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一起念,就能讓大腦放鬆?

幾乎所有宗教都會有各自的經文、歌曲,或祈禱儀式,呈現的方式可以是重複的詞彙、音調,或是一系列詞彙組成的複句,甚至是一首旋律。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對這股神秘的力量抱持敬虔的態度。當你久病的時候,或許有助撫慰心靈;當你彷徨的時候,或許帶來轉機;當你站在十字路口,或許會引導你向善。這些神秘的力量是否存在科學原理呢?
「唵」的神奇力量
談論印度教時,就不可避免地會提到梵文「唵」,英文的發音是Om或Aum。它由三個梵文字母aa、au和ma組成。「唵」的力量為何那麼強大呢?它究竟能對人有怎樣的影響呢?
根據吠陀經的傳統,「唵」這個音節在印度教裡非常神聖,被廣泛認為是世上所出現的第一個音,也是嬰兒出生後所發出的第一個音。佛教受印度教影響,也認為這是一個聖潔音節,不少藏傳密宗咒語都以「唵」字作為開頭,如著名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
印度的研究小組針對「唵」的特性和益處進行研究,並在2009年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證實它可以穩定大腦,尤其是那些長期處於壓力狀況下的人,可以讓情緒瞬間鎮定下來。這幾位研究人員達成共識,得出一個結論:「『唵』是一種精神咒語,可以讓內心取得平靜。念誦『唵』的咒語可以慢慢消除精神壓力和世俗煩囂。」
印度國立心理健康與神經科學研究所(NIMHAN)持續研究,在人們進行瑜伽和冥想時,咒語是否對心理健康有好處?研究人員觀察到,當測試者念出「唵」時,大腦的邊緣系統,也就是控制原始情緒和本能反應的部分,會處於極度放鬆的狀態。
圖:Wikimedia Commons
佛曲傳遞正能量
「唵」也是佛教徒和古印度耆那教教徒共同念誦的咒語,因為在宗教或哲學方面,佛教與印度教之間有密不可分的淵源。佛教根據不同的教派,像是南傳佛教(斯里蘭卡和東南亞)、大乘佛教(東亞)和藏傳佛教(西藏),都各有經文和咒語。
正如前文所提,藏語中最為人熟悉的主要咒語之一是「唵嘛呢叭咪吽」,發音為Om Mani Padme Hum。2013年,有一份科學論文研究了六字大明咒的效果,由於人體有60%的是由水組成的,當念誦「唵嘛呢叭咪吽」時,每個音節的頻率之間產生了共振效果,這股療癒的能量,對身體大有好處。一些研究顯示,即使沒有聽覺能力的生物,例如蝸牛,咒語也會對它產生影響。
馬來西亞佛教音樂家黃慧音,出版超過53張佛教音樂專輯,在世界各地巡演了逾百場。她用多種語言演唱佛經音樂,包括粵語、馬來文、梵文、巴利文、藏文、日文及英文等。她的佛曲融入當代的音樂元素,擁有猶如世界音樂般的遼闊感,是與時俱進的做法。近年來,她透過《淨世慧音演唱會》,用佛曲把正能量傳遍中國、台灣、香港及東南亞。
聖歌舒緩疼痛
在基督教,最著名的是公元600年 (Gregorian Chant),以教宗額我略一世 (Pope Gregory The Great)來命名。1994年,Enigma樂隊把聖歌的元素加入音樂裡,在當時的流行樂壇引起關注。另外,聖歌專輯《Benedictine Monks of Santo Dominico De Silo》也掀起熱潮,售出500萬张。
根據《華盛頓時報》的報導,信奉本篤會的Sister Ruth Stanley曾是明尼蘇達州聖克勞德醫院心臟和血管中心替代醫學專案的負責人,她認為聖歌對慢性疼痛和其他疾病都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作用。
她說:「當你聆聽聖歌時,身體可以啟動更深層的自癒能力。大約85%的時間,將會體會人進入非常深層的癒合階段。這確實讓人驚歎。」
就算不著重在宗教色彩,聖歌、佛曲、經文等,以其不同的語調或節奏,似乎能讓人們的大腦處於放鬆的狀態,進而達到舒緩壓力和療癒身心的效果。你覺得呢?
Cover Credit: Adrina / SOL
文 / JL
文青氣質未滿,以假文青的姿態行騙文藝界。