003-2005音樂節的現場實況,集結透過報章、網站徵求樂迷提供的歷年影像,以及英國Channel 4和BBC從1994年起錄下的畫面,完整記錄1970-2005年間,屬於Glastonbury Festival的故事,讓世人了解這個交織著藍天、草地、帳篷、雨水及泥巴的音樂節,為何備受愛戴,以及它所帶來的影響。更能欣賞到Coldplay、David Bowie、Radiohead、Bjork、Blur、Massive Attack等單位的演出。音樂節原定2020年舉辦50週年慶典,無奈遇上疫情,連續2年被迫取消。如果你對它一無所知,現在也不遲,一起感受那揮汗淋漓的狂歡時刻。
5. 《手銬情人》(Tonight You’re Mine)
Adam(Luke Treadaway飾)是高人氣流行樂隊主唱,Morello(Natalia Tena飾)是全女班龐克樂隊主唱,兩支樂隊不約而同受邀到音樂節進行演出。就像一般歡喜冤家劇情,彼此互看不順眼,就開始吵了起來,一名牧師見狀,竟用手銬把他們銬在一起,以教訓他倆,學會互相尊重。兩人想盡辦法解開手銬不果,惟有同進同出準備演出,而愛苗也悄悄在這段時間滋長。
這部可愛的英倫浪漫喜劇,以蘇格蘭最大戶外音樂節《T in the Park Festival(簡稱T)》為背景,並在僅有4天的音樂節裡,完成全片拍攝。T自1994年舉辦以來,24小時營地音樂派對,深受樂迷喜愛,但嗑藥、性侵、聚眾滋事等問題,防不勝防。據悉,2015-2016年間,共有94人被逮捕、3人死亡,加上售票不理想,導致音樂節在2017年被取消,主辦單位直接以全新音樂節TRNSMT Festival取代,令人錯愕。1天可以很漫長,足以讓許多事情發生,《手銬情人》有電光火石的愛戀,亦有熱鬧歡騰的音樂節場面及表演,值得一提的是,男女主角都有組樂團經驗,尤其Natalia Tena是Molotov Jukebox樂團主唱,片中2首歌曲,皆由他們創作。T雖走入歷史了,但慶幸被拍進電影裡,歷久彌新。
6. 《This Was Tomorrow》
源自比利時的《明日世界電子音樂節》(Tomorrowland),是全球公認最大型的電音盛會,已連續多屆贏得International Dance Music Awards的「最佳音樂節」殊榮。秉持著無國界、無種族、無階級、無性別等精神口號,2005 年舉辦至今,每年規模都在持續擴大,足跡更是從比利時小鎮布姆(Boom)延伸到美國亞特蘭大、巴西聖保羅等地,傳播電音文化。
《This Was Tomorrow》用影像記錄當時邁入10週年的Tomorrowland,讓熟悉或不了解這個音樂節的觀眾,進一步了解它所產生的影響力,包括對這世代人們的意義。有說,能夠在Tomorrowland表演,是職業DJ的事業里程碑,在分成2週、各別為期3天舉行的音樂派對裡,在DJ 們引領下,大家沉浸音符流動的世界裡,是音樂讓所有人連結在一塊,狂歡、解放,樂在其中。有人在第一年出席音樂節時,邂逅了現任丈夫,往後都不曾缺席「月老」的年度活動;也有人因為參加音樂節,感覺自己活了過來,甚至改變了人生。影片無疑像是長篇廣告,但相信不少人會在看了影片以後,衝著那一份美好,發願有生之年必要朝聖一次。
Cover Image: FYRE/ Netflix
文 / 費比安
我手寫我心,傾聽最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