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留意過今年《中國好聲音》這些原創曲嗎?

聽朋友談起第九季《中國好聲音》,這檔歌唱真人秀又回來了嗎?!它的話題度已不如早前般火熱,社交平台似乎不再被選手們的演出片段洗版,假如沒特別關注的話,還真的不知道第九季《中國好聲音》已開播了,真的有點 “默默”地在進行著。
近期大家都在議論《乘風破浪的姐姐》和《樂隊的夏天2》,《中國好聲音》似乎被這兩檔最熱門的綜藝節目給比下去了。許多觀眾或許會想:反正也沒什麼新意,來來去去就是那幾種類型的選手會贏得導師們的青睞,在選曲方面重複性又很高,可說是一灘“死水”,沒看頭!
如果你也這麼認為的話,那麼就低估了今年的《中國好聲音》了。
台灣的曹楊以原創曲《走散》上陣
節目組的精心配料
熟悉的主創班底、舞台、主持人,“九"年如一日的節目流程,經典歌曲翻唱,已經餵飽了觀眾想看的胃口,新意越來越匱乏,反而近年來其他的原創綜藝節目更導向大眾的矚目和議論。
於是,節目組為了挽回去年第八季創新低的收視率,重新調整節目流程和賽制,加入了“原創賽道”,昔日一面倒的重口味搖滾、高音嘶吼型的選手也大大減少,改換小清新风格,甚至在選曲和編曲上也不標榜重金屬、飆高音,反而選擇了更冷門的曲目或是地下樂團、獨立音樂人的音樂作品,如:中國獨立音樂人徐海俏的作品《空》、還有石磊4rock的《上頭歌》、一棵小蔥樂團的《西京雁》、范曉萱不怎麼主打的《我要去哪裡》,還有旅行團樂隊的《逝去的歌》等等。來自杰威爾音樂的曹楊,也帶著自創曲《走散》和《微光》參賽,成功闖進謝霆鋒戰隊。
深諳大型歌唱比賽賽制的觀眾都知道,有些節目組是會全力干涉選手選曲的權利。乍看之下,今年的《中國好聲音》試圖要洗白在大眾心目中的“回鍋肉形象”,在選曲上做出調整,還首推了“原創賽道”,給許多獨立音樂人、樂團、創作人一個展現自己才華和表達內心想法的機會,同時也讓新鮮多元的音樂類型能在這舞台上展現。
王天陽《空》
新元素是否能打破僵局
近幾年,許多原創音樂節目逐漸崛起,讓獨立音樂刷新了樂壇紀錄,在大中華地區收穫了一大票樂迷的芳心;加上如今熱門APP抖音的加持之下,以及自媒體時代,獨立音樂人不再需要仰賴傳統方式也能被認識,作品廣為人知。
客觀來看,《中國好聲音》確實對中文樂壇頗有份量,也造就許多出色的“純素人”選手。一直偏向娛樂化的形式,今年突增“原創賽道”,如果創作者的作品“底氣”不夠的話,傳唱度和共鳴感不強烈,甚至話題、討論度不火熱的話,收視率還是無法“起死回生”。
期待這屆會不會有像《野子》、《阿楚姑娘》等傳唱度極高的原創作品出現!那麼,我們來看看,開播至今,有哪些唱作俱佳的選手帶著自己的作品站上這個舞台!
宋宇宁《三巡》
歌詞寫道,“你拼過命啊做個優秀的人,我現在夠好嗎?有沒有辜負的人?”《三巡》是寫給那些曾經拼過命優秀的人們。宋宇寧不算陌生的面孔,早前他參加過好幾檔的綜藝節目,最廣為人知的就是2016年,他參加過另一檔節目《中國好歌曲》。
4年了,再次站在選秀舞台上,他想繼續用音樂告訴大家,自己依舊在創作的路上孤獨奮鬥,並感慨道:“如果喜歡我的歌,請多聽我的歌,也可以聽聽別人的歌;如果不喜歡的話還可以等一等,之後還有新的歌。”
“又一卷長夜,又一碗抱怨,又一次故作暢快地發洩。”
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努力創作卻沒人聽,用盡了長夜去反思問題出錯在哪?又不小心開始懷疑起自己、懷疑起喜歡的事、懷疑起這個世界,於是開始抱怨,卻又拿起吉他、拿起筆,暢快地寫下所有想發洩的情緒。很真實,再怎麼委曲求全,我們都不願放棄自己喜歡的事,卻又不斷在掙扎著。
他的創作和文字,沾染了一絲文學氣息,對生活也有敏銳感知。聽完《三巡》,不自覺地酒杯也已三巡。
趙紫驊《一滴淚的時間》
趙紫驊曾有一首耳熟能詳的原創歌曲《可樂》,讓他曾一度名聲大噪。於2014,也獲得《中國正在聽》的總冠軍。但爾後的6年裡,在樂壇的屏幕上似乎就沒看見太多有關他的身影了。
他另外一首創作《時間軸》也被2018年《中國好聲音》選手劉嘉慧選唱。當他知道今年有“原創賽道”,二話不說地帶著10年前寫下的《一滴淚的時間》來到《中國好聲音》的舞台。3首創作都相對商業“芭樂”,但“芭樂”並不是不好,而是要能引起大家的記憶點,否則聽完就會忘了。無論如何,如同李榮浩說的,希望他能夠在這個舞台上留多一些他的歌。
《時間軸》
馬璐《T-ME》
接下來的這位選手馬璐,讓人感到有一種強烈玩世不恭的自由感和暗黑精神。她的作品不同於有跡可循的商業流行曲,而是追求風格上標新立異,結合前衛、推翻、實驗、電子、迷幻和暗黑元素於一身。《T-ME》這作品引領出一種不明確的電子新潮,也即是人們口中的“實驗音樂”,她以黑嗓帶點慵懶和哥特式的詮釋,引領人們走進她沉鬱厭世的音樂世界裡。
“中國的音樂要拿到世界上跟所有的優秀的音樂人去做對比的,那我們現在就應該做更多的嘗試、更多的融合,只有更多的實驗才能夠撞出更多的火花,而不是一味地複製。”她的這句話讓人拍爛了手掌。
當李健問她:“音樂不是傳遞愛和溫暖,為何要做暗黑?”
她的回答,暗黑不是恐怖,黑暗有它的力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面,所以各種面都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它都存在於我們這麼一個整體裡面。我們不必去迴避它,而黑暗對她來說就是非常美,她欣賞黑暗裡面的美感。
比起以商業價值掛帥的趙紫驊,馬璐的驚喜度爆表。
儘管這類風格的西方音樂早已不再新奇,同樣的,她也並不是中文樂壇首位有這想法的創作者,例如李宇春、尚雯婕、劉柏辛等等,她們的作品也開始偏向國際化,加入了嘗新元素。
雖然這風格不會很大眾,但馬璐的加入確實會吸引一票喜歡實體和非主流音樂的樂迷觀看今年的《中國好聲音》。她就像是《中國好聲音》裡的一個實驗鉤子和另類新種子。如果用高音質耳機聽《T-ME》,更能聽清編曲中豐富澎湃的音效,還有馬璐黑嗓的口氣就好像是在耳邊輕輕呢喃著。
賈翼騰《走》
如果那英或是汪峰仍是導師的話,我想他們會馬上為賈翼騰(虎頭)轉身,這簡直就是他們那杯茶啊!但,必須說,《走》這一首歌非常有記憶點,因為副歌簡單、旋律朗朗上口、不斷重複:
“走,走到鄭州,我走出河南,走到北京城。走,走到海邊,我坐上輪船,請給我,請給我方向感。”
虎頭的這首歌,讓人想起了汪峰的《北京北京》,都是迷失在生活中,聽完後又很熱血,充滿不甘的一首歌。選手王天陽說,養活自己都很難了,還要養活自己喜歡的事情。的確,尤其是在泱泱大國的中國,故事不是聽許多嗎?什麼北漂,想在一線大城市扎根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年少一些,還能保持自己的態度和執著。但,光陰逐漸溜走,再歷經無數次的現實殘酷淬煉後,這份堅持還剩下多少呢?站在燈紅酒綠的城市中,再回頭看看昔日的夢,是否還燃燒著?
Cover Image: 宋宇寧 / 中國好聲音
文 / Vie Siong
音樂如同空氣,是延續生命的必需品,無法想像世界沒了音樂會長成什麼樣子。借一首歌的時間,就能一起沉浸在只有音樂的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