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思考物件》「新寫實主義」個展:有意識的破壞行為也可以是一種藝術

「我想控制速度、爆炸、爆裂,時間的片段,寶貴的偶然,讓機會一再重複。」——阿曼。
位於南台灣壽山山腳下的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有著台灣味十足的磨石子地板,與經典的洗石子外牆,原為60年代軍事用途的館舍建築,是金馬地區軍隊回台時與親人們相聚的招待所,在失去了原先的功能之後現由「ALIEN Art 永添藝術」作為藝術推廣與營運。
穿越庭院草坪的石階小徑,走進金馬賓館採光通透的長廊,在一樓的主要展廳中,現正展出的正是建館四周年特展——《阿曼:思考物件》。展覽圍繞著這位法國「新寫實主義」潮流的重要推手阿曼(Arman Fernandez,1928-2005)之系列創作,回望當時藝術運動的起末。

《阿曼:思考物件》個展在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展出。
引領「新寫實主義」的潮流
喊出「我想控制速度、爆炸、爆裂,時間的片段,寶貴的偶然,讓機會一再重複」標語的阿曼會如此為他的作品風格定調,其實並非偶然。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西方世界洋溢著一股樂觀的氛圍,似乎想要從毀壞的一切裡獲得新生,當時社會現實的意識形態與大眾消費文化的興起,紛紛影響了各地的創作流派。
法國的藝術評論家皮埃爾·雷斯塔尼(Pierre Restany)應運著當時風氣,引領了「新寫實主義」(Nouveau Réalisme)的創作潮流。連同了善用樂器物件的阿曼,以及使用少見的深藍色顏料作為創作核心,舉世聞名的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還有擅長製作圈套圖(snare pictures),熱衷於把餐桌與餐具等遺留痕跡轉化成作品的瑞士藝術家丹尼爾·斯波里(Daniel Spoerri)等人,都被視為是該流派的主要創作者。
他們的共同點,是以大眾的日常消費物品角度所出發,試圖重新整頓與詮釋現實生活,去除抽象表現,並且關注在具體事物的表徵,為當時的藝術圈發展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影響力,與同時期美國波普藝術潮流相互映照,成為西洋藝術歷史裡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展出多件阿曼珍貴作品,畫面中全立體雕塑作品《致我的愛人》(左)、《Mumuyé》(右),皆為首次來台藝術家收藏珍品。
消費文化與日常物件
更具體而言,在阿曼的雕塑作品中所使用的物件,不論是一般的回收物、洗衣機、吸塵器、古老的銅雕像,甚至是艾菲爾鐵塔都遭受到毫無差別的待遇——破壞。其中帶了點想要批判的意味,他在1997年Dominik Rimbault所拍的紀錄片《一位雕塑家的肖像》中的一幕,是他一邊審視著蒐集到的人型銅雕像,一邊和周遭的人討論該如何切割雕像手持長笛的部位。
他表示:「雕塑家的目標是在定義容積周圍的空間,或空間中的容積,我在偶然的情況下使用物件,來創造三維空間的東西。我熟悉所有立體雕塑的事情,但我的作品,變成藝術品都是後來的事。」
轉化物件原本的意義,才是他創作的目的。從阿曼的作品經常涉及使用找到的物件和日常用品來看,輕易的就可以發現他本身就是個蒐集狂熱者,木雕、家具、樂器,不僅僅是成為他的作品,更是成為他生活的某個部分。
他熱衷於在物體的改變、聚集與轉化上施力,秉持著這樣處理物件的核心概念,讓他創造出許多的系列作品,例如《長期停車場》(Long-term Parking)——將許多的廢棄汽車封存製作成大型的水泥雕塑;《命運輪盤》(Wheels of Fortune)——油漆筆刷的大量聚集,也例如他最為人所知使用了大量樂器的系列作品。

新寫實主義先驅阿曼,核心藝術主張「集積」系列。
樂器與物件的分割與集積
受到古董商的家庭背景影響,阿曼在各式各樣的裝飾物件中長大,並可說是從業餘音樂家父親那裡燃起了對於樂器的興趣,舉凡小提琴、大提琴、薩克斯風、吉他,甚至於琴盒等,都成了他後來的創作材料。
然而比起運用樂器創作音樂,他似乎更偏愛原則性地將它們視為單純無功能的「物件」,在於過程中將其一一轉化。在《阿曼:思考物件》個展中,正是呈現了阿曼大量使用的樂器、與樂器盒為基礎的雕塑和裝置,作為主要軸線可分類為:「阿曼的音樂」、「印記系列」和「集積系列」。

雖然阿曼以雕塑為主要的創作型態,像是創作了《致我的愛人》單純的裝置作品,他也表示沒有辦法離開繪畫,因此有了介於畫作與裝置之間的嘗試。例如切割的薩科斯風管、與吉他和塗滿顏料的〈無題〉是將樂器破壞之後再重構的展現;而另一方面《砲火下的狂歡》大型作品則是有著一整個樂隊解體後的樂器小號,潑灑著橘黃色調的顏料,呈現著凝固了的流動狀態。
沉迷於重複的「積累」,與對物體的「破壞或重新組合」,阿曼循環不斷的過程,是他行為創作的一環,而「印記系列」便是他紀錄破壞行為軌跡的一種方式。同樣在紀錄片片段中,他將一把小提琴塗上顏料,像印章一樣地拍打到畫布上,小提琴應聲破裂,在畫布上留下印記。重複了幾次之後,畫布上便留下了樂器碎片所遺留下來的顏料痕跡。

這些「有意識的破壞行為」,在展場中以裝置、繪畫,甚至多部紀錄片的形式出現,試圖讓觀者感受那些破壞的瞬間,以及成為一個個如同考古遺跡般的場景,留下充滿餘韻的開放式結尾。
All Images: ALIEN Art 永添藝術
立即點擊 ☛ 到倫敦設計博物館去深度探索ASMR
文 / Ya Tien
獨立策展人、文字工作者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