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講述指揮家故事的《TÁR塔爾》,卻用了極少的配樂?

《TÁR塔爾》是部很奇怪的電影。乍看之下,會以為是改編自真實故事。
它描寫天才指揮家兼作曲家莉迪亞・塔爾(Lydia Tár)高潮迭起的人生,她是已故音樂大師李奧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的門生,畢業於多所知名音樂學院。從各方面看來,它都像是真實發生的故事。
編劇將當代事件巧妙地融入了虛構的敘事中,描述封城期間缺乏排練時間,讓人麻木不仁;一名巡迴音樂家的痛苦逐漸褪去,錯失與親人相聚的機會;以及全美公共廣播電台記者在採訪中,提到了主角塔爾對於一些著名音樂家的影響,其中還包括了本片的主要配樂家古特納多提爾(Hildur Gudnadottir)。
對於一部以音樂為主題的電影來說,裡面竟然沒多少音樂可言。
立即訂閱Apple Music無廣告聆聽以這張電影原聲帶。
片中大部份的配樂,來自塔爾指揮柏林交響樂團排練馬勒第五號交響曲(Mahler’s Fifth Symphony)的片段。
在幾個零星片段中,我們看到塔爾用鋼琴創作短短的旋律,後來才知道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養女佩特拉(Petra)。
它在原聲帶中名為〈給佩特拉的歌〉(For Petra),非常動聽。然而很奇怪的是,除了那兩個片段之外,電影中幾乎沒有配樂。該不會塔爾根本不聽音樂吧?
誰是古特納多提爾?
古特納多提爾(Hildur Guðnadóttir)負責《TÁR塔爾》的主要配樂。Photo Credit: Antje Taiga Jandrig and Rune Kongsro
古特納多提爾是一位當代十分著名的作曲家,她出身於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的一個音樂世家。
她走進主流視野的契機,是與同樣來自冰島的作曲家約翰約漢生(Johann Johannsson)的合作,以及為2019年電影鉅作《小丑》(Joker)和HBO 影集《核爆家園》(Chernobyl)等知名作品創作的配樂。
如今她是相當炙手可熱的電影作曲家,坐擁奧斯卡、英國電影學院獎、金球獎和艾美獎等多項大獎。
誰是陶德菲爾德?
身兼《TÁR塔爾》導演和編劇的陶德菲爾德(Todd Field),過去曾擔任過導演、作曲家、製作人和編劇等多種角色。
他來自加州波莫納市,學生時期就與名導庫柏力克、卡爾富蘭克林合作。後來他自己製作的第一部電影《意外邊緣》(In The Bedroom),便一舉獲得五項奧斯卡提名。
除了《TÁR塔爾》之外,他還製作了另外一部電影《身為人母》(Little Children)。
〈給佩特拉的歌〉
在電影中,我們看到塔爾用鋼琴譜出一些旋律,看起來是古特納多提爾讀完劇本後最早構思的旋律。
塔爾有時似乎寫不出旋律,她的創作漫無目標,到電影結尾仍無法定下來。
儘管如此,原聲帶收錄的〈給佩特拉的歌〉(For Petra)錄音版本,堪稱是近期樂壇最為細緻動人的歌曲。
這首曲子長約八分鐘,分為數個不同的段落或樂章。音樂的整體節奏緩慢而井井有條,十足透明的不和諧聲響,與來自天外般的歡愉段落交替出現。
其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它幾乎沒有使用顫音。這是弦樂器演奏者在樂器上的某個音前後來回滑動手指的技巧,能夠為旋律增添深度和情感。
這種技巧創造了一種如波浪般起伏的浪漫音色。要是缺乏顫音,則會讓音樂聽起來不帶情緒,或許正反映了塔爾認為生活的一切都只是交易的價值觀。
古特納多提爾的《TÁR塔爾》三部曲
古特納多提爾為《TÁR塔爾》創作了一首包含「廣板」(Largo)、「快板」(Allegro)、「中板」(Moderato)三個樂章的曲子。.
電影中不時會聽到這些零星片段,但與劇情的角色或事件沒有直接關聯。
以「廣板」為例,開場是一段抑揚頓挫、火花四濺的大提琴二重奏。旋律以「三全音」(tritone)這種非常不和諧的音程為基礎。二重奏緩慢而迂迴,營造廣大的空間感。
旋律的內容十分簡約,反倒能展現演奏者的詮釋功力。
演奏者可以製造動態變化、採用不同的弓法,讓簡單的素材變得劇力萬鈞,音樂也因此能夠流動和呼吸。
到了中段,輔助性質的第三把弦樂加入主旋律,賦予曲子發展的空間,尤其在音量動態上特別顯著,最後以類似開頭的迂迴演奏作結。
美中不足之處
古特納多提爾為《TÁR塔爾》創作的音樂確實有趣。但本片似乎過於強調音樂概念,而非實際的內容。
音樂在片中兩三個場景具有重要意義,但其餘時候卻像是漫無目的地發展。同樣地,原聲帶收錄的20首曲目呈現出相當有意思的概念。但也許可以刪去古特納多提爾對於排練的感想、專輯引言和觀眾掌聲。
原聲帶裡的音樂很棒,要是能直接在電影中聽到更多這樣的音樂,省下額外探索的力氣就更好了。
All Images: Courtesy of Focus Features
想發掘更多電影配樂?立即點擊 ☛ 聽電影系列
文 / Edward Bond(原文發佈於SOL英文網站)
翻譯 / B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