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鯨魚唱的歌嗎?

鯨歌的淵源,可以追溯到70年前。
1950年代,駐紮在百慕達的美國科學家們,為了監聽蘇聯潛艇,意外捕獲鯨魚的聲音,但卻未對外公佈。直到1967年,音響工程師Frank Watlington才把紀錄到的鯨歌交給生物學家Roger Payne。1970年,Roger Payne和Frank Watlington彙集所有鯨歌發行了《座頭鯨之歌》(Songs of the Humpback Whale),並展開一場環保運動,引起極大迴響。
1971年,Roger Payne進一步分析,發現鯨歌富有層次結構,包括低頻呻吟、嘆息、咆哮,然後是較高聲的喊叫以及各種升調和降調的變奏曲。座頭鯨發出聲音的三分之一是覓食信號,在求愛時也會經常發出多個單音節。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決定暫停全球的商業捕鯨活動,積極展開保育運動。可惜的是,日本在2019年初退出了國際捕鯨委員會,重啟商業捕鯨。
17萬小時海底錄音
其實早在2005年開始,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簡稱NOAA)就在太平洋使用高頻音訊記錄軟體套件(High-frequency Acoustic Recording Packages,簡稱HARP),全天候追蹤鯨魚。經過那麼多年的累積,在12個不同位置,共錄得超過17萬小時的聲音,時數驚人。
2018年,Google AI啟動了AI for Social Good計劃,與太平洋群島漁業科學中心合作,開發了一系列演算法辨識累積十多年水下鯨魚的聲音。比較挑戰的地方是,鯨魚不是唯一會發出聲音的動物,水下答錄機會錄製到各種聲音,如雨聲、船隻噪音,要分辨清晰得更花功夫。
Google AI和NOAA聯手把17萬小時的聲音,透過AI技術,花了大約6個月的時間,整理出超過千多個小時的音頻,上載到Pattern Radio: Whale Songs網站,讓全世界都能聽到鯨魚的聲音。
線上聆聽鯨魚的各種音頻
Google創意實驗室的創意技術專家Jonas Jongejan表示:「鯨歌是屬於生物聲學(Bioacoustics)的研究專案。我們還和從事機器學習的藝術家Kyle McDonald合作,確定鯨歌更多尚未發現的細節。我相信,所有人都對鯨歌的複雜性和多元性感到好奇,很多細微的差別更是值得探索。」
該網站最獨特的不僅是呈現鯨歌的數據和記錄,還延伸到功能性和互動性。開始有學生透過Pattern Radio: Whale Songs的座頭鯨歌曲,對聲音科學有更多的認識。
Google創意實驗室的創意總監Alex Chen表示:「我們還與音樂家Annie Lewandowski和David Rothenberg合作,研究座頭鯨歌曲的結構。他們創造了一些鏈接,讓你能在網站上連續聽到不同的座頭鯨歌曲。」
Pattern Radio: Whale Songs網站上提供的數據,有助於科學家更瞭解鯨魚的行為和遷徙模式,最終更好地保護鯨魚的物種。
52赫茲的美麗遐想
關於鯨魚,也有一個神秘美麗的故事。一般鯨魚的發聲頻率大約都在15-20赫茲之間,有一隻被名為Alice的須鯨,52赫茲的歌聲無法被同伴聽見,被稱做「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故事更被反覆傳頌,感動了全世界,甚至成為歌曲創作的題材。
2008年,英國樂隊Dalmatian Rex and the Eigentones以搖滾的節奏譜下〈The Loneliest Whale in the World〉這首歌曲。2013年,陳綺貞和鍾成虎、陳建騏組成The Verse樂隊,發行了一張電子專輯,為這條鯨魚寫了一首名為〈52赫茲〉的歌,細膩感人。
2015年,香港歌手李逸朗在〈化身孤島的鯨〉裡唱著:「我路過太多太美的奇景,如同伊甸般的仙境,而大海太平太靜,多少故事無人傾聽......」。同年,韓國男子組合BTS防彈少年團寫了〈Whalien 52〉,訴說著一樣的孤獨和倔強。
經歷20多年的追尋,科學家們卻認為這隻鯨魚可能並不如人們想像的如此孤單,所謂52赫茲鯨魚的孤獨,可能只是我們內心渴望愛與陪伴的情感投射。
雖然52赫茲是美麗的遐想,但想要感受鯨歌的療癒效果,馬上瀏覽Pattern Radio: Whale Songs網站吧。
Cover Credit: Kerstin Meyer via Getty Images
延伸閱讀:
文 / JL
在媒體界超過15年,當編輯的歲月裏遊刃於教育、娛樂、休閑、時尚雜誌,但自己的最愛,始終是電影和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