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 Pattinson版《蝙蝠俠》是歷代最佳?以導演視角看四代《蝙蝠俠》系列亮點

也許我們都曾憧憬過超級英雄,幻想那些無所畏懼的超能力,但蝙蝠俠可謂是幻滅了這份浪漫。蝙蝠俠這號英雄只是個凡人,他審視了自身的內心缺陷與恐懼,他讓觀眾看見了克服恐懼的精神意志,對於正義的反思和追尋,他不完美,但卻真實的激勵著觀眾,這也許就是蝙蝠俠歷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的導演Martin Scorsese曾砲轟過漫威(Marvel)/英雄類都不是電影,而是主題樂園的片子。雖然這句話有其中的道理,但每個時代都擁有屬於他的潮流趨勢,事實是世界十大最賣座的電影裡,漫威就佔據了四部。
漫威的叫好叫座,反觀常被拿來相提並論的DC電影大部分的時候都出現兩極的口碑,直到《小丑》(Joker)的出現,證明了英雄電影可以把藝術、商業和時下社會議題兼具,票房成功,其成就更是斬獲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最高榮譽及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等,在一眾視覺轟炸的英雄電影裡顯得獨樹一格。
這充滿魅力的小丑正是來自於蝙蝠俠作品裡的角色,是偏愛也是事實,放眼望去,在眾多英雄電影裡,蝙蝠俠系列電影的風格一直都是最具印記且多樣化。
Tim Burton:充滿黑暗哥德式的高譚市
Tim Burton的《蝙蝠俠》和《蝙蝠俠歸來》風格實在是太獨樹一格了。與其說英雄,導演更像是把蝙蝠俠塑造成一個彷如吸血鬼,神出鬼沒且亦正亦邪的夜間行者。運用了哥德式風格築成那黑暗、污穢不堪、無政府主義的高譚市,城裡似乎不再有著正常人居住,而是一班瘋狂的犯罪者、奇人異士的溫床。
電影裡的音樂運用上Tim Burton也捨棄了英雄電影慣用的氣勢澎湃類型,交響樂延續了電影基調,奏出了充滿神秘詭譎的氛圍。接近尾聲,蝙蝠俠與反派的決鬥更是大膽響起了歡樂的舞曲,反映了小丑對於暴力與殺戮的玩樂,於蝙蝠俠是一場生死存亡的搏鬥,但對小丑而言一切不過自我沉醉的圓舞曲。
Photo Credit: Entertainment Pictures / Alamy Stock Photo
觀看預告:
Joel Schumacher:怪誕浮誇的角色扮演
前兩作的成功令華納野心更大,希望電影可以更低齡化賺取更多的票房,於是導演換成了Joel Schumacher,他同樣執導了兩部,分別是《永遠的蝙蝠俠》(Batman Forever)和《蝙蝠俠與羅賓》(Batman And Robin)。
投入更大的資金卻無法體現在該有的視覺享受,尤其《蝙蝠俠與羅賓》裡的服裝質感更像是一群大牌演員在Cosplay,劇情兒戲、對白幼稚、演技浮誇等都讓這部電影被封為爛片教材級。但雖如此,多年後的今天看來,其歡樂又充滿惡趣味的風格依然在同系列裡顯得獨特,倘若調適成觀看B級電影的心態,娛樂性其實頗高。
Photo Credit: AA Film Archive / Alamy Stock Photo
觀看預告:
Christopher Nolan:英雄電影的新高度
Christopher Nolan把蝙蝠俠的起源到內心自我救贖拍成了三部曲,回歸寫實。如果要選出蝙蝠俠真人版電影裡最好的作品,相信大部分人都會給出《蝙蝠俠: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這個答案。而這答案並非單純是粉絲間的喜好,電影的藝術成就同樣得到高度的認可。
Heath Ledger當年憑著小丑一角勇奪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殊榮,《蝙蝠俠:黑暗騎士》無法提名奧斯卡最佳電影,不少民眾都替這遺珠感到不值,隔年奧斯卡就把最佳電影的名額從五位提升至十位,為的就是讓更多的好電影備受肯定,也試圖給予商業電影的認可,展現其多元性。
Nolan版本的三部曲裡側寫了蝙蝠俠的內心世界的恐懼與弱點,尤其《蝙蝠俠:黑暗騎士》最為出色,因為蝙蝠俠的弱點造就了小丑的存在,這個沒有各種強化武器的反派,只因洞悉了對方的弱點而成了蝙蝠俠最棘手的對手。
雖然風格上不及先前的強烈,但導演把各種心理學、哲學思想的拷問都呈現在影片裡,為電影增添了豐富且值得再三思考的內涵高度。不僅如此,Christopher Nolan在動作上同樣兼顧了「英雄電影」觀眾的期許,各種酷炫的武器及車子展開一連串絢麗刺激的動作場面,兼具了視覺與內涵,完全是教材級別的示範作。
Photo Credit: AA Film Archive / Alamy Stock Photo
Matt Reeves:本格派的黑色電影
因為Nolan三部曲的高度讓這部最新的《蝙蝠俠》(The Batman)背負著更大的期待和壓力,以至於扮演蝙蝠俠的Robert Pattinson笑言倘若此片再不成功就去接拍A片。但電影面市後,估計不少粉絲要失望了,因為首周全球票房就已經累積了2.48億美元,IMDB目前也有著8.6分的好評,看來A片的願望暫時是無法實現了。
大眾對於蝙蝠俠元素的期盼全都不會出現在這電影裡,Matt Reeves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切入,講述初出茅廬的蝙蝠俠,這時的蝙蝠俠仍在摸索期間,尚未有各種酷炫兵器,連打鬥都顯得笨拙,除了一些小混混,大部份時候的他都是被打趴或者牽著鼻子走,以蝙蝠俠的弱雞與無助彰顯了高譚市的無望感。那時的蝙蝠俠尚未被大眾認作是英雄,他那象徵性的服裝在整個城市內都顯得突兀,眾人眼裡他是怪胎大於英雄。
這次《蝙蝠俠》與過往的蝙蝠俠都來得不同,走的是本格派偵探推理路線,散發著濃厚的黑色電影氣息,在視覺上每顆昏暗但有層次的鏡頭裡都瀰漫著強烈絕望及腐敗的氣息。大部分的時候都是穿著蝙蝠裝,因為導演都把焦點對準在蝙蝠俠身上,英雄不是突然崛起的,而是與社會制度和價值觀經歷了多次的磨合及對峙,才會誕生的。
如果蝙蝠俠只是個復仇者,人民的恐懼會大於一切,大家只會繼續在這泥沼中被絕望反覆的籠罩著。比起一般英雄電影定義「正義」和「英雄」,《蝙蝠俠》反而是讓觀眾以更接近現實的世界反思何謂英雄,何謂正義?
雖然免不了比較,但每代蝙蝠俠都具有各自時代的審美及風格,喜好因人而異,可以分享自己的最愛,但不必否定某個而抬高另一部作品。就如隔壁廠漫威的蜘蛛人,三代同堂讓蜘蛛粉都為各自喜愛的角色而感動,畢竟那是個跨時代的回憶。
Cover Credit: Landmark Media / Alamy Stock Photo
加碼推薦 ☛ 2022年DC、漫威影集
文 / 茉莉影話
電影愛好者,留下文字與電影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