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聲景記錄計畫:一座被迫噤聲的都市聽起來是什麼模樣?

一座九百萬人的城市剎那間沉寂。
過去從早到尾車流隆隆、街頭藝人奏樂歡唱、醉酒者跌跌撞撞又含混不清地咒罵⋯⋯城市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吵雜,卻像是收音機失去收訊般戛然而止。
這不是都市傳說,2020年,英國確診數居高不下,政府宣布封城,所有人被困在家中,城市頓時失去聲響。
倫敦博物館(Museum of London)便以「倫敦聲景紀錄,過去與未來」(Recording London Soundscapes, Past & Present),記錄下了這個難得的寂靜時刻。
此計畫由博物館的館員Foteini Aravani主導,與錄音團隊String and Tins共同合作,在白教堂(Whitechapel)、當時還位於海德公園角(Hyde Park Corner)的聖喬治醫院(St George's Hospital)、市中心的萊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克倫威爾路(Cromwell Road)與南肯辛頓的博尚廣場(Beauchamp Place)等五個地點採集城市音響。
攝影:Elanor Wang
上世紀:噪音管制運動
為何選擇這五個地點呢?我們必須從1928年9月《每日郵報 Daily Mail》發起的噪音管制運動開始說起。
有鑒於當時開發日益劇烈的倫敦,都市噪音越來越嚴重,卻不被政府部門重視。《每日郵報》委請哥倫比亞留聲機公司(Columbia Phonograph Company),將街道上的聲音採集作為證據,證明倫敦的噪音的確會對人們身心靈造成損害,希望政府能夠想方法來抑制這個「對公眾健康的威脅」。
播放當時的錄音檔,我們能聽到噠噠的馬蹄聲、車子引擎嘟嘟嘟地緩緩駛過街道、陣陣口哨聲;我們會驚訝於1928年的倫敦竟然如此喧騰,以至於「醫院病人被炒得難以安眠」。而旁白也在每個聲響後,娓娓告知聽眾目前的噪音是什麼,並不時以十分英國人的拐彎抹角說出「兩台正在行駛的車子,又兩台,又兩台」、「一台消音器不適合的摩托車」等讓人忍不住莞爾一笑的評斷。
或許也不禁好奇,明明1920年代的車輛使用率並不高,為什麼反而有這麼多噪音呢?根據BBC的分析,雖然當時車流不如現在,但是道路安全狀況更糟。1926年首次統計道路死亡人數時,數據接近4900人,反而2019年道路死亡人數是1900人,更別提封城後的2020年了。
點擊聆聽:Silent London 2020
另一方面,1928年時,《每日郵報》錄音的作業過程十分吃力,儘管已經是最簡易的技術,製作團隊還是必須弄到一個房間在每個錄音點,好安置收音的龐然大物。而在持續兩週的錄音完成後,他們發佈了17張黑膠唱片,並宣稱要將這些唱片寄給那些「沒時間親自走在城市中感受交通嘈雜聲的人」,希望他們可以分析研究,找到那些根本沒必要被發出的噪音,好防範都市噪音的產生。
“我們早習慣永無止盡的噪音,以致於從沒意識到大腦正在沒日沒夜被要求忍受這件事。”《每日郵報》如此表示。
這張唱片提交給了政府,然而BBC只播放過其中一張唱片便束之高閣。另一方面,倫敦博物館也在同年收藏了這系列唱片,但也鮮少有機會展出。
攝影:Elanor Wang
本世紀:COVID收集計劃
即便1928年時噪音污染的問題首次被搬上檯面,但時至今日,倫敦的喧囂仍然居高不下,人們依舊伴著轟隆聲工作、被工程噪音喚醒而非夢想。不過,在疫情期間,這一切都改變了。而倫敦博物館在2020年4月開啟COVID收集計劃時,Foteini Aravani馬上想到1928年的城市聲境採集。
先說明一下,所謂的COVID收集計劃,其實也是倫敦博物館「快速回應收藏」(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的一種實踐。「快速回應收藏」由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美術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於2014年倡議,積極促使博物館應該利用不同方式收藏社會當下的重要脈動,掌握第一手的資料。許多機構對此深表認同,而在COVID-19期間,此計畫來到最高點,休館中的博物館館員們紛紛開始思考該如何最即時的回應社會現狀。而Aravani認為倫敦博物館有責任要捕捉這個罕見的時刻,不僅僅是對博物館收藏的《每日郵報》1928年錄音做出回應,還要為後代紀錄倫敦罕見的寂靜街道。
有別於1928年的龐然大物,合作的團隊String and Tins則使用「耳朵麥克風收音」(Binaural Recording)錄製聲境。戴上耳機,我們聽見孩童和媽媽童言童語的對話,飛機掠過城市邊際的呼嘯、鳥兒歡快地啁啾,一個女孩跑過並聲嘶力竭地大喊著Sorry、車子開過時音響傳來斷斷續續的饒舌歌曲等⋯⋯彷彿真的置身倫敦。
有趣的是,錄音檔中封城的倫敦並非如我們想像完全寂靜,背景噪音仍不斷騷亂我們情緒,無論是工程的低鳴、公車待轉的引擎聲和車輛來回的噪音依舊,只是不像過去一般連綿不絕。
我們也不禁去思考《每日郵報》的探問,到底該如何在城市中獲得片刻喘息呢?
對於此計劃感興趣者,可點擊倫敦博物館的網頁查看。
立即點擊 ☛ 發掘更多城市聲景
Cover Image:Elanor Wang
文 / Elanor Wang
藝術產業從業人員,試圖以偏狹的觀點、醉倒的姿態紀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