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女孩,叫做娜諾 ──《轉學來的女生》魔性配樂

“有時候為了描繪女性體內瘋狂的部分,我會藉助鬼魅的形象來呈現。”日本新晉藝術家內田雀(Suzume Uchida)在接受《聲活圈》訪問時,曾這麼形容自己的作品。用來形容娜諾,也相當合適。
泰劇《轉學來的女生》(Girl From Nowhere)第二季自開播以來,討論度登上高峰。無論是針對劇情中荒誕、獵奇,甚至還有點古怪曲折的劇情,還是飾演女主角娜諾的演員琪洽安瑪達雅固(Chicha Amatayakul)人氣也隨著這系列廣受歡迎而水漲船高。
觀眾對神秘的娜諾欲罷不能,亦正亦邪的她遊走在不同的校園內,揭發各種道貌岸然底下人性的醜陋面。不管是教師的虛偽、學生的謊言,或是那些以宗教之名,以道德名義掩蓋的,終究還是日光之下不再新鮮的自私、貪婪、慾望與傷痛而已。
有人形容娜諾就像伊甸園中的蛇,放大人類的慾望,引誘他們犯罪。但實際上邪惡的是娜諾,還是那些心存歹念的人類呢?
電視劇中的情節大多數改編自泰國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劇組巧妙利用娜諾這樣一個特立獨行的女學生,介於純潔與邪魅兩個極端之間,對一個又一個傳統、僵化的體制提出質問。
《轉學來的女生》成功之處,除了劇情安排之外,用以烘托情節,堆疊觀眾情緒的配樂也受到網友們的高度關注。無論是在 PTT、Dcard、英語論壇Reddit,還是豆瓣電影、知乎上,不少網友都在詢問配樂的來源、出處。這些配樂讓原本就很挑戰觀眾常識的劇情,更上一層樓。
主題曲:《那個女人出現了》
《轉學來的女生》每一集都是獨立的故事,討論不同的議題。娜諾會在故事開頭提出質疑,像是「金錢可以買到什麼?」、「或許道歉就是代表下一次仍會犯錯」。但娜諾不需要你急著回應,等你看完故事之後,再說出你的想法也不遲。
隨著娜諾意味深長的獨白結束,片頭曲緩緩進入,低沉而神秘的和弦來回循環。畫面中身穿黑色校服的少女蹲在地上如一隻雛鳥般弱小,但詭異的配樂與陰柔的女和聲,以及這看不清臉孔的少女都正在給觀眾傳遞出「危險」的訊號。你眼前所見的這個少女,可能沒有你想像中弱小。
這首襯托出娜諾邪氣的主題曲,被眼尖的網友發現,是改編自法國獨立電子搖滾樂團La Femme的作品〈La femme ressort〉,中文意思大概是「那個女人出現了」,用來形容娜諾不知從哪裡來的神秘感,恰到好處。
除了作為片頭片尾曲,這首歌也出現在第一季的第二集中。娜諾轉學到新校園中,因清秀的外貌引起了同學的關注。大家在聊天群內議論紛紛,有的好奇、有的稱讚、有的詆毀,也有的純粹只是色迷心竅。
娜諾卻只是面無表情地跟隨〈La femme ressort〉的旋律跳舞,映托出她對流言的輕蔑與不屑。
每集故事結束後,同樣的主題曲響起,讓人彷彿置身無止盡地循環中,像輪迴的概念,像不死的娜諾。同時也像是人心中的邪惡,一經開啟便源源不絕,無窮無盡。
古典交響樂堆疊戲劇張力
在《轉學來的女生》的配樂中,交響樂與古典樂的運用也是隨處可見。透過樂曲或緩慢或緊湊的韻律,不需要旁白或對白,我們也能感受到主角們隨著節奏加快,逐點打破自己道德界限的心情。直到樂曲經歷起承轉合結束後,主角們早已經犯下無可挽回的錯誤了。
第一季第三集的故事,〈獎品〉(Trophy)中,主角Mew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環境下長大。為了攀上資優生階級,Mew不惜靠抄襲獲得成功。
在Mew執行計劃的時候,配樂是奧芬巴哈的《康康舞曲》(Offenbach: Can Can)。隨著輕快的節奏一點一點加快,我們跟著Mew踏出第一步。她在他人的畫作潑上濃濃的顏料,隨著樂曲越發高昂,Mew也樂此不疲,隨意揮灑顏料來遮掩真相。
在樂曲結束之時,Mew完成了她的第一部「作品」,開啟了她此後一發不可收拾的「剽竊人生」。
後來當Mew被迫要在台上現場作畫時,劇組巧妙地使用了原是聖誕樂曲的管風琴作品〈Classical Christmas Favorites 28〉。管風琴常見於基督宗教場所,因其音色飽滿、音量弘大的特質,十分適合用在莊嚴而神聖的宗教音樂中。
同時管風琴所發出的聲音又不失一種神秘的氣息,所以Mew複雜的心情在管風琴神秘而緊湊的節奏鼓動下,加劇了觀眾的期待。Mew到底是畫,還是不畫?但面對這個問題,Mew根本沒有選擇的機會。她早在選擇剽竊,並且允許自我在抄襲的過程中無限膨脹時,失去了做決定的資格。
此外,將古典樂曲與戲劇張力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還有第二季第六集的〈解放〉(Liberation)。
故事講述身處在校風嚴厲,身心皆處高壓狀態的學生們,遇上娜諾和尤里之後所發生的變革。
娜諾一再違反校規的行為彷彿是在墨守成規的學生心中放火,學生們第一次見到如此叛逆的行徑,既害怕又興奮,此時劇組使用的是貝多芬名曲之一的〈第五號交響曲〉(Symphony No.5 in C Minor)。
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又被稱作〈命運交響曲〉,據悉是因為貝多芬將第一樂章開場「短—短—短—長」的節奏形容為「命運的敲門聲」。貝多芬在創作這首交響曲時正值生命的低谷時期,失去聽覺、失去愛人。在一連串命運的打擊下,貝多芬創作了這首緊張又充滿鬥志的樂曲。
激昂的旋律展示了劇中意志消沉的學生被撼動的情緒。他們在心中燃起了希望,因為娜諾讓他們看見了動搖體制的可能性。
而當學生決定憤而反抗的瞬間,劇組們使用的是義大利作曲家韋瓦第(Antonio Lucio Vivaldi)1723年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中的〈冬〉第一樂章。
韋瓦第這首協奏曲作品附有一首十四行詩,上面寫著:“人們在凜冽的寒風中/在沁冷的冰雪裡不住發抖/靠著來回踱步來保持體溫/但牙齒仍不住地打顫。”學校不只長期以不正當的手法恐嚇、軟禁學生,教師、校長還私吞撥款自肥,讓學生終日深陷在猶如寒冬的無望之中,只能在權威面前一次一次低頭、後退。
長期受壓迫的學生終於在尤里的鼓勵下憤而舉起武器反抗,循序漸進的《四季》之〈冬〉樂章成了他們反抗行動的進行曲。
《月光小夜曲》:浪漫憂傷的青春戀曲
娜諾對許多人來說,是從地獄出來誘惑人類的惡魔,是帶來厄運的掃把星……但,對善良的人來說,娜諾不只是毫無殺傷力,甚至還會希望把娜諾留在身邊。
第一季第八集的故事,〈失而復得〉(Lost and Found),娜諾反常地沒有展露她狂妄大笑、睥睨惡人的姿態。相對其他揭露人性醜惡的故事,〈失而復得〉反而更像是一部純真的愛情小品。
學校陽台的夕陽,暗粉色的夜空,還有照耀在少男少女臉上那霓虹遮蓋不住的羞澀……娜諾的真情流露,使這一集的故事成為了許多觀眾心目中的白月光,大家都希望這是一首永不結束的青春戀曲。
〈失而復得〉的故事從一個雨天開始,古董店的唱機上播放旋律悠悠的〈月光小夜曲〉(Moonlight Serenade) ,為娜諾和男主角提卡之間的故事,定下了浪漫但憂傷的基調。
提卡表面上是偷竊慣犯,實際上卻只是個孤獨且善良的孩子。娜諾看出他之所以喜歡偷東西,並不是享受成功偷走東西後的樂趣,反而是希望自己被抓到。孤獨的他一直都希望自己能被尋找到。
娜諾於是挑戰他,倆人就此展開比賽,看誰更厲害偷東西。提卡將娜諾視為真心好友,患得患失的他總要求娜諾不要離開他,甚至遇到危險時,他還一己承擔所有責任,保護娜諾,讓她全身而退。
娜諾被提卡的善良打動,她幫助他和父親修復關係,但她卻無法遵守兩人之間的承諾。
離別之際的配樂是輕輕盈盈的〈月光小夜曲〉。這首美國作曲家格倫·米勒(Glenn Miller)1939年的作品旋律輕柔憂傷。為娜諾和提卡這對兩小無猜的愛情點題,直擊觀眾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
看完之後還有人說,娜諾向提卡下的戰書,最後是提卡贏了。因為提卡偷走了世界上最難偷的東西——娜諾的心。
打破表面的平和
娜諾到底是誰?這是所有人都在關注的問題。她如一股難以預測的颶風,出其不意打破周遭的平和。也許娜諾沒有出現的話,這些平和、平衡就能持續維持下去。所以大家害怕娜諾,覺得只要她出現就會帶來厄運。但換個角度想想,這些如此輕易就能被打破的平和,從一開始就是真實存在的嗎?
亦或者是說,這些平和一直都只是假象,用以掩蓋殘破不堪的內部——義正言辭,私下卻授受賄賂的名校校長、人面獸心的狼師、以改善教育體系之名,偽裝個人控制欲或情感創傷的教師們……
面對牢固體制所維持表面的平和,我們該捍衛死守,還是應該將其推翻,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去面對潛伏在其中的邪惡呢?
也許娜諾從來就不是毒蛇,也不是妖怪,娜諾只是一面照妖鏡,把人內心最真實的一面反映到眼前,讓他們看見自己的惡行,當然也承受相應的惡果。
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Netflix劇集歌曲
圖源: Netflix
文 / 彭美君
寫字的人,採訪的人,聽故事的人,也是講故事的人。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